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投资界走马换将忙
就在几年前,一向以高福利、高薪水而著称的基金业,还是一个令人羡慕的行业。有统计显示,自2009年以来,已有十余位基金公司基金经理以上级别的人士彻底离开了基金行业,转投与投资不相关的行业。
就在几年前,一向以高福利、高薪水而著称的基金业,还是一个令人羡慕的行业。然而,在股市尚不知何时能够走出寒冬之时,一些基金公司的高管和员工却开始熬不住了,有的频繁跳槽,有的彻底转行。
放眼望去,整个金融投资领域亦是如此。人力资源服务商前程无忧日前发布的人才市场供需走势显示,今年7月,金融/投资/证券的行业人才需求第一次进入前程无忧十大招聘行业之列,营销类的投资顾问和投资研究类人才需求较大,金融投资界面临较大的人才缺口压力。
人事离职潮再现
最近,博时基金现任副总李雪松即将离职的消息在业界传开。他是继分管投研的副总裁杨锐和首席策略分析师夏春离职后,又一位选择离开的博时大将。同时,2012年上半年基金公司规模榜单上,博时基金已跌出前五名,这让基民们对该基金的未来业绩捏了一把汗。
这还只是公募基金高管“地震”的冰山一角。股市行情下挫,IPO项目锐减,低迷的证券基金市场难以避免人才的流失。今年7月以来,全行业掀起了人事变动小高潮,很多高管和基金经理纷纷离职。前程无忧统计显示,今年以来已有53位基金经理上任或走人,涉及基金产品52只,平均每个工作日发生2.12人次的变动。证券经纪高收入不再,营销压力加大,行业的佣金水平已经跌至2008年的50%,导致离职率上升,空缺职位增加。
对于国内公募基金经理的频繁流动,晨星分析师车小婵指出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去年专户取消了200亿元的门槛,不少公司大力发展专户业务,促成人才由公募转向专户;其次,新基金越发越多而人才稀缺,引起基金公司之间互挖墙脚。
来自外部的人才竞争格外突出,近年来公募基金人才频频流向私募、保险、信托、券商等其他行业。例如,今年年初,信诚基金原投资部副总监张锋加盟东方红资产管理公司任投资部副总监。此外,原嘉实明星基金经理邹唯也于今年转投中信产业基金。而去年,华商基金原投资总监庄涛、长盛基金原投资总监闵昱等大腕也纷纷转投私募等行业。
前程无忧首席人力资源专家冯丽娟向记者表示,随着投资热点的转移,一些投资方向的人才缺口也逐渐显现。比如股市不景气的背景下,债券型基金发行火热,固定收益类产品的人才需求快速增长。今年已成立的固定收益产品有45只,募集资金超过1000亿元。但由于此类人才梯队储备不足,不少基金公司的业务开展严重受限于人才的捉襟见肘。另外,随着期货资产管理业务9月获准试点,要求期货公司必须有一名高管及5名员工已获得期货投资咨询从业资格的要求,多家期货公司已经组建了资产管理部门,资深的操盘手受到热捧。
基金高管转行务农
今年年初,华夏基金确认,上海分公司总经理董黎明已于2011年初辞职离开公司。董黎明为复旦大学数学系博士,于2001年进入华夏基金,是中国开放基金业最早的一批研究人员。
令很多人意想不到的是,这样一位基金界的资深人士,辞职后的去向是回到山东成立了一家农业企业,建设了蔬菜示范园区和大米基地等,种植销售健康蔬菜与保健大米,目前公司已经初具规模。
事实上,董黎明并不是基金业从业者转行的个案。过去基金从业人员离职后,大多转投其他基金公司、私募或券商等相关行业,但近期开始有业内人士彻底脱离这个行业。
上海某基金公司一位区域经理,在行业内已经工作了近十年,然而近期,他选择了彻底离开基金行业,转而与人合伙投资了一家刚起步的小网站。他的毅然转身中有着无奈:刚刚大学毕业时,他几乎是班里签约工资最高的人,然而数年过去了,他的薪水仍在原地踏步。他坦言,公募基金的优势已经越来越弱,各家产品同质化严重,渠道也越来越难做。而目前的市场,也让他看不到希望。正好有好的投资机会,于是决定彻底转行。
有统计显示,自2009年以来,已有十余位基金公司基金经理以上级别的人士彻底离开了基金行业,转投与投资不相关的行业。
有业内人士预测,如果熊市继续蔓延,基金公司的离职率还将越来越高。冯丽娟认为,尽管目前投资证券业趋“冷”,由于行业长期缺乏优质人才,人才培养又需要较长周期,此期间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不会减少。
激励机制值得期待
“基金行业本身是一个人员变动频繁的行业,目前行业本身及整个市场都在消化前期牛市超速扩张的结果。”国金证券基金研究中心首席分析师张剑辉认为,积极地看,人才短缺也是发展势头较好的一个佐证,真的不好了,可能下岗的就多了。
近几年来,基金行业向精细化发展,跨过了跑马圈地阶段,中小公司发展压力大是必然。金融投资业如何留住人才?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业界,也考量着乃至监管层的智慧。
早在2010年3月,交银施罗德基金公司副总经理谢卫在全国“两会”上,就提出建立有效的股权激励机制,可使人力资本价值在基金公司股权结构中得到应有体现,增强基金公司核心人员的稳定性,摆脱基金公司核心人员流动频繁的困境,推动基金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昔日“公募一哥”王亚伟在离开华夏基金时曾表示,股权并非自己的诉求,但股权激励也很重要。几乎每位基金高管的离开,都引发一波关于公募基金行业股权激励的讨论,对股权激励政策的呼声也愈加强烈。可喜的是,今年3月底,监管层相关负责人曾表示,5%以下的基金业股权激励或员工持股可能会放开。此外,正在修订的《基金法》中,也将基金公司的股权激励写入法律。
据悉,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投资基金法》颁布于2003年10月。由于当时基金行业刚刚起步,业内人士尚没有面临缺乏上升空间与股权激励等相关问题,加上当时业界对股权激励问题的争议较大,因此这一问题没有在 《基金法》中体现出来。
而随着公募行业的逐步成熟,对行业核心人才,尤其是从业经历超过10年的高管或明星基金经理的需求在不断增加。借助股权激励来挽留核心人才,已成为业内共识。全国人大财经委法案室主任朱少平曾公开表示,新的《基金法》最快有可能在年内出台。这或许意味着股权激励有可能在今年就成为现实,而困扰基金业多年的人才问题,有望得到缓解。
在德圣基金研究中心资深分析师肖锋看来,“要想改变现状,药引子还是在相关法规的完善和利率的市场化上,市场化的机制会自然引领资源的配置,自然最终会导向优胜劣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