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经理持基将公开 业内人士不愿自食其果
基金经理在买什么基金?不少基民关心的这个问题不久后或许会有答案。近日,证监会公布了《关于基金从业人员投资证券投资基金有关事项的规定》(征求意见稿),基金公司高管、基金经理的持基情况将暴露在阳光之下。多个研究表明,基金经理持基较多的基金,业绩比较稳定。不过,在中国国情下还应具体分析。从反馈来看,目前基金业内对此兴趣并不大“还不如买货币基金、指数基金。”
他山之石:持基有助提升业绩
《规定》中几个新变化是:鼓励基金公司高管、投研部门负责人、基金经理等自购基金;允许基金从业人员投资封闭式基金;最值得基民关注的是,基金公司必须在相关基金的季度报告中披露本公司从业人员持有基金的情况。
根据《规定》,基金公司应在基金合同生效公告、上市交易公告书及季报、半年报和年报里披露以下信息:本公司基金从业人员持有基金份额的总量及占该只基金总份额的比例;本公司高级管理人员、投资和研究部门负责人持有该只基金金额的数量区间;该只基金的基金经理持有该只基金金额的数量区间。
“数量区间”分为0-1万(含)、1万-5万(含)、5万-10万(含)、10万-50万(含)、50万-100万(含)、100万以上。
这一策略与美国证监会(SEC)的相关政策相似。SEC自2005年起,要求基金公司必须在年度补充信息报告中披露每个基金被其管理的基金经理持有的金额,披露基金经理的投资额位于的区间,其中100万美元及以上为区间上限。
随着基金经理对自身基金的投资的额度的增加,基金业绩有所提高。Ajay K horana,Henri Servaes和Lei Wedge(2007)研究发现,根据2004年底的数据,尽管美国基金经理在其所管理的基金中平均“持基”的份额只有0 .04%,但是“持基”和没“持基”的基金业绩存在显著的差异。基金经理“持基”每增加一个基点,业绩就会相应增加3个左右的基点。AL.Evans(2008)也是通过对于2001-2004更长时间段的考察,进一步证实了基金经理投入的个人资产和相关基金的业绩显著正相关性。并且该研究还发现基金经理“持基”有助于减少基金换手率。
类似众多海外学术研究均表明基(微博)金经理“持基”的确是一种有效的激励措施。
基民投资:多了参考指标
这一策略放在国内是否有效,是否意味着这只基金有可能做得更好呢?
据悉,晨星信托责任评级把基金经理持基的数额作为衡量基金经理激励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占到信托责任评级的权重的10%。
不过,也有基金公司内部人士直言,“已经对大多数基金经理没太大信心了,还不如买货币基金、指数基金。”(来源:南方都市报 南都网)
对基民而言,“一旦‘持基’方案在国内得以广泛应用,那么对于投资者而言,无疑又增加了一个挑选基金的参考因素。”晨星(中国)研究中心分析师张洁表示,看基金经理是否愿意“自食其果”也传递出强烈的信号。
不过,实际操作中这一制度并非包治百病的良药。张洁介绍说,目前有两家基金公司华宝兴业和诺安基金(微博)推出了类似的“持基计划”,结果却大相径庭。由此,基金公司必须综合考量,全面考虑从业人员的薪酬结构,同时避免因过度激励而引起的追逐短期业绩的额外风险。毕竟,持有基金份额高低情况也主要说明该基金适用于基金经理自身投资组合的情况,不代表适合所有的投资者。而有些没有被基金经理持有的基金未必就不好。
另一方面,有基金分析师认为,一些在清盘规模附近徘徊的基金,如果通过基金公司从业人员的自购,或许就保住了不被清盘;一些业绩好的基金,基金公司从业人员买了之后关闭申购通道,而使其成为基金公司自己人的“私募”。每个季度披露自购信息则可防范这种情况。不过,基金公司高管、投研部门负责人和基金经理未必满意,毕竟隐私也就暴露在阳光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