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创新:力助中小企业度“暖”冬
自从进入9月,福建南安西锦石材公司已经两个多月没接到一笔国外订单了,这让董事长李火热感到万分焦急。他继而决定在天津开设分公司,将销售重点转向国内市场。不料,这一计划也因缺乏启动资金陷入搁浅。
自从进入9月,福建南安西锦石材公司已经两个多月没接到一笔国外订单了,这让董事长李火热感到万分焦急。他继而决定在天津开设分公司,将销售重点转向国内市场。不料,这一计划也因缺乏启动资金陷入搁浅。
事实上,受次贷危机影响,国外需求大幅下降,几乎所有福建省南安市的外销企业都面临着与西锦石材相似的命运。而西锦石材不过是一家中型企业,若仅以现有的土地、厂房做抵押向银行借贷,根本无法满足其国内扩张的融资需求。李火热为此一筹莫展。
然而,让他没想到的是,中国银行福建省分行中小企业业务中心的客户经理就在此时主动找上门来,而且仅仅以石材库存做抵押,便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为其贷款1800万元,让企业很快恢复了生机。
“要问我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就是中行的创新能力和灵活性———这是我以前从没遇到过的。”面对记者,李火热至今感叹不已。
在随后的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在石材行业,原材料和半成品的资金占用量较大。如果按传统做法,这些库存是不能用来申请贷款的。这意味着,像西锦石材这样的中小企业根本无法得到银行贷款。
但是,中行泉州分行通过正在试点的中小企业业务新模式,创新了担保方式,为其量身定做的“滚动存货质押监管方案”,不仅有效地避免了信贷风险,而且在不影响企业正常经营的情况下,解了融资难的燃眉之急。
“现在,不少人认为,经济的冬天到来了。我们希望,通过金融创新,能让福建分行的中小企业客户度过一个暖冬。”中行福建省分行行长陈石说。
记者日前走访福建泉州的银行、中小企业及政府部门感到,只有在机制上创新,将中小企业逐步培育成能够促进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客户群,才能在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同时,获得银行自身未来增长的来源。
遭遇“寒流”:企业过冬呼唤创新
今年以来,随着外需减弱、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上升,以及宏观紧缩等多种因素作用的加剧,生来脆弱的中小企业面临越来越严重的生存危机。
日前,在个私经济高度集中的福建泉州采访,记者了解到,今年由于上述原因导致关停并转的中小企业比往年多了几百家。而在全国,最新的统计则已达到6.7万个。虽然中小企业每年的新老更替可谓“自然现象”,但这一数字显然已超出正常限度,引起各方的高度关注。
为帮助中小企业走出困境,今年央行灵活运用货币信贷政策工具,加大了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银监会则建立和完善对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六项机制”,以加强对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工作的政策引导;而各家银行也调增信贷规模,成立专门机构服务中小企业,不断创新担保方式、产品服务,力图为中小企业创造生存发展条件。
然而,据记者调查,在现实中,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仍可谓说易行难。仅以泉州为例,目前全部4万多家工业企业中90%为中小企业,其中,与银行有信用关系企业仅占四分之一。也就是说,泉州多数企业仍然依靠民间借贷运转。
而据泉州市副市长黄维礼介绍,泉州今年信贷规模虽然增加了200亿元,但从信贷结构看,真正用到中小企业的钱却非常有限。“不是银行没钱,而是怕把钱借给不该借的企业。”黄维礼说。
尽管由于竞争加剧,大企业脱媒现象严重,导致其对银行贡献度呈下降态势,使发展中小企业授信业务已不仅仅是为了顺应政策要求,而是成为银行自身发展的需要;但客观上,中小企业风险大可谓“路人皆知”,商业银行普遍存在的“心理障碍”仍难以消除。要解决这个瓶颈,就必须找到一种新的模式来。
不过,值得欣慰的是,不少商业银行在新机制上的探索已经有了突破。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得以像西锦石材一样,在这个“冬天”重获生机。
中行模式:打造信贷工厂
今年7月,国内钢材价格一路飙升,最高峰时涨幅高达40%。此时,如果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福建省泉州市盛德机械公司眼看就要建好的新厂房不得不被迫停工。心急如焚的公司董事长蒋火炎开始向泉州地区的商业银行寻求帮助。
正当蒋火炎苦恼于银行审批手续普遍较慢难以救急时,中行客户经理找到他了解情况。“从第一次接触到我们拿到700万元的授信通知,总共不到10个工作日。”事后,蒋火炎对记者谈起这件事,不无感叹地说:“银行效率这么高,以前我们根本无法想象!”
与蒋火炎有着同样感慨的还有富信鞋业董事长许志强。在他拿到“救急”的600万元授信额度之前,许志强几乎从未与银行打过交道。而与盛德机械公司相比,富信鞋业更是根本不具备有效的抵押品。
“我们企业的利润仅有10%左右,可上半年人民币升值21%、原材料上涨了15%,如果得不到中行这笔贷款,利润肯定全贴进去了。”许志强说。
中行福建省分行中小企业业务中心主任郑宇告诉记者,之所以能在无抵押物的情况下为富信鞋业发放贷款,是因为该行创新了授信模式,通过跟踪每月现金流来确定企业的信用敞口,从而既规避了风险,又救了企业的急。
采访中记者观察到,上述三家企业情况各不相同,却同样得到了在银行传统授信模式下无法得到的贷款,最主要的原因得益于中国银行新近推出的中小企业业务新模式。
这一模式的最大特点,可以高度概括为八个字:“信贷工厂”、“流程银行”。中国银行公司金融总部中小企业业务总经理刘晓中形象地将其比喻为“端对端,无缝连接”。一方面,在业务流程上,根据中小企业授信特点进行梳理和简化,并对每个环节设置了标准化作业规范;另一方面,制定清晰的信贷准则,明确选择客户的标准、授信额度核定方法及授信调查内容,并制定格式化的授信报告和材料要求。
在这种模式下,中小企业的贷款不是一件手工艺品,而更像是“流水线”上完成的一种工业化产品。经过组织架构整合和业务流程改造,一个授信项目从以往需要20多人签章简化为4个人签章,授信审批时间从以往1个月左右缩短到5个工作日,而审批的成功率则高达90%。
更为可贵的是,与传统公司授信注重单个项目的风险识别不同,新模式更侧重于对整体资产组合的管理,通过做大中小企业授信规模并降低集中度,从分散风险的角度保证了整体资产质量的稳定。
“它并不考核单个企业,而是考核整个中小企业客户群体,从而使中小企业整体信用得到提升,并通过风险互补降低银行自身的经营风险。”对于中行的新模式,黄维礼评价说:“在泉州整个中小企业贷款量没有实质增加的情况下,中行还能增加十几个亿,这是个了不起的创新。”
按照中行计划,该模式将在北京、深圳、辽宁、江苏、浙江、广东、安徽、福建等8家分行进行复制,并有望于2010年在全行推广,中西部地区亦将设立30-40个左右的信贷工厂。
贷款支持:尚需多方协作
应该说,在国家、央行及监管机构大力倡导之下,包括中行在内的各家商业银行都在积极寻求扶持中小企业的解决之道。公开数据亦显示,至今年三季度末,我国小企业授信户数398.8万户,同比增长16.7%;授信总额19258亿元,较年初增1440亿元,增长8%。
不过,采访中记者感到,扶持中小企业单靠银行的力量显然不够。“建立信用制度主要还得依靠政府———这是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在银监会泉州监管分局局长刘子荣看来,“现在能解决的,只是与银行发生往来的这些中小企业客户,但这毕竟只是少数。”
而商业银行在支持中小企业过程中也需要得到更多的政策支持。按照目前的相关政策,银行仅有权对额度在50万元以内的贷款进行自主核销,而银行对小企业的最低贷款额却是500万元。这样,就使所产生的不良贷款难以快速核销,由此导致商业银行出现利润高,但同时不良率高、拨备高的“三高”现象。
业内人士同时呼吁,对于银行开展的中小企业业务,相关部门应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共同为中小企业创造和谐的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