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深化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
1978年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以来,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作为经济体制改革重要组成部分的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一直备受关注。在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我们有必要对人民币汇率改革进程和取得的成就进行回顾,总结经验,并在此基础上继续前行,推动人民币汇率改革向更深层次发展。
1978年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以来,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作为经济体制改革重要组成部分的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一直备受关注。在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我们有必要对人民币汇率改革进程和取得的成就进行回顾,总结经验,并在此基础上继续前行,推动人民币汇率改革向更深层次发展。
人民币汇率改革的成就回顾
经过近30年的不断摸索与实践,我国的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已取得了重要进展。事实证明人民币汇率体制改革的方向是正确的,成效显著。
(一)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市场化程度提高,人民币汇率弹性显著增强。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启动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的美元,形成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市场供求对人民币汇率形成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发挥,人民币汇率总体走升。2008年6月末,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为6.8591元,比2007年年年末升值4455个基点,升值幅度为6.5%;人民币对欧元、日元汇率中间价分别为1欧元兑10.8302元人民币、100日元兑6.4468元人民币,分别较2007年年末贬值1.51%和贬值0.63%。2005年7月以来至2008年6月末,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累计升值20.66%,对欧元汇率累计贬值7.54%,对日元汇率累计升值13.33%。进入2008年第三季度以来,人民币汇率已基本企稳,单边升值态势逐渐减弱,人民币汇率已接近合理估值区间。尽管人民币汇率长期走升,但是从短期来看,人民币汇率呈现出“有升有贬”的双向波动特征,弹性不断增大。以2008年上半年为例,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最高达6.8591元,最低为7.2996元,最大单日升值幅度为0.35%(246个基点),最大单日贬值幅度为0.23%(162个基点)。银行间外汇市场共有120个交易日,其中人民币汇率有 74个交易日升值、1个交易日持平、45个交易日贬值,体现了有贬有升、双向波动的特点。2008年上半年,人民币日均波幅79个基点,与2007年全年日均波幅62个基点相比,汇率弹性继续增强。
(二)形成以场外市场为主导,询价、撮合交易方式并存,价格联动、分层有序的即期外汇市场体系。经过近30年的汇率制度改革,我国即期外汇市场已形成了银行间外汇市场和银行对客户柜台市场并存的外汇市场结构体系。两个市场中,银行间市场是人民币汇率形成的主要市场,交易主体是外汇指定银行,其主要作用是平补外汇指定银行每天的外汇头寸。而柜台交易市场主要是面向非金融机构结售汇服务的,柜台交易市场的挂牌价格主要依据银行间市场的汇率并考虑各银行自身的营业成本等因素。中国人民银行于2006年1月4日起在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上引入询价交易方式(简称OTC方式),同时保留原有的集合竞价(撮合交易)方式,这样银行间市场就由询价市场和撮合市场构成。银行间外汇市场交易主体既可选择以集中授信、集中竞价的方式交易,也可选择以双边授信、双边清算的方式进行询价交易。两种交易制度相互补充,使得人民币汇率形成更加能够体现市场的要求。
从2006年以来市场成交情况来看,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做市商制度运行良好,交易量显著上升。做市商交易即询价交易成交较为活跃,交易量超过竞价交易,询价和竞价交易成交量之比约为9:1。其中大中型金融机构是询价交易的主要参与者。同时,竞价交易也保持一定规模,一些城市商业银行和信用联社等中小会员因授信额度不足,主要在竞价市场交易,而做市场则为其提供流动性。
(三)人民币汇率衍生品市场不断发展,企业部门和金融机构汇率参与衍生品交易的积极性显著提高。我国的人民币汇率衍生产品主要包括柜台人民币远期结售汇与掉期交易以及银行间人民币远期与掉期交易。早在1997年,国家外汇管理局就批准中国银行面向个人和企业开办远期结售汇业务;2004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进一步扩大了开办远期结售汇业务的商业银行范围。2005年7月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后,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符合条件的商业银行均可开办对客远期结售汇业务以及人民币与外汇掉期业务,并分别于2005年8月及2006年4月在银行间外汇市场推出银行间远期外汇交易和人民币与外汇掉期交易。2008年上半年,银行间人民币外汇掉期市场累计成交折合2165亿美元,同比增长58.3%;人民币外汇远期市场累计成交125亿美元,同比增长12.8%。银行远期结汇签约额954.7亿美元,与同期出口额的比例为14.3%。远期售汇签约额525.3亿美元,与同期进口额的比例为9.3%,分别比2004年上升12.2和8.5个百分点。2008年第二季度,中国人民银行对主要企业规避或管理汇率风险经济手段的跟踪调查结果表明,企业主要运用远期结售汇和外汇掉期、境外NDF、贸易融资、改变贸易结算方式、以人民币结算等避险方式,在全部接受调查的1121家样本企业中,利用外汇远期和掉期业务避险的企业最多,为451家,占比达到40.2%。外汇远期已成为企业重要的汇率风险管理工具,提高了企业适应浮动汇率制度的能力,对于促进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发挥了积极作用。
(四)中央银行外汇市场公开操作方式由直接变为间接方式。在人民币汇率改革进程中,为稳定汇率保证人民币汇率改革平稳实施,中央银行仍有必要通过外汇公开市场公开操作传递政策信号,例如:1998—2000年,市场形成了人民币贬值的预期,当时政府坚持人民币汇率不贬值,在外汇市场抛出外币资产而减少人民币投放,从而稳定了人民币汇率。2006年6月,人民银行颁布《外汇一级交易商指引》标志着我国外汇一级交易商制度正式实施。引入一级交易商制度后,一级交易商将承担起央行的某些职能,原来央行公开市场操作与商业银行的买卖关系将变为由一级交易商与商业银行发生买卖关系,然后再由一级交易商与央行进行交易。如此一来,在外汇交易中扮演主要角色的一级交易商将根据自己的头寸情况以及外汇供求关系来确定每笔外汇买卖的价格,这样汇率的浮动会更加灵活。一级交易商制度的引入将中央银行对外汇市场的直接干预转变为间接干预,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只与一级交易商的交易间接调控市场,从而更加符合市场化要求和国际惯例,直接干预向间接干预的转变本身就说明了人民币汇率正朝着完全浮动汇率制转变。
人民币汇率改革经验总结
事实证明人民币汇率改革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能够加快我国与世界经济的融合。同时人民币汇率改革也为发展中国家由固定汇率制度向浮动汇率制度转变积累了经验。
(一)在改革的方向上,坚持市场化的改革取向。市场化改革涉及汇率变动的三个方面:汇率水平的确定、汇率波动的参照体系以及汇率波动的幅度。显而易见,如果没有一个市场化的汇率形成机制,通过市场寻求合理、均衡的人民币汇率就是一句空话;同样,如果没有一个市场化的汇率形成机制,任何调整汇率水平的决策,无论是汇率升值或者贬值,都因缺乏足够的市场支持而成为主观臆断。因此,在人民币汇率改革实施过程中,央行在维持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小幅升值的趋势下,把推进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作为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重点,推出并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其用意就在于要更多地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让外汇市场自发寻求人民币汇率的合理、均衡水平。
(二)在改革的操作上,坚持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三原则”。尤其是近年来,中国承受了来自国内外各方的压力,这些压力导致人民币汇率升值的预期与日俱增。然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继续有条不紊地推进。在改革的操作上,始终坚持着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三原则”。在主动性方面,根据中国自身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决定汇率改革的方式、内容和时机。人民币汇率改革关系到行使国家主权问题,必须将主动权始终掌握在自己手中;可控性是指人民币汇率的变化要在宏观管理上能够控制得住,既要推进改革,又不能失去控制,避免出现金融市场动荡和经济大的波动,可控性的内涵包括风险控制与加强管理;渐进性即循序渐进,从近期和中期来看,汇率改革的目标是实现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从长远来看,汇率改革是增加汇率的弹性和灵活性,扩大汇率的浮动区间,以有效地发挥汇率在国际收支调节中的杠杆作用,并且保持中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三)在改革的路径上,坚持完善汇率机制优先。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目标为“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显而易见,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涉及“机制”与“水平”两方面的问题,并非仅仅是汇率水平问题,也并非单纯是人民币升值问题。机制问题是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基础或核心,如果没有完善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就是空中楼阁。因此,完善机制问题是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首要任务。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重在汇率机制的完善,而不在于汇率水平的简单调整。完善汇率机制优先,也是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渐进性原则的要求和体现。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是中国自主的选择,必须充分考虑中国社会、经济的承受能力,避免汇率大幅波动。从完善汇率形成机制的操作内容来看,这是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主动性原则的要求和体现。
人民币汇率改革的未来展望
改革开放30年来,人民币汇率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我们不能就此停滞不前。我们应当看到现行的人民币汇率制度还不完全符合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要求。为此,笔者认为我国政府应着重从以下四个方面继续深化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
(一)增加外汇市场交易主体和交易品种。尽管我国外汇市场已初具规模,但与我国对外贸易规模相比仍然偏小。目前我国银行间外汇市场的参与者主要是大型金融机构和少数大型国企,许多中小型金融机构和企业由于资产规模和授信额度的限制还不能进入市场进行交易。我国应降低外汇市场交易门槛,鼓励更多的非金融机构和企业参与外汇交易,以增加外汇市场的深度和广度,同时也能使人民币汇率更加反映市场的供求关系;目前我国外汇市场除即期交易外,只有远期交易品种,包括远期交易和掉期交易。现有的交易品种不能满足交易主体交易和规避汇率风险的要求。我国外汇市场应尽快引入人民币期权交易同时鼓励金融创新,交易品种的增加也会吸引更多的企业和机构进入市场各取所需,有利于市场规模的扩大和流动性的增加。
(二)加强外汇市场基础设施建设。扩大人民币汇率波动幅度限制,逐步实现人民币汇率自由浮动。目前银行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浮动幅度为千分之五,尽管这一浮动幅度较之前的千分之三已有所提高,但仍属于汇率管制的范畴。扩大汇率浮动幅度限制有利于金融机构提高自主定价能力并提高其汇率风险管理水平,另外这也是人民币汇率市场化的内在要求:完善人民币外汇交易系统功能。2007年4月9日,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在银行间外汇市场成功推出新一代外汇交易系统,有关人民币外汇即期、远期、掉期交易和外币对交易统一在该平台中交易。新的交易系统大大提高了外汇市场的运行效率,降低了交易成本,但是随着人民币汇率改革的不断深化,会有更多的交易品种进行交易,因此有必要对交易系统进行不断升级以适应新交易品种的交易需要;继续改进市场清算方式,成立外汇交易清算所,降低外汇交易信用和清算风险。目前我国银行间外汇市场的交易与清算功能都由外汇交易中心承担,这实际上就是由外汇交易中心来承担外汇交易的汇率风险与信用风险。而外汇交易中心属于人民银行的下属事业机构,由其承担风险显然是不符合市场要求的。成立外汇交易清算所,由外汇交易中心以外的第三方承担外汇风险和信用风险,有利于提高清算效率、降低清算成本同时也有利于清算制度的创新,更加符合国际惯例和市场化要求;完善法律法规,增加市场透明度。成熟的外汇市场离不开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法律法规的制定有利于保护交易各方的利益和保障交易的顺利进行。同时健全的法律法规有利于增加市场透明度,使有关部门了解外汇市场运行情况以及潜在的汇率风险,以便及时采取措施加以应对。
(三)完善人民币汇率改革各项配套措施建设。加快我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使之于人民币汇率改革相适应。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总体来说还是比较缓慢的。现行外汇管理体制的弊病已影响人民币汇率改革的进程。我国应在各项措施到位的基础上适时加快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进程,实现人民币自由兑换。改革目前的人民币结售汇制度,增加企业使用外汇的自主性,提高非金融企业参与外汇市场的积极性,进一步扩大外汇市场的参与主体和交易规模。改革外汇储备管理制度,改变美元独大的现状,促进国际收支平衡;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利率是金融市场的基础价格,是人民币汇率形成的基本依据。利率市场化有利于提高金融机构的自主定价能力和风险管理水平,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我国利率市场的市场化进程严重滞后于其他金融市场。尽管我国金融机构在贷款利率方面具有一定的自助定价权,但存款利率还受到政府的严格管制。我国政府应尽快放开贷款利率管制,实现贷款利率市场化,然后有步骤地放松存款利率管制,逐步实现存贷款利率的全面市场化,只有这样才能形成真正有效的人民币汇率。
(四)完善汇率风险监控体系,加强汇率风险管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使我们意识到汇率风险监控与管理的重要。人民币汇率改革必然会吸引国际游资的关注,它们会想尽一切办法利用人民币资本项目放开的契机进行人民币大肆投机。因此,在人民币汇率改革过程中,我国政府有必要建立全国性的汇率风险监控体系,将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和大型国有企业纳入这一监控体系之下。同时大力发展人民币衍生品市场,为市场交易主体提供规避汇率风险的手段。制定汇率风险应急机制,一旦市场发生大幅波动,有关部门能迅速反映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应对。
作者单位:东北财经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