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调整成经济增长新亮点

2008-12-01 21:37337

今年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同舟共济,努力克服世界金融危机和国内连续发生特大自然灾害的不利影响,国民经济继续

    今年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同舟共济,努力克服世界金融危机和国内连续发生特大自然灾害的不利影响,国民经济继续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总体形势是好的。针对近期世界金融危机影响的进一步加深、蔓延和对我国经济所产生的深刻影响,我们要增强信心,充分认识我国经济发展仍有牢固的基础、强劲的活力和巨大的潜力。只要积极应对,认真贯彻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切实落实好扩大内需和促进经济增长的各项政策措施,就能够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实现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

  一、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没有改变

  按照国际标准,通常是用经济增长速度、物价变化幅度、就业人数增减和国际收支平衡状况,来评判一个国家的经济运行情况的,这四大经济指标决定了经济发展的基本面。统计数据表明,今年以来,我国四大经济指标都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

  经济仍然保持平稳较快增长。虽然经济增速呈回落态势,但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速仍达9.9%,这个速度高于改革开放以来9.8%的年均增速,而且与世界经济特别是美国、欧盟、日本等主要经济体的普遍低迷形成鲜明对比。受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美国、欧盟、日本等世界主要经济体已步入衰退或处在衰退的边缘;金砖四国(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除我国以外的其他三个国家今年以来虽实现了7%左右的增长,但仍明显低于我国9.9%的增长速度。

  控制通货膨胀取得明显成效。尽管前10个月居民消费价格同比涨幅为6.7%,但从动态看,居民消费价格涨幅自5月份以来已经连续6个月回落,其中8、9、10三个月同比涨幅分别为4.9%、4.6%、4.0%,呈现明显的逐步回落趋势。与以往比较,1985—1986年,居民消费价格涨幅从8%以上回落到5%以内,用了12个月时间;1987—1990年,从8%以上回落到5%以内,用了29个月;1992—1997年,从8%回落到5%,用了52个月。而今年从2月份8.7%的高峰值回落到5%以下,只用了半年时间,表明控制通货膨胀确实取得了明显成效。

  新增就业状况比预期的要好。今年以来,面对经济的减速,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扩大就业。1—10月,城镇新增就业人员1020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02%;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达450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90%;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129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29%。即便在东南沿海地区由于受国外需求下降的影响,待业、半待业人员有所增多,但当地党委和政府通过督促企业结清欠发工资、发放待岗金、加大转岗培训力度、提供新就业岗位等措施,将负面影响降到了最低。

  国际收支平衡状况良好。尽管出口增幅出现了明显回落,但1—10月出口额达到12023亿美元,增长21.9%,依然保持了较快增长;贸易顺差2160亿美元,同比增长1.7%。9月末,我国外汇储备已达1.9万亿美元,是世界上支付能力最强的国家。

  以上情况充分说明,今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未发生改变,我国仍处在持续较快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总体形势是好的。特别是这一成绩,是在面临百年不遇的世界金融危机且影响不断加大的形势下取得的,是在遭遇多年少见的特大自然灾害且频繁发生的情况下取得的,确实很不寻常、很不平凡、很不容易。当前面对困难和挑战,党中央、国务院高瞻远瞩,审时度势,从容应对,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宏观调控措施。从当前走势看,这些政策有的已经见效,有的即将见效。我们相信,只要万众一心,抓紧落实,突如其来的“严寒”一定会度过。

  二、对国民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发展充满信心

  在看到今年国民经济总体上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同时,也要看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还在蔓延,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影响还在加深。从国内看,10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2%;财政收入下降0.3%;发电量下降4.0%,粗钢产量下降17.0%;铁路货物周转量下降0.3%,我国经济减速势头超出预料。从国外看,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仍在加剧和蔓延,主要发达国家已步入衰退,新兴经济体普遍减速。最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又下调了10月初的预测数据,调整后的今年世界经济增长为3.7%,下调了0.2个百分点;明年增长2.2%,下调了0.8个百分点。

    面对国内外的严峻形势,社会上对我国经济能否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存在担忧也在情理之中。但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越是在形势严峻的时候,越要看到我们的优势;越是在困难的时候,越要增强我们的信心。这一信心来自于改革开放30年经济快速发展积累的较牢固的物质基础,这一信心来自于改革开放30年体制机制改革带来的较强活力,这一信心来自于国内仍有着较为巨大的需求潜力,这一信心来自于党中央和国务院高瞻远瞩、见微知著的宏观调控能力。

  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有着较为牢固的物质基础。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世纪以来,经过不间断的大规模投资,我国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得到明显加强,物质基础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大大提高。一是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能力大大增强。30年间,包括去年在内,粮食生产量已经有4年超过5亿吨,可以经受国际粮食市场和价格风云变幻的考验。二是工业供给能力提高明显,制造水平位居世界前列。

    根据国际标准产业分类,在22个工业大类中,我国已经有7个大类名列世界第一,15个大类名列前三。特别是能源工业生产能力极大提高,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保障作用显著增强。2007年,原煤产量达到25.26亿吨,是1978年的4.1倍;原油产量1.86亿吨,是1978年的1.8倍;天然气产量为692亿立方米,是1978年的5倍。到2007年底,发电装机容量达71822万千瓦,是1978年的12.6倍。三是铁路、公路、民用航空、水运和管道运输综合网络已经基本形成。铁路营业里程由1978年的5.2万公里增至2007年的7.8万公里,增加了2.6万公里。公路通车里程由1978年的89万公里增至358万公里。沿海主要港口货物吞吐量由1985年的3.1亿吨发展到2007年的38.8亿吨。民用航空、水运和管道运输能力也成倍增长。此外,邮电通信已经成为发展最快的基础产业,信息通信和邮政基础网络发展迅速,信息网络规模和用户数均居全球之首。

  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有着较强的内在动力和活力。30年改革开放奠定了中国经济长期快速发展、永葆生机的体制基础。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坚定地指出,要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开放的方向;十七届三中全会又对农村改革作了全面部署。正在实施落实的产权制度、行政管理体制、国有企业、社会保障体系等的改革和完善,以及近期即将推出的增值税转型、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医疗卫生等的改革,都将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企业的运行体制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企业在危机中的机遇意识,困境中的创新意识非常强。

    面对国际经济下滑,沿海地区一些出口导向型企业已经开始进行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这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调整产业结构。表现在一些传统产业增速在下降,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快。二是调整区域内部结构,即在中心区域或黄金地带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而将附加值低、不利于环境改善的传统产业调整出去。三是利用经济下行周期,实现优胜劣汰。一些产业层次低、缺乏市场竞争力的企业停产半停产甚至倒闭,是“积极的痛苦”。四是在危机中抓机遇。一些企业利用当前国际人力资本价格下降的机遇,引进企业亟须的人才;有的企业在探询购买销售网络以及收购知名品牌的可能;有的企业在着手收购研发中心,推动企业创新迈上新台阶。成千上万个企业都这样做,就会推动中国经济整体的转型,就会使经济增长有了不竭的动力与活力。

  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存在着较大的需求潜力。30年来,尽管我国基础设施、居民生活水平都有了显著改善,但从人均水平看,仍处于较低水平,投资和消费都蕴藏着巨大的潜力。从投资需求看,我国仍处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交通、住房等领域仍需要大量投资。2007年我国城镇化水平为44.9%,世界平均水平2006年为49%,高收入国家为78%,表明我国的城镇化水平和工业化水平仍然有较大差距。

    与此同时,结构调整、产业升级、产品更新换代等也都需要大量投入。从消费需求看,我国是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其中一多半是农民,城镇也有一定数量的低收入群众,这表明居民在耐用消费品和服务消费方面仍有较大潜力。2007年我国每千人机动车拥有量为33辆,美国2005年为814辆,日本2004年为586辆;我国每百人因特网用户数16个,美国为73个,日本为74个;我国每百人拥有电话数69个,美国为139个,日本为115个。特别是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和城镇低收入群众中,耐用消费品拥有量更低。缩小差距的过程就是消费扩大的过程。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大国,一个正经历加速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大国,其市场潜力是巨大的。正是这个巨大的且不断扩大的市场,不仅成就了我国过去30年的快速增长,而且正在并将继续拉动未来较长一段时期的持续增长。

 

0
标签:长新 党中央 
发表评论
同步到贸金圈表情
最新评论

线上课程推荐

火热融资租赁42节精品课,获客、风控、资金从入门到精通

  • 精品
  • 上架时间:2020.10.11 10:35
  • 共 42 课时
7日热点新闻
热点栏目
贸金说图
专家投稿
贸金招聘
贸金微博
贸金书店

福费廷二级市场

贸金投融 (投融资信息平台)

活动

研习社

消息

我的

贸金书城

贸金公众号

贸金APP

热点栏目
贸金说图
专家投稿
贸金招聘
贸金微博
贸金书店

福费廷二级市场

贸金投融 (投融资信息平台)

活动

研习社

消息

我的

贸金书城

贸金公众号

贸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