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弹持续性需看政策“脸色”
在国内发改委审批项目刺激,欧洲央行公开市场购买计划和对美国QE3预期升温的背景下,上周全球股市大幅反弹,上证综指单日上涨达3.7%,多数周期性行业涨幅在5%以上。此政策的推出极大缓解了市场对欧债危机的恐慌程度,也将个体国家退出欧元区的概率大幅降低。
在国内发改委审批项目刺激,欧洲央行公开市场购买计划和对美国QE3预期升温的背景下,上周全球股市大幅反弹,上证综指单日上涨达3.7%,多数周期性行业涨幅在5%以上。上周末公布的经济数据符合市场预期,经济增速仍然低迷,CPI小幅反弹。
在长达四个月的单边下跌之后,A股市场情绪小幅反弹,但基于经济基本面仍处于下行通道,若政策难以持续发力,则反弹无论在时间还是空间上都相对有限。配置上,短期推荐受益于国内政策刺激的运输设备中的铁路运输设备,创新利好的非银行金融中的券商板块,QE3预期加强利好的有色金属中的黄金和小金属板块。中期看好TMT中的信息和软件服务、医药和传媒板块。
财政政策发力
提振相关板块
近来,发改委审批项目的节奏明显加快,市场对此解读也较为积极。虽然项目多为存量释放,新增不多,对整体经济的拉动效应并不太大;另外,项目实施资金的来源也值得怀疑;但我们认为项目的集中释放依然将对短期经济和市场起到刺激作用,只是幅度不会太大,时间也不会太长。与项目相关的具体行业受下游需求扩大的影响将受益,主要集中在机械板块的设备制造商和相关地区的建材企业。
基建投资对经济的拉动效应与2008年无可比性。初步统计本次批准项目总规模约在一万亿左右,是否意味着本次刺激作用将是2008年作用的1/4?答案是否定的。规模上看,2008年全年固定资产投资的总规模为14.8万亿,2011年,这一数字提高到30万亿,是2008年时候的2倍多,随着基数的扩大,政策的经济整体刺激作用明显减小。
从性质上看,2008年的刺激以铁路、机场和市政投资为主,房地产投资增速也处在高位。这一次刺激主要是城市轨道交通和公路,所需建材和对下游消费的影响与2008年存在较大区别,从性质上来讲与2008年相比也存在较大差距。
财政捉襟见肘,项目实施进度不确定。项目获批与真正实施又是两个问题。2008年四万亿政策基本上全部执行下去,经济的见底回升也极其迅速。本次政策从出台起就饱受市场质疑,主要原因是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的财政资金捉襟见肘。
截至7月份财政累计收入增速为11.6%,大幅低于去年的25%,也低于2008年20%的收入增速。在财政收入减速的情况下,财政支出依然保持着高增长,前7个月财政支出增速高达23.4%。政府债务也在高企,尤其是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去年以来就一直存在较大风险,这也为地方政府的融资带来较大障碍。
在财政资金困难的情况下,如何筹措资金,是项目进展的另一层隐患。
我们认为财政政策对短期经济增长将有明显刺激作用,但对长期经济增长作用不大,也难以改变市场预期。虽然整体经济形势不明朗,但受此刺激,与项目密切相关的具体板块将明显受益,主要集中在机械板块中的设备制造商和相关地区的建材企业。
欧债危机好转
美国QE3预期继续升温
9月6日欧洲央行(ECB)举行货币政策例会,公布了传言已久的公开市场债券购买计划细节。ECB的债券购买计划不设上限,主要针对1-3年期国债,但推出时间首先要等ESM救援基金生效,并且需要被救援国正式提出救援申请。
此政策的推出极大缓解了市场对欧债危机的恐慌程度,也将个体国家退出欧元区的概率大幅降低。这对全球风险偏好的恢复是一个重大利好。在政策推出的当天,全球市场信心大振,尤其是欧债危机较为严重的国家。泛欧斯托克600指数上涨2.3%,创下自8月初以来的最大单日涨幅,道琼斯指数上涨1.87%。西班牙和意大利国债收益率大幅下跌,西班牙股市也大幅反弹。
美国就业数据不理想,QE3预期继续升温。美国政府发布的8月份非农就业报告显示,就业增量明显低于预期。美国劳工部指出,8月非农就业环比仅增加9.6万,而据汤森路透集团和彭博社的调查,经济学家对8月非农就业增量的平均预期都是12.5万。由于周四发布了一系列经济数据有利,一些经济学家甚至还调升了对就业增量的预期。
失业率从7月的8.3%降至8.1%,但这主要得益于部分失业的美国人放弃寻找工作。8月的劳动参与率降至63.5%,创下1981年9月以来新低。另一负面消息是6月和7月的数据被向下修正,两个月所创造的就业总计比初报值少了4.1万。
对谋求今年11月连任的奥巴马来说,这份报告是一个很大的打击。此前美联储主席伯南克也表示,劳动力市场停滞不前是“严重问题”。这可能为美联储下周决定注入更多流动性埋下伏笔。受此影响,黄金期货价格上周五大幅上涨34.90美元,报收于每盎司1740.50美元,涨幅为2.1%。
周三美联储即将召开议息会议,周四夜里将公布利率决议,伯南克还将召开新闻发布会,届时QE3是否推出可能将有更明确的说法,建议积极关注。 □民生证券策略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