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下半年青岛出现小规模外资撤离
青岛市现在更多的是依据自己的产业结构、区位优势、产业转型升级,特别是新兴产业的发展,招商选资的重点开始向产业链高端(如研发中心)转移。随着招商引资力度扩大,青岛外资来源地实现了多元化,中国香港、日本、美国、中国台湾地区外资企业增多,特别是2008年以后,欧洲在青岛的外资企业规模扩大,外资质量进一步提升。
青岛引资之变
青岛市现在更多的是依据自己的产业结构、区位优势、产业转型升级,特别是新兴产业的发展,招商选资的重点开始向产业链高端(如研发中心)转移。
青岛市城阳区,是韩国人聚集最为密集的地区,在城区随处可见各种韩文标识的商铺、工厂。由于地理位置优势,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这里便开始吸引韩资企业落户。至今,韩国仍然是青岛市最大的外资来源地。
1992年,中韩正式建交,青岛市也加大对韩国招商引资的力度,“减二免三”的税收优惠政策和低廉的土地和劳动力成本,吸引了大量韩国企业涌入。
初期,这些外资企业大多是来料加工型小企业,投资规模小(10万美元至20万美元的居多),且主要从事电子、玩具、饰品、皮革、箱包、服装生产。它们具有典型的“两头在外”特点,即从韩国进口设备和原材料,在青岛完成加工后,出口到欧美,少部分销往韩国。
青岛市商务局副局长邓力介绍说,1978年至1992年,青岛市无论是对外贸易还是招商引资,发展都很慢;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以后,外资才有了真正的发展,到2000年,发展速度明显提高。
在青岛的韩资企业在上世纪90年代快速扩张,并渐成规模。
但是,随着税收优惠政策逐步退出,再加上劳动力成本、原材料价格上涨、人民币升值,这些企业优势渐失。同时,这些小企业几乎没有研发能力,难以跟上市场步伐,在转型升级上表现乏力。
2008年金融危机前后,来自欧美的订单大量减少,青岛的韩资企业开始“非正常撤退”,一批从事皮革、饰品、玩具等生产的小企业撤离青岛。2012年下半年,这一幕再次上演,只是撤离的规模远小于上一轮。
“撤离是有的,但是和新增的比起来,还是很小一部分。”青岛市商务局外国投资管理处处长徐政华介绍说,总的来看,韩资企业走了一小部分,对整个青岛市韩资企业的结构、大趋势没有任何影响。
对于昔日较为辉煌、如今面临困境的中小外资企业来说,通过提高环保标准和劳动力成本来提升企业能力,是更理性的选择。“我们的目的是让它们转型升级,不是一撤了之。”青岛市一位官员介绍说。
随着招商引资力度扩大,青岛外资来源地实现了多元化,中国香港、日本、美国、中国台湾地区外资企业增多,特别是2008年以后,欧洲在青岛的外资企业规模扩大,外资质量进一步提升。
昔日加工贸易占据主导地位的面貌得到改观,加工贸易所占比重由2000年的70%以上降低到目前的49%左右。外资也不再只集中于制造业领域。“上世纪90年代,还是来料加工的企业比较多,现在外资企业应该说是制造业和服务业各占一半。”邓力介绍说。
2009年开始,青岛市利用外资规模以每年10亿美元的速度增长。与全国利用外资下降趋势不同的是,2012年1月-9月该市实际利用外资48.25亿美元,同比增长32.1%。
“对外资企业的招商,刚开始受资源限制,只能以地招商,后来发展成筑巢引凤、组团、委托招商,现在感觉成功率高的是以商招商和产业链招商。”胶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陈进建说。
1992年一家韩国纺织企业落户胶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这也是该区第一次引来外资落户。经过十多年发展,现已吸引了诸多世界500强企业入驻。
“青岛市现在更多的是依据自己的产业结构、区位优势、产业转型升级,特别是新兴产业的发展,招商选资的重点开始向产业链高端(如研发中心)转移。” 邓力说。在外资与青岛市传统产业融合发展下,目前青岛市形成了电子家电、汽车机车、石油化工、海洋工程、食品饮料等几个支柱,引入外资步入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