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盼复苏“新神话” 中国锻实业“永动机”
衰退阴云笼罩在欧洲上空,但人们发现能够让欧洲走出衰退的方法少得可怜。这场已持续近三年的债务危机并未重伤德国经济,反倒是通过贸易、资本流入等途径让德国大发“危机财”。
衰退阴云笼罩在欧洲上空,但人们发现能够让欧洲走出衰退的方法少得可怜。
刺激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正离欧洲渐渐远去。欧盟官员们给希腊、西班牙开出的药方是紧缩财政,让人们勒紧裤带生活,但慢慢发现,可支配收入的下降,削弱了消费能力,最终只能让这些国家在衰退的泥潭中越陷越深。中国式的基建投资在欧洲被认为是“天方夜谭”,欧洲无法照葫芦画瓢式地学习中国扩大投资刺激经济的模式。出口看似成为欧洲经济的“救命稻草”,但在全球衰退的当下,新兴国家尤其是中国对欧洲出口的提振似乎也在减速。
当中国证券报记者问到欧洲经济前进的动力是什么?一位法国经济学家私下表示,这个问题很难回答,也许上帝才能知道答案。“欧洲大陆的复兴期待新故事,期待如工业革命、网络经济一样的技术创新,但目前看,也许创新的神话更多发生在美国而不是懒惰的欧洲。”
他进而表示,中国应该学习德国。德国经济之所以能够在欧洲一枝独秀,是因为德国发达制造工业让其在欧债危机中能够运转良好。而将经济过度依赖房地产行业是一个陷阱,看看爱尔兰和西班牙,他们没有很好地控制住房价,结果发生了“房价下跌-银行流动性问题-经济一潭死水”的恶性传导,中国应该避免这种错误的发生。
危机药方:
省钱还是花钱
“长期来说,借钱过日子总不是办法。”欧洲债务危机爆发后,德国总理默克尔一直强调紧缩,希望希腊等国通过“勒紧裤腰带”来摆脱困境。
但“勒紧裤腰带”之类的反危机措施使希腊等国陷入了一种恶性循环:没有外部救助,这些国家难以走出困境;要得到这些救助,它们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将财政赤字降低到一定水平。
中国社科院欧洲所副所长江时学认为,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实施的紧缩导致经济增长毫无动力而言,其中最突出的就是经济增长受到影响,失业率快速上升,人民生活受到影响,从而导致各行各业的人不时举行游行示威;经济得不到复苏,就只能继续依赖外部救助。
法国总统奥朗德就反对通过实施严厉的财政紧缩来应对债务危机。在他看来,摆脱债务危机的有效手段不是“勒紧裤腰带”,而是推动经济增长。奥朗德开出的“处方”是“花钱”,而非“省钱”。
但中国证券报记者在欧洲走访时看到,欧洲有完善的乡村公路、高速路网、四通八达的德法地铁线路,甚至希腊的机场就高达60多个,港口达到上万个。欧洲已经不存在大规模的基础设施投资空间。
一位学者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中国还在依靠城市化建设来实现对经济的拉动时,欧洲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已经没有太大的空间了。
此外,当政府债务不断升高时,金融市场的融资已陷入僵局,大量坏账让银行对经济的润滑剂作用全失,如何获得投资所需的建设资金又成为希望“花钱”的又一大问题。
欧洲打算借鉴拉美国家和东亚国家的经验,希望凭借扩大出口来发展经济,将解决欧洲危机的“钥匙”看成中国等新兴市场对欧洲的出口所产生的提振。但从目前看,全球经济增长疲软让新兴市场的商品需求也在逐渐减弱。
经济动力:
制造业成就德国“奇迹”
当欧债危机无解的时候,德国经济却一枝独秀。德国是如何取得其经济“奇迹”的?
有人认为,欧洲债务危机爆发后,许多资本纷纷流入德国这个“安全港”。此外,希腊等国的技术人员和高素质劳动力为逃避国内的高失业率而到德国谋生。这都使德国经济受益匪浅。
但这些都是表面原因,德国经济“奇迹”与其建立的强大高端制造业及有力的出口不无关系。中国有“世界工厂”的称号,但中国出口的产品主要是附加值很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德国也被誉作“世界工厂”,且生产的是高附加值的高科技产品。这些高端产品即使在世界贸易不振时,出口所受的影响也不算大。
所以,这场已持续近三年的债务危机并未重伤德国经济,反倒是通过贸易、资本流入等途径让德国大发“危机财”。
欧债危机最直接的后果,便是欧元的持续走弱。据统计,自2009年11月以来,欧元对美元累计下跌了20%左右。然而,因为债务危机带来的欧元下跌,德国出口商每年可以多赚1000亿欧元,也就是说,疲软的欧元让德国贸易顺差占GDP的比重提高了约4%,而其中超过50%的部分是制造业对出口的贡献。
中国证券报记者了解到,欧元区一些国家一直在抱怨:德国的种种福祉是建立在其他欧元区国家的痛苦之上的。欧元的成立让欧元区的贸易重新整合,德国凭借在高端制造业的传统优势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很多国家无法通过汇率的贬值来保护本国的重要产业。
“我们正在沦为德国人的附庸。”一个希腊人向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欧洲大陆走出衰退需要一个漫长的时间,可能需要十年或者更长。需要新产业革命、网络经济一样的神话故事,未来新能源、新材料的普及和应用可能是一个方向。但欧洲大陆只有制造业发达的德国和法国,才具有创新的土壤。
房地产:
泡沫破裂后的经济毒药
一个西班牙人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当欧元成立之后,欧元区国家的贸易区分更加明确,德国制造的大行其道让欧元区很多国家的制造业日渐萎缩。所以,很多欧洲国家将刺激经济增长的动力定位在房地产市场。
房地产市场的繁荣,可以带动200个子行业的发展,可以让银行不断通过杠杆来扩大,房价上涨为各方所乐见。经济增长,收入提高,税收增加,银行大赚,这种良性的循环让危机前的西班牙、葡萄牙、爱尔兰的经济令所有人羡慕不已。
据统计,在1999年到2007年期间,西班牙房地产价格翻了一番;同期,欧洲新屋建设的2/3都发生在西班牙。直到2008年年底房地产泡沫行将破灭之时,房地产开发商获得的贷款总量达5000亿欧元,几乎是西班牙年GDP的一半。但是房地产市场的繁荣只是让欧洲国家经历了短暂的欢愉。没有只涨不跌的房价,泡沫的破灭导致西班牙经济的全面衰退。
很多欧洲人开始反思,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重任放在房地产市场的策略是否合适。当房地产泡沫破裂后,与房地产业相关的上下游产业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打击。迄今为止,已有多家银行陷入了危机。尤其在房地产泡沫破裂的西班牙和爱尔兰,银行的境况更是岌岌可危。
中国启示:
强化高端制造
当人们对求解欧洲危局一筹莫展时,大洋彼岸的中国又能从中学习到什么?
专家表示,前些年,国内大量资本涌向房地产、金融等虚拟经济,实体经济发展缓慢。从欧洲经验看,这是很危险的。现在最关键的是调整政策,鼓励发展实体经济。
“我们这一代可以坐享城镇化、人口红利,但当我们渐渐老去,当我们完成了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什么才可能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永动机?”某专家表示,德法的工业化、强势的制造业对中国有很大的启发。而在前不久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中央明确了实体经济的主体是工业。紧紧抓住制造业将保证中国未来经济的活力与动力。
但目前中国制造业暗流涌动,潜在的危机已经开始显现。中国低成本的优势正渐渐转移,外资与国内企业“出走”的背后,折射出中国劳动力成本持续上涨的现状。
国家发改委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张燕生表示,欧美再工业化的实质是发展先进制造业,走高端路线,以打造新的竞争优势,这是一种中长期的结构调整。现阶段中国也在进行结构调整,向中高端制造业发展,这样双方的制造业在中高端形成了竞争。
专家表示,未来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绝不在于“放弃”,而是“强化”。向更加发达的工业体系发展,使各工业部门(包括传统产业和高技术产业)都进入世界先进水平,这是中国工业体系变革的迫切要务。
江苏省人民政府参事室主任宋林飞认为,传统制造业要向精致化迈进。“瑞士手表、德国双立人炊具、LV包等都是传统制造业产品,它们的生命力证明,传统制造业大有发展空间。”宋林飞说,中国的传统制造业提升空间就在于精致化生产。这种生产不完全靠高科技创造发明,而是要靠技术、靠技能、靠精工生产。而精工生产的关键还是靠发展教育,培养技工和高级技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