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新一轮国际通胀风险的累加

石建勋 | 2012-09-17 22:23 788

  在当前的国际经济形势下,对中国这样的新兴经济体国家来说,调控政策要更加及时、审慎、细致,更加具有前瞻性、准确性和灵活性,尽可能使

  在当前的国际经济形势下,对中国这样的新兴经济体国家来说,调控政策要更加及时、审慎、细致,更加具有前瞻性、准确性和灵活性,尽可能使用数量手段对冲流动性,避免本国货币过快升值,同时也要做好应对汇率摩擦、外贸争端、抑制通胀、热钱监管等方面的长期准备

  目前整个经济形势不容乐观,通胀压力似有所抬头,8月份的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2.0%,环比上涨了0.2个百分点。随着国内外经济与金融环境的变化,未来面临的通胀形势依然严峻。

  欧洲央行无限量购债计划实际上是货币宽松政策

  9月6日结束的欧洲央行议息会议上,欧洲央行行长德拉吉宣布启动“无限量冲销式购债计划(OMT)”。在新的购债框架下,欧洲央行将给欧元区各成员国政府提供继续推行改革的激励,但这要以各政府能够达到其改革计划目标为前提。

  虽然这一购债计划为市场注入了一针兴奋剂,但从根本上讲,这并不是一个能彻底解决危机的方法。尽管欧洲央行表示,所有购债行动将通过吸收银行相同规模的存款来进行“冲销”以避免通胀风险。但问题很明显,不管是买债,还是降息,都只是继续用滥发货币的伎俩,以缓一时之急,“借新债还旧债”的特征明显,或许短时间内可以让意大利或西班牙避免爆发全面危机,但并没有起到修复金融环境的作用。这一购债计划的实施必然会引起贵金属、石油以及大宗商品等价格的上涨。另外,由于欧洲央行不能对受救助的国家进行有效制约,所以救助的效果可能最终还要看各国政府是否能采取更多有效的措施来化解危机。

  美国新一轮量化宽松祸害全球经济

  而美联储9月13日又宣布,为了刺激经济复苏和就业市场改善,将进行新一轮资产购买计划(被称为QE3),美联储决定每月购买400亿美元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同时,将继续执行卖出短期国债、买入长期国债的“扭转操作”,并继续把到期的机构债券和机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的本金进行再投资。另外,美联储决定继续将联邦基金利率保持在零至0.25%的超低区间,并计划将这一水平至少保持到2015年年中。

  该方案可能在短期内对股市和大宗商品交易带来短暂的刺激,但从长远和全局来看,美国新一轮量化宽松政策将给世界经济复苏带来的负面效应不容小觑。

  首先,在美国目前经济低迷、投资者和消费者信心严重不足的背景下,美联储采取新一轮的定量宽松货币政策,对于刺激美国经济复苏的效果并不一定理想。美国现在最严重的问题是有效需求不足,而非货币供应量不够,美国更需要的是新财政刺激方案和维护强势美元,而非让流动性进一步泛滥。新增的流动性不会迅速进入实体经济变为资产,而是流入金融机构和海外,催生新的资产泡沫,且有可能为未来美国和全球的通货膨胀飙升甚至失控埋下伏笔。

  其次,以美联储为代表的西方新一轮定量宽松货币政策,已经或正在给广大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带来新的风险。事实上,美元发行不受控制以及近来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正在给广大发展中国家带来输入性通胀“冲击”,全世界的债权人和新兴经济体国家实际上已被推到承担潜在恶性通胀和货币无序贬值的边缘。对中国等债权国来说,美国这种以邻为壑的不义之举不仅增加了中国输入性通胀压力,还令中国庞大的外储蒙受巨大损失。

  第三,美联储的定量宽松货币政策将加快美元贬值速度,而美元贬值加剧全球流动性泛滥,金融市场动荡,触发全球范围内的“货币贬值竞赛”,由此导致的货币争端或将愈演愈烈,并有可能造成全世界范围新的“货币战”和贸易保护主义,从而对全球经济复苏构成威胁。汇率战的实质是贸易战,如果爆发贸易战,带给全球经济的不仅仅是危机,而有可能是崩溃,因为这势必引发一轮全球性的贸易保护主义狂潮,最终令各方利益都受损。

  中国应对新一轮通胀策略面临两难选择

  有人认为,当前中国CPI同比增幅仅为2%,PPI同比负增长,通胀压力很小,所以QE3带来输入型通胀的危险远不如前两轮QE。但笔者认为,从中国经济目前的现状看,QE3对中国的负面影响可能比QE1和QE2都还要大。从前两轮QE的经验看,资金有三个大的流向——美国股票和公司债、新兴市场以及大宗商品。而全球能源与大宗商品价格上升将会通过中国的进口价格指数与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最终传递至中国的消费者物价指数(CPI)。输入性通胀压力的加剧,目前国内粮食、猪肉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以及国内货币信贷增量的反弹,预计将会导致中国CPI同比增速在最近几个月触底反弹。

  目前,中国实体经济“滞胀”特征明显,在此背景下,QE3带来的外部输入性通胀的“不可控、难调节”将使我国稳增长、控通胀等多重政策目标实现难度加大,使货币政策陷入两难困境。在欧洲央行、美联储甚至新兴市场央行都不断行动,全球宽松货币政策确立的背景下,中国应对策略要有所为是顺应全球趋势、实施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刺激经济增长;但在QE3给中国带来输入性通胀压力下,又很难有所作为。

  在当前的国际经济形势下,对中国这样的新兴经济体国家来说,调控政策要更加及时、审慎、细致,更加具有前瞻性、准确性和灵活性,尽可能使用数量手段对冲流动性,避免本国货币过快升值,同时也要做好应对汇率摩擦、外贸争端、抑制通胀、热钱监管等方面的长期准备。

  (作者为同济大学财经与证券市场研究所所长、教授)

0
标签: 一轮 新兴 
发表评论
同步到贸金圈表情
最新评论

线上课程推荐

火热 45节精品课,全景解读供应链金融科技风控与数据风控的深度剖析

  • 精品
  • 上架时间:2020.08.29 17:33
  • 共 45 课时

火热 融资租赁42节精品课,获客、风控、资金从入门到精通

  • 精品
  • 上架时间:2020.10.11 10:35
  • 共 42 课时
7日热点新闻
热点栏目
贸金说图
专家投稿
贸金招聘
贸金微博
贸金书店

福费廷二级市场

贸金投融 (投融资信息平台)

活动

研习社

消息

我的

贸金书城

贸金公众号

贸金APP

热点栏目
贸金说图
专家投稿
贸金招聘
贸金微博
贸金书店

福费廷二级市场

贸金投融 (投融资信息平台)

活动

研习社

消息

我的

贸金书城

贸金公众号

贸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