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主:中日韩自贸区知易行难
尽管5月中旬落幕的中日韩领导人会议未能就启动自由贸易区谈判达成一致,但三国还是宣布,争取在年内启动谈判。
5月9日,中国政府发表《中日韩合作》白皮书,展示了三方合作的利益前景。如三国总体超过10万亿美元GDP的巨大潜在市场;过去十几年中三国贸易量的大幅提升所暗示的未来贸易增长潜力;三国相互直接投资在各自对外总投资中所占的低份额所预示的未来合作空间等。
对此,日本自贸区谈判首席专家福川伸次近期延续着日本目前对中日韩自贸区的积极态度,认为中日韩自贸区要比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TPP)更易实现,但日本去年年中的态度与现在大相迳庭。
韩国则从积极转向倒退,尽管研究认为韩国将是自贸区的最大受益者。
中日韩三国都认为自贸区对自身有利,但目前对能否顺利启动还是没有完全把握。原因是,各国在推动自贸区建设时既要考虑宏观与微观的经济影响,还要考虑与其密切相关的国内国际的政治影响。
理论上,自贸区建设的宏观经济影响与国际政治影响联系密切。而国内政治斗争则牵涉更多的微观经济利益分析。自贸区的共赢性指的是合作各方都将因自贸区安排而得利,但哪一方得到更多有时更重要。对于政治上互信程度不高的合作方来说,相对收益问题就更突出,基于此理论的政治计算结果也会产生压倒性影响。而自贸区框架对于解决利益在合作各方之间的分配上着力甚少。
中日韩合作的现实是,三边自贸区建设中有两国是美国在东亚的盟友,而中国则被美国认为是潜在挑战者。同时,中国同韩日的关系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这实际上使中日韩自贸区建设的共同利益认知基础变得比较脆弱,共赢的经济前景很容易受到政治考虑的负面影响。
对于合作利益分配的这种安全考虑在国内政治斗争中也会被利用,但更多情况下国内政治斗争主要关注的是自贸区建设的微观经济影响。因为自贸区虽然在宏观上是共赢的,但国内不同部门获益不同,多数情况都会出现一些部门利益受损、甚至严重受损的局面,而自贸区安排本身对此问题同样也无能为力。这就造成国内获益部门推动自贸区建设而受损部门反对,相关政治力量难免介入。
如日韩农业部门长期以来依靠高度保护政策而维持高利润,但由于农业部门在议会内实力强大,要打破既有格局以牺牲农业部门利益来换取自贸区建设的成功面临巨大政治压力。加上前面提到的国际政治考虑,可以预测中日韩自贸区无论是启动谈判还是接下去的谈判进程都不会太容易。
好在三方已达成一致意见,争取年内启动自贸区谈判。日本的态度变化被认为与大地震和美国推动TPP有关。在世界经济的两个增长极美欧都面临困难的背景下,通过与快速增长的中国经济建立稳定的联系,成为日本基本的经济利益考虑。而在已宣布加入TPP之后,通过自贸区建设来寻求在亚太与东亚之间的平衡则具有一定的战略性。
韩国似乎不愿意在已经启动与中国的双边自贸区谈判后,接着再谈中日韩自贸区,但在考虑中日两国的立场并平衡各种利益的基础上,还是勉强同意宣布争取年内启动三边自贸区谈判。
事实上,对日韩来说,政府的考虑还不足以解决前面分析的经济与政治矛盾,作为以推动三边自贸区顺利进行为目标的中国,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要尽量避免给三边自贸区贴过多标签。日韩的经济规模和技术优势是我国加强与其合作的重要原因,但经济合作应以经济利益考虑为核心,给它贴上过多战略意义标签,就会给相对收益论者以借口,尽管这个合作安排的战略意义对中国来说几乎是不言而喻的。
其次,加强国内的相关改革,提升三边合作的潜在收益以加强经济利益考虑在最终决策中的权重。
第三,以更宽泛的视角看待中日韩自贸区建设。毕竟,从中日韩合作的总体来说,自贸区只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自贸区建设会带动三国之间其他领域的合作,也会反过来受到其他合作的积极影响。在三国合作框架下加强产业合作等业已启动的合作领域,既能深化相互依赖,也可提高对于合作利益的预期。这些都会直接或间接地作用到日韩国内的力量博弈中,对自贸区建设显然有所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