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的挑战和机遇即将开始
在过去几年的时间里,整个世界金融危机引发了一系列的动荡,而且时至今日依旧没有太大的改观。“中国的传统养老模式是家庭养老,从家庭养老的角度来讲其实子女就是金融产品,但独生子女是一个重大的转型,未来何以养老是非常大的问题。
在过去几年的时间里,整个世界金融危机引发了一系列的动荡,而且时至今日依旧没有太大的改观。欧元区的危机和美国的问题远没有解决,新兴经济体渐渐露出了窘相。如何减少经济动荡起伏、减少其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并为财富持续增长提供借鉴和思维模式?昨天(11月24日),在第十届上海理财博览会上,“复旦经济名家高峰论坛”给博览会带来了一场学术盛宴,三位从复旦走出来的经济学派代表人物——袁志刚教授、孙立坚教授以及哈继铭先生从中国人口老龄化与金融发展模式转型、流动性冲击与中国金融改革、从“中国制造”到“为中国制造”等角度分享了他们的智慧,并指出,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的新一轮挑战和机遇即将开始。著名节目主持人袁鸣主持了昨天的论坛。
“中国的传统养老模式是家庭养老,从家庭养老的角度来讲其实子女就是金融产品,但独生子女是一个重大的转型,未来何以养老是非常大的问题。”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袁志刚首先就人口老龄化及其影响展开了论述,他指出,尽管我们有基本养老保险,但基本养老保险的来源实际上是建立在青年劳动力人口的增长上的,如果人口萎缩,这个基本养老问题就很大。
袁教授认为,在子女这个金融产品短缺之后,要解决养老基金的负担,就要靠金融模式的转型。从1949年到今天,中国60多年的金融发展过程,最大的特点就是扭曲金融资源的价格、抑制金融的发展,牺牲的是储蓄者的利益,以低利率筹集资金,而不讲究配置的效率。但今后,随着老龄化的进程,金融必须是逐步放松的、自由的,金融的投资效率必须是高的,不能再有金融抑制的存在。这样,就必须改革中国的金融市场,树立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的目标,打破银行垄断,鼓励民营经济参与金融业,促进竞争,提高效率。随后,实现金融资源价格的市场化、推进利率市场化,再根据中国的国情进行金融创新,让金融发展模式为中国的产业结构调整服务,提高金融市场配置资源的能力。袁教授认为,在降低对企业融资的约束,将资金投向更多新兴市场国家,最终使中国成为金融产业较发达的国家之后,才有可能圆满地渡过未来的老龄社会。
那么,未来中国的机会在哪里、未来的投资者该如何创造及守住自己的财富,复旦大学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孙立坚教授分享了他的看法。他认为,今天人民币的升值步伐在加快,是一个错综复杂形势所带来的的现象,非常值得思考。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当全球经济还没有从一个周期的底部走出来的时候,财富的再分配是要引起我们十二万分注意的问题。
“收入只是一个流量的问题,而更严重的是我们金融资产的缩水、金融资产的获利所带来的财富再分配问题,财富不增加,消费就带动不起来。美国也有财政悬崖,中国也有钱荒,在没有把蛋糕做大的时候,要生存就必须要分蛋糕。”如今全球都面临以美国为主导的流动性冲击,要如何面对这样的冲击呢?孙教授分析,就要坚决通过金融体系的发展,通过多渠道的金融创新能力来吸收未来全球流动性对中国的冲击,利用专业化的团队,好好通过制度把今天手上有资金财富者的利益,通过产权制度的界定明确保护起来,通过效率的监管,把投资财富和实体经济与中国发展增长的空间联系起来,那么老百姓的财富才是安全的,也才能够守住,并为今后各种问题的解决提供更多的机会。
而面对投资渠道匮乏、经济增长点难以显现的问题,高盛集团投资管理部董事总经理哈继铭先生则带来了更为实际的论述。“我们投什么样的东西好呢?投三样东西,一是消费,二是消费,三还是消费。”他指出,未来的消费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商品消费的升值,第二个是服务消费的增长。消费在中国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我们理财的观念也在全球化。这样的消费会在医疗保健、养老,还有旅游文化、娱乐方面逐一展现出来。进一步的,就还会有理财和保险,投资者需要寻找更多的理财途径。在资本市场上理财,不仅限于A股,可以包括H股,甚至是一些欧洲的机会。
(上海理财博览会组委会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