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中小企业不能只有一手
今年以来,受国际经济下滑和原材料价格过快上涨、劳动力成本上升以及人民币汇率升值等因素影响,我国部分地区中小企业出现经营困难。对此,央行决定从11月起,全面放开贷款规划限制,大力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
据国家发改委初步统计,全国今年上半年有6.7万家规模以上的中小企业倒闭。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进一步恶化,下半年甚至明年,情况可能更糟,中小企业无疑将面临“史上最冷的寒冬”。如何让中小企业安全“过冬”,不仅是企业头疼的问题,更是政府忧心的问题。
到2007年底,我国中小企业总数已达4200多万家,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8%,吸纳了75%的城镇人口和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可见,中小企业不仅是国家经济的“脊梁”,也是维护社会稳定的要素——企业倒闭潮的背后就是失业潮。因而,使用金融手段拯救中小企业,出手不但要快,而且要准,因为中小企业面临的最大困境是融资难。
央行全面放开贷款规划限制,是不是就能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呢?在笔者看来,效果有限。一方面,中小企业信用度不高是贷款难的一大障碍,而担保机制又不健全,显然央行短期内解决不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问题。另一方面,由于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成本比大企业高,而且中小企业贷款风险也大,商业银行就缺乏放款的动力。之前,虽然出台了一系列积极的金融政策,但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
如此,央行的积极政策就可能打折扣。笔者以为,要拯救中小企业,监管部门不能只依赖不完善的信贷救援,既要从宏观角度全面发力,也要从微观角度逐一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仅要看到原材料价格过快上涨、人民币汇率升值对中小企业的影响,也要看到垄断、税费等因素对中小企业发展的不利影响。
其实,中小企业遇到的困境并不是因为美国金融危机才出现,而是存在了很多年,只是今天中小企业的难题显得更突出罢了。这说明有关部门过去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口号大于实际行动。有数据显示,美国中小企业平均寿命约为7年,而中国的中小企业平均寿命只有2年左右。看来,有关部门要有解决中小企业生存的长效机制,而不是临时救急。
中小企业为何多短命?在笔者看来,一个重要原因是在一个不公平的竞争环境中,中小企业缺少博弈的能力。而这个不公平环境就是垄断造成的,在很多行业,中小企业因为缺乏准入权、议价权,或被挡在门外,或得不到合理的利润。甚者,中小企业还面临被垄断企业扫荡的可能。1998年时,全国有3340家民营油企,但目前只剩下100家,而民营加油站也从5.63万家锐减到3万家左右——民营油企的命运或许就是中小企业一个侧面的写照。
另外,“包袱”过重也是中小企业经营困难的一个原因。比如,企业所得税虽然从2008年1月1日起从33%调减至25%,但这个税率仍要比周边国家高出很多。再比如,中小企业在市场准入、土地使用、进出口贸易方面遭遇到的歧视性收费,也是制约发展壮大的一个因素。
因此,拯救中小企业,避免出现更多企业亏损或倒闭,金融支持只是一个方面,还要从营造公平竞争环境、为中小企业减负等方面入手。需要认识到,目前中小企业面临的问题不仅是融资难,还有产品销售不畅等方面的压力。只有金融支持、减免税费、刺激消费等多项利好政策同时发力,中小企业才有望安全“过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