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报看点:中国创造量大于质
《路透社》美国版今日援引一份欧盟商会的报告称,中国专利数量爆炸式的增长,只不过是中国创新力的一张“面具”。“创造力不能强求,只能培养,” 最新的欧盟商会报告称,并认为申请数量独占鳌头的中国在创新潜力上却要排到全世界20名开外。
文/新浪财经北美撰稿人 田野
从“中国制造”转向“中国创造”的口号已被喊了将近十年——十年来,中国的专利申请数量一路飙升,并终于在去年超过美国日本,成为2011年全世界申请专利最多的国家,但仍为欧盟商会排名至20名之外,原因是专利数量大于质量。
《路透社》美国版今日援引一份欧盟商会的报告称,中国专利数量爆炸式的增长,只不过是中国创新力的一张“面具”。该报告认为,中国的创新力虽然很有潜质,但可能被炒作过度了——在去年中国的160多万份专利申请中,只有32%可以算作真正的新发明。“这种专利申请量的激增带来的副作用是质量的下降,”欧盟商会秘书长德克-莫恩斯称。“中国走得方向不对。”
报告还指出,中国的大量专利申请中包括很多设计类专利和“实用 新型”,即在已有产品基础上优化其效率、但几乎不需要任何科技创新的专利。“实用新型”在德国、日本等一些发达国家也受到承认,但在美国却不受到知识产权 保护。而此类被认为是较低端的专利大多来自大中型国企,报告称,近年来国企65%的专利申请都属于这一范畴,足以证明其创新能力外强中干。
对于这一现象,英国《经济学家》杂志曾在2010年刊文,称政府对于专利申请人和所在单位的物质奖励是造成低质量专利泛滥的主要原因之一:对个人而言,拥有专利有利于获得大城市户籍和更高级职称;对企业而言,丰厚的现金奖励和税收优惠则有着无比强大的吸引力。以华为为例,该公司在2008年就荣膺全球申请专利最多的企业。
文章甚至引用知情人的话,称连专利审批部门都有“多批多得”的政策。一位上海知识产权律师对《经济学家》表示,“专利申请很容易,但在一对糟粕中找到精华却很难。”
《纽约时报》在去年的一篇文章中也提到了政府提出的2015年专利申请量达到200万的指标,并引用美国专利商标局局长大卫-卡波斯的话,称此数字十分“虚幻”(mind-blowing)。文章还说,对创新数量的硬性要求体现了中国应试教育的价值观——分数高于一切。
“创造力不能强求,只能培养,” 最新的欧盟商会报告称,并认为申请数量独占鳌头的中国在创新潜力上却要排到全世界20名开外。
点评:虽然中国在发明专利上无法和发达国家相比,但作为新兴经济体,实用新型对提高效率、增强企业竞争力仍然有十分积极的作用。正如上海知识产权咨询公司罗思的艾略特-帕佩佐治对路透社所说:“在发展中国家,你虽得不到全新型的轮胎,但却可以获得更好用、更便宜的轮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