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茉楠:全球联手宽松难改中长期趋势
7月5日,可以被称为“全球央行联合宽松日”:无论是美联储维持超低利率,继续扭曲操作保持货币宽松,中国现在的不对称降息,还是英国央行宽松的额度增加,欧洲央行甚至把存款利率降至零,实际上都表明了全球的央行在联手为实体经济提供宽松的货币环境。对于中国货币政策走向来讲,未来货币乘数以及外汇占款的平台式下降很可能使M2增速继续下降,整体流动性供应增速也会呈现趋势性下降的态势。
7月5日,可以被称为“全球央行联合宽松日”:无论是美联储维持超低利率,继续扭曲操作保持货币宽松,中国现在的不对称降息,还是英国央行宽松的额度增加,欧洲央行甚至把存款利率降至零,实际上都表明了全球的央行在联手为实体经济提供宽松的货币环境。
但全球货币宽松的政策将面临非对称性挑战,也就是刺激市场效果可观,但刺激实体经济却难乐观。从欧洲的情况看,两轮长期再融资操作后,欧洲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总规模达到了3.2万亿欧元,而欧洲经济还在恶化。美国的情况似乎也并不比欧洲好多少。
中国现在货币政策的主要矛盾是供给端和需求端失衡。与以往不同的是,当前货币需求变化在供求平衡中占据主导,需求不足已经成为信贷增长的最大掣肘。
对于中国货币政策走向来讲,未来货币乘数以及外汇占款的平台式下降很可能使M2增速继续下降,整体流动性供应增速也会呈现趋势性下降的态势。然而,政策大规模放松的内外部环境绝不允许。从国内宏观情况看,当前通货膨胀压力犹存,产能过剩风险积聚,房地产市场反弹蠢蠢欲动。过剩产能对应的固定资产投资贷款实际上都是银行体系潜在的不良贷款,在这种情况下,政策调控必须考虑节奏和力度,宏观经济环境并不支持货币政策动用降低利率等总量型工具。
从国外形势和国际资本流动趋势看,随着全球风险偏好下降,我国面临资本流出加大的压力,包括流入我国经济体系的“热钱”换回外币的流出和本国居民对外币资产配置的增加。短期内大量资本流出会带来人民币的贬值压力,如果加大降息力度很可能在稳定经济的同时也增大了资金外流的风险。
根本来讲,中国当前经济增速回落是内外需萎缩叠加造成的,降息并不会有效缓解内外需萎靡和产能过剩压力,反而会给宏观经济发出扭曲的信号,抬高金融市场风险。政策刺激改变的仅是短期经济路径,而难改中长期经济趋势;政策调控,虽短期内有利于市场预期的改善和经济的短暂企稳,但会遗留更多的政策后遗症,导致经济见底的时间被再延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