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贸易顺差或将首次出现负增
2008-12-01 10:44564
刚刚发布的《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2008-2009)——深度下滑中的中国宏观经济》报告指出,中国出口将由2007-2008年度的成本冲击向2009年的需求冲击转变。这是很难利用人民币升值减缓、出口退税率提高以及出口补贴等供给方刺激政策来缓和的。
“出口和进口增速双双进一步回落,其中出口增速下滑更为剧烈,预计出口增速将下降6.9个百分点,进口增速下降6.1个百分点。这导致2009年贸易顺差较2008年少增146亿美元,贸易顺差的增长速度为-5.5%。”日前在中国人民大学举办的中国宏观经济论坛上,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牵头发布了《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2008-2009)——深度下滑中的中国宏观经济》报告。对于这一论断,业内专家学者表示认同。
“外需冲击”将使出口减少5.1%
报告的执笔人之一、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元春教授在论坛上表示,中国经济的调整并非始于2008年下半年,而是在2007年下半期。其核心标志之一就是2007年10月开始的外需逆转。
从下图可以看到:在国内贸易政策调整以及各种成本大幅度上升的作用下,从2007年10月开始,进口增速超过了出口增速。这标志着中国外部需求发生了逆转。
回顾2008年,在GDP、财政以及发电量等综合指标增速直线下降的下半年,出口增速在第三季度反而出现了反弹,贸易顺差屡创新高。然而,“展望2009年,世界经济超预期的深度下滑将使中国宏观经济的外部环境进一步恶化,中国出口面临的冲击将由2007-2008年度的成本冲击向2009年的需求冲击转变,这将导致中国出口增速的下降幅度大于进口增速的下降幅度,贸易顺差近5年首次出现负增长。”
刘元春表示,正如报告中2008年第二季度的分析,世界经济所面临的不是短期调整,而是深度的周期性下滑。“新技术扩散速度的递减”、“全球化红利的消失”以及“世界不平衡的逆转”等3大力量将使世界经济调整的幅度和周期超出预期。这份报告的上述研究被包括IMF、WB、OECD、ECB、UN等14家国际机构最近的预测调整所证实。而世界经济超预期的深度下滑总体而言将对我国出口带来超预期的深度打击,中国外需下滑的幅度将大大超过2008年的水平。
报告指出其核心原因在于:
第一、与一般感觉不一样的是,中国出口收入弹性很高,出口对于主要贸易国的国民收入增长较为敏感。欧洲、美国、日本三大经济板块的同步小大幅度下滑将使中国的出口带来直接的深度冲击。分报告研究表明,我国对美国和欧洲出口的收入弹性都远大于1,分别达到7.18%和13%。这说明2009年欧洲和美国经济下滑所导致的中国出口将减少5.1%。
第二、与2008年不同的是,2009年中国出口面临的冲击不是内部成本冲击,而是外部的需求冲击。
2007年以来中国出口增速的放缓并不是美国金融危机产物,因为在此期间美国进口需求并没有实质性下滑,中国对美国贸易的下滑主要是由于各种出口产品成本上升导致竞争力的下降。因此,2009年金融危机对于美国、欧洲、日本等板块的实体经济带来实际性冲击,其进口需求的下降才全面显现。而这种需求冲击,我们很难利用人民币升值减缓、出口退税率提高以及出口补贴等供给方刺激政策来缓和外需的下降。因此,从总量收入的角度,2009年世界经济的放缓对中国出口的冲击将远大于2008年的冲击。
第三、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世界经济深度下滑在本质上是世界不平衡模式走到尽头的必然产物,美国过度消费模式的崩溃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中国过度储蓄与过度出口的模式的崩溃,中国出口将在中美经济的两极互动中出现结构性和总量性的同步下滑。根据分报告研究表明,近10年中国经济周期与美国经济周期是一个逐渐耦合(coupling)的过程。因此,从不平衡调整的周期角度来看,美国贸易逆差与中国贸易顺差的调整刚刚起步。
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师范剑平研究员向《市场报》记者表示:“明年贸易顺差首次出现负增长这一预测很有可能会成为现实。”但他同时乐观地强调,“我们毕竟讨论的还是‘顺差’而不是‘逆差’。”
出口退税政策仍可期待利好
报告分析认为,由于我国特殊的经济增长模式,国民经济增长和就业稳定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出口的增长。出口仍是重要的经济增长的推动力量,因此,政府有必要出台相应的政策力促其稳定增长。其中包括:稳定人民币汇率水平,避免人民币对主要货币的升值;在短期,可增加向出口型企业的政府采购以使企业维持运转;以及在长期,应进一步致力于提高出口企业的技术革新能力,使得它们能够不断地提高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增加产品的种类。
其中特别提到“继续回调出口退税率并扩大其覆盖范围,以降低企业的出口成本。”对此,范剑平研究员向《市场报》记者表示:近期已经调整了出口退税率,并涉及诸多行业,“未来部分行业还有进入覆盖范围的可能,此外,一些行业的出口退税率也有回调至17%的空间。”
中国人口众多的现实决定了在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形成了出口行业里中小型劳动密集型厂商占多数的格局。同时带来了附加值低、能耗高、污染环境、和易引起贸易纠纷等负面问题。也是由于这些原因,在积累了高额外汇储备的前提下,政府在2006年9月收窄了出口退税覆盖的范围并调低了部分产品的出口退税率,意图引导出口结构向高端产品转移。
然而,2006年9月的硬性出口退税调整增加了无力向高端行业转移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出口成本,和其他种种负面冲击合在一起,使得大量劳动密集型企业难以生存。2008年下半年以来,虽然部分出口退税率进行了回调,但范围还应扩大,回调的力度也应有所增加,才能在近期降低出口成本。
不过,会场上也出现了不同声音。清华大学金融系主任李道葵教授认为,应当调整汇率,这是比调整出口退税率更为可靠的途径。“奥运后我们跟着美元一点都没有变,美元升20%,我们也升20%,是不是应该适当的贬值呢?” 他表示,贬值比出口退税还重要。出口退税增加一个百分点就让给外国人了,而汇率变一变还含蓄一点。因此,他认为人民币适度贬值可以为出口创造有利条件。
“外需冲击”将使出口减少5.1%
报告的执笔人之一、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元春教授在论坛上表示,中国经济的调整并非始于2008年下半年,而是在2007年下半期。其核心标志之一就是2007年10月开始的外需逆转。
从下图可以看到:在国内贸易政策调整以及各种成本大幅度上升的作用下,从2007年10月开始,进口增速超过了出口增速。这标志着中国外部需求发生了逆转。
回顾2008年,在GDP、财政以及发电量等综合指标增速直线下降的下半年,出口增速在第三季度反而出现了反弹,贸易顺差屡创新高。然而,“展望2009年,世界经济超预期的深度下滑将使中国宏观经济的外部环境进一步恶化,中国出口面临的冲击将由2007-2008年度的成本冲击向2009年的需求冲击转变,这将导致中国出口增速的下降幅度大于进口增速的下降幅度,贸易顺差近5年首次出现负增长。”
刘元春表示,正如报告中2008年第二季度的分析,世界经济所面临的不是短期调整,而是深度的周期性下滑。“新技术扩散速度的递减”、“全球化红利的消失”以及“世界不平衡的逆转”等3大力量将使世界经济调整的幅度和周期超出预期。这份报告的上述研究被包括IMF、WB、OECD、ECB、UN等14家国际机构最近的预测调整所证实。而世界经济超预期的深度下滑总体而言将对我国出口带来超预期的深度打击,中国外需下滑的幅度将大大超过2008年的水平。
报告指出其核心原因在于:
第一、与一般感觉不一样的是,中国出口收入弹性很高,出口对于主要贸易国的国民收入增长较为敏感。欧洲、美国、日本三大经济板块的同步小大幅度下滑将使中国的出口带来直接的深度冲击。分报告研究表明,我国对美国和欧洲出口的收入弹性都远大于1,分别达到7.18%和13%。这说明2009年欧洲和美国经济下滑所导致的中国出口将减少5.1%。
第二、与2008年不同的是,2009年中国出口面临的冲击不是内部成本冲击,而是外部的需求冲击。
2007年以来中国出口增速的放缓并不是美国金融危机产物,因为在此期间美国进口需求并没有实质性下滑,中国对美国贸易的下滑主要是由于各种出口产品成本上升导致竞争力的下降。因此,2009年金融危机对于美国、欧洲、日本等板块的实体经济带来实际性冲击,其进口需求的下降才全面显现。而这种需求冲击,我们很难利用人民币升值减缓、出口退税率提高以及出口补贴等供给方刺激政策来缓和外需的下降。因此,从总量收入的角度,2009年世界经济的放缓对中国出口的冲击将远大于2008年的冲击。
第三、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世界经济深度下滑在本质上是世界不平衡模式走到尽头的必然产物,美国过度消费模式的崩溃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中国过度储蓄与过度出口的模式的崩溃,中国出口将在中美经济的两极互动中出现结构性和总量性的同步下滑。根据分报告研究表明,近10年中国经济周期与美国经济周期是一个逐渐耦合(coupling)的过程。因此,从不平衡调整的周期角度来看,美国贸易逆差与中国贸易顺差的调整刚刚起步。
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师范剑平研究员向《市场报》记者表示:“明年贸易顺差首次出现负增长这一预测很有可能会成为现实。”但他同时乐观地强调,“我们毕竟讨论的还是‘顺差’而不是‘逆差’。”
出口退税政策仍可期待利好
报告分析认为,由于我国特殊的经济增长模式,国民经济增长和就业稳定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出口的增长。出口仍是重要的经济增长的推动力量,因此,政府有必要出台相应的政策力促其稳定增长。其中包括:稳定人民币汇率水平,避免人民币对主要货币的升值;在短期,可增加向出口型企业的政府采购以使企业维持运转;以及在长期,应进一步致力于提高出口企业的技术革新能力,使得它们能够不断地提高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增加产品的种类。
其中特别提到“继续回调出口退税率并扩大其覆盖范围,以降低企业的出口成本。”对此,范剑平研究员向《市场报》记者表示:近期已经调整了出口退税率,并涉及诸多行业,“未来部分行业还有进入覆盖范围的可能,此外,一些行业的出口退税率也有回调至17%的空间。”
中国人口众多的现实决定了在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形成了出口行业里中小型劳动密集型厂商占多数的格局。同时带来了附加值低、能耗高、污染环境、和易引起贸易纠纷等负面问题。也是由于这些原因,在积累了高额外汇储备的前提下,政府在2006年9月收窄了出口退税覆盖的范围并调低了部分产品的出口退税率,意图引导出口结构向高端产品转移。
然而,2006年9月的硬性出口退税调整增加了无力向高端行业转移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出口成本,和其他种种负面冲击合在一起,使得大量劳动密集型企业难以生存。2008年下半年以来,虽然部分出口退税率进行了回调,但范围还应扩大,回调的力度也应有所增加,才能在近期降低出口成本。
不过,会场上也出现了不同声音。清华大学金融系主任李道葵教授认为,应当调整汇率,这是比调整出口退税率更为可靠的途径。“奥运后我们跟着美元一点都没有变,美元升20%,我们也升20%,是不是应该适当的贬值呢?” 他表示,贬值比出口退税还重要。出口退税增加一个百分点就让给外国人了,而汇率变一变还含蓄一点。因此,他认为人民币适度贬值可以为出口创造有利条件。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