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在日本:从工厂到市场
铃木一也表示,这些在日本无处不在的“中国制造”,产业链条几乎都是由日本企业研发设计,中国生产制造,然后再出口返销日本市场销售。针对此现象,伊藤忠商事株式会社理事桑山信雄则表示,伴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劳动力成本提高不可避免,很多日本企业向东南亚转移订单或者生产,也是寻求低成本优势。
“我中文说得不好,请你让我慢慢讲。”吉谷忠之每次遇到中国朋友,都要抓住机会练习中文,并让儿子吉谷忠久一起进行对话练习。
作为日本新高制作所负责人,吉谷忠之已经到过中国数十次。4年前,吉谷忠之决定在江苏昆山设立工厂进行免震建筑产品的生产研发,目前工厂年产值已达1亿日元左右。
“在中国生产和采购,不能只考虑产品价格低,这是对中国的误解,我们更看重中国不断成长的技术能力。”吉谷忠之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
近年,伴随着中日经贸额不断攀升,像新高制作所这样的日本中小企业也加速其在中国的发展步伐。日本流通科学大学综合政策学部教授辻美代表示:“未来十年,中日贸易量将继续增加,日本企业已经不仅把中国作为‘工厂’,更看重中国广阔的市场。”
无处不在的“中国制造”
海关总署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国对日本出口额达到736.4亿美元,同比增长8.1%;中国自日本进口额为883.5亿美元,同比下降6.2%。
励展博览集团日本有限公司副总裁铃木一对本报记者表示,以往日本人对中国产品的印象是“便宜”,但近几年价格也在上涨。
“日本的超市和大型商场里,20%~30%的产品来自中国;日用小商店中,80%左右的产品都是‘Made in China’,中国产品在日本已经不可或缺。”铃木一称。
然而,铃木一也表示,这些在日本无处不在的“中国制造”,产业链条几乎都是由日本企业研发设计,中国生产制造,然后再出口返销日本市场销售。
浙江永康新时代实业有限公司销售部经理胡颖海对本报记者表示,目前公司产品10%~15%的份额是面向日本客户,50%面向欧美市场,其余内销。
“由于保温杯是常规消费品,我们又增加了研发新产品的力度,截至7月,公司的订单量已经相当于去年全年,”胡颖海说,“但欧美市场复苏缓慢,我们希望进一步拓展日本市场,日本厂商对订单质量要求更高些,利润也更高些,比较符合目前公司转型的需要。”
胡颖海介绍,目前公司有一部分订单是为膳魔师(Thermos)保温杯做代工,由于保温杯生产的技术含量不是特别高,只能在外观设计上不断创新。“我们有自己的设计团队提供产品设计款式让客户挑选,也有些产品是客户直接下订单,如果是做中高端产品,订单量能保持相对稳定。”
“中国产品在日本虽然畅销,但也存在问题,十几年过去了,还是看不到它们的‘面孔’,中国制造的产品在日本依然没有品牌效应。”辻美代表示,2000年后,日中贸易进入了飞速增长期,2010年,日中贸易额已经超过日本进出口总额的20%,但中国对日出口仍以加工贸易为主。
对此,胡颖海也表示,公司目前自有品牌的产品主要是面向内销市场,出口产品基本上仍以代工为主。“我们出口产品主要是寻求一些在当地有销售渠道的厂商合作,进行贴牌生产,由于对国外市场的了解程度不够,培育自有品牌出口仍需时日。”
订单转移东南亚?
河北润石珠宝饰品有限公司总经理郭丽峰表示,相对美欧客户而言,日本客户对订单款式的要求更为精致,目前公司日本客户的业务量仅在3%左右,公司希望能够通过几年的努力,挖掘这一地区的市场潜力。
“我们产品的平均利润空间在15%~20%左右,随着材料费、人工费上涨,利润空间不断受到挤压。”郭丽峰说,“尽管日本客户的订单量还很少,但利润能达到50%以上,我们还是要研究客户的需求,加快对日本市场的开发力度。”
南通一位外贸企业负责人则表示,日本市场也有其“冷酷”的一面。“很多日本客户直接说,已经把订单转移到印度、斯里兰卡、缅甸、越南等地,不会在中国增加订单量,因为成本太高了。”
杭州某服装企业一位外贸经理也表示,服装、鞋帽类产品订单向东南亚地区分流的趋势确实已经出现,但更多的是基本款、低价产品订单。
“由于担忧中国劳动力成本上涨影响收益,日本各综合商社及贸易公司也开始扩大在东南亚地区的服装生产和采购。”辻美代称。
今年以来,日本企业向东南亚地区转移生产的迹象更为明显。三井物产在缅甸等国选定合作工厂,计划将东南亚所占海外生产比例提高;住友商事则计划在越南成立制衣公司;伊藤忠商事也在越南北部的南定省建设纺织纤维厂。
针对此现象,伊藤忠商事株式会社理事桑山信雄则表示,伴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劳动力成本提高不可避免,很多日本企业向东南亚转移订单或者生产,也是寻求低成本优势。
“但是,日本企业只是将附加值较低的产品向越南、缅甸等地转移,日本纺织服装行业奉行的是‘中国+1’的策略分散风险、降低成本。”桑山信雄说,“东南亚很多国家的技术、工艺不如中国,无法满足日本企业更多的中高端时装订单生产需求。”
辻美代也认为,即使是纺织服装领域,从原料纤维、面料到成衣生产,中国的产业链条成熟度在短期内也是无法替代的。辻美代列举的相关数据显示,2010年,日本进口的纺织服装产品超过80%都是来自中国。
“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竞争力有所下降,但产业链的完善、成熟程度,其他东南亚国家仍无法企及。”辻美代称,“短期之内,纺织服装产业‘工厂’仍然会留在中国,但中国一定要继续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技术含量。”
中国市场前景广阔
桑山信雄认为,过去对日本企业而言,中国的吸引力是成本低廉,但现在他们更为看重中国庞大的内需市场。“伴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内需市场的成长也会不断加速,没有企业愿意放弃这个庞大的发展空间。”
樱花文具公司社长西村贞一表示,1993年,公司在中国上海设立了代工厂,最初也只是进行加工贸易,将原料运到上海,产品加工好之后再运回日本销售。伴随着业务拓展,樱花文具也开始在中国进行销售。
“2010年,樱花文具在全球的销售额达到255亿日元,但在中国市场销售额仅为4亿日元左右。”西村贞一称,“我们的产品在日本本土、欧洲、北美市场的销售量都远远高于中国市场,甚至在泰国的销售也好于中国,这也说明中国市场仍有很大的潜力需要挖掘。”
大阪商工会议所会长佐藤茂雄表示,日本企业对外投资也是以亚洲为中心不断发展,今后还要将海外作为“市场”,尤其不能忽视中国这个市场。
“我们今年新设立了中国业务特别委员会,这也是首次以国别设立的专门委员会,”佐藤茂雄表示,“很多日本中小企业看重中国的巨大市场,愿意在中国发展,我们希望促进双方企业更多的合作。”
商务部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日本对内地投资额达到40.98亿美元,仅次于香港地区和新加坡,位居对华投资第三位。
然而,尽管新高制作所已经在中国投资多年,吉谷忠之依然坦言,对中国的市场还缺乏足够的了解,曾经尝试过在中国市场销售产品,却以失败告终。
“我和儿子学习中文,并不是要让自己精通中文,而是增加了解中国的途径,理解中国的商业文化。”吉谷忠之说,“虽然中国不断上涨的劳动力成本也让我们头疼,但中国的产品设计和研发能力都在不断提高,昆山工厂的发展潜力很大。”
西村贞一也表示,中国代工成本增加虽然是公司每年经营要面临的课题,但通过减少劳动力成本,用机械代替人工等方式都能够解决。
“我们在中国大陆、泰国、台湾地区都有供应商,在中国大陆的采购量最大,但每批次产品质量不一的情况让我们很困惑。”西村贞一说,“对日本消费者而言,价格并不是唯一的考虑因素,如果中国供应商能够充分理解日本企业对产品精益求精的态度,提供质量更为稳定的产品,那么中国对日本企业仍有巨大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