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出口图景
过去几年出口对中国经济的贡献在减弱,这是否意味着本轮经济能脱离出口走出独立的复苏路线?中国的出口份额是否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目前,中国已超过德国和日本,成为世界第一出口大国。不过,从细分行业来看,中国仍然有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的潜力。随着技术的进步,中国在汽车、机床等中等技术制成品行业的成本优势将释放出来,令市场占有度进一步提升。而电子设备等高技术制成品仍然存在内涵式的扩展空间——即市场份额不变,但出口中来自中国的附加值比例上升——仍然可以对中国经济形成拉动。
出口引领中国经济波动
过去十几年,出口几乎引领了中国经济的波动。国际经济的起伏通过出口这一渠道传导到中国经济,令国内工业生产也出现同步波动。以1997年7月泰铢汇率崩溃为标志的“亚洲金融危机”,以2000年3月纳斯达克指数触顶回落为标志的“IT泡沫破裂”,以及以2008年9月雷曼倒闭为标志的“次贷危机”,都带来了中国出口增长的急剧减速,以及国内工业生产的低迷。
同样,国际经济的反弹带来的出口增速回升,也会带动中国经济的复苏,而且出口增速的回升往往领先于国内经济的复苏。在“亚洲金融危机”和“IT泡沫破灭”后的两次全球经济复苏中,都是出口增速回升在前,中国国内工业生产回暖在后。即使是在1998年政府曾出台大规模的刺激政策来“保八”的情况下,也仅仅只是给国内经济带来了一个短暂的复苏。
但是“次贷危机”后国内的工业生产反弹却早于出口增速的回升,背离了之前的规律。这主要是因为国内出台了规模远大于1998年那次的“四万亿”刺激计划,用内需的膨胀部分抵消了外需的疲弱,国内政策所推动的投资在短期内取代出口成为增长的主要推动力,中国经济进入“政策市”。
但政策刺激的空间是有限的,如果没有2009年出口的复苏,“四万亿”带来的良好势头将难以为继。所以,2012年中国经济能否走出大的上行趋势,关键还得看出口,仅仅依靠政策推动,国内经济不会有太强劲的表现。
关键还看美国
在中国的出口中,对美国的出口无疑是重中之重。
虽然美国只是中国的第三大出口市场,占到了总出口的17%,低于亚洲新兴市场经济体的39%和欧洲的22%,但出口量的比较严重低估了对美出口对中国的重要性。对美出口虽然绝对量小于对亚洲邻国的出口,但其中大部分是为最终消费服务的制成品;而中国对亚洲邻国的出口则以中间品居多,是产业链在亚洲国家大面积分布的体现。
因此,对美出口一旦萎缩,亚洲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都会因需求不足而停工,带来亚洲各国出口的同步收缩。2008年雷曼倒闭后,中国对亚洲国家出口与对美出口出现同步“断崖式”的滑坡就是一个例证。因此,可以说中国对亚洲邻国出口的相当大部分“派生”于对美出口。
所以,要预测中国经济的走向,必须紧跟美国经济的走势。2012年,美国经济如果能够持续复苏,令美国进口大幅扩张,中国将有可能迎来一波外需拉动的大上行趋势。否则,我们只能在国内看见政策收放带来的小波动。以目前美国经济复苏的势头来看,出口的加速应该有相当大的概率,需要持续关注。
寻觅出口扩张空间
按照市场汇率计算,中国的出口市场份额在2009年已经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一,中国这一“抢份额”的势头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仍在持续。2011年,中国出口大概占了世界总贸易量的11%。
如果将过去20年中国出口增速做一个分解,可以发现中国出口增长中只有一小半来自世界贸易总量的增长,剩下的大部分则是由中国市场份额提升所贡献。
1990年至今,中国出口保持了年均17%的增长。而同期,世界总进口的平均增速不过6%。这二者之间的差距来自中国产品在世界市场中不断扩大的份额。
中国扩张出口市场份额的这种顺周期性放大了出口的波动,令中国对世界经济景气更加敏感。将过去几十年中国的出口增速和世界总进口增速做回归,得到的回归系数(贝塔)为1.36,也就是说国际贸易增速1个百分点的变动会带来中国出口增速1.36个百分点的变化。
由于出口对中国经济很重要,大于1的贝塔值让中国对世界经济景气很敏感。当世界经济快速增长时,中国一方面能享受到国际贸易加速对出口的拉动,同时还能通过更快的市场份额扩张来收获更多的出口增长,因而弹性很大。但反过来,当世界经济低迷的时候,中国出口受到的压力也是双重的。
有些专家认为,中国出口的市场份额已经触及“天花板”,未来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已经不大。对这一观点我们并不认同。事实上,从细分行业的市场占有率来看,中国在中等技术制成品上仍然有很大提升空间。同时,高技术制成品也有很大内涵式的增长潜力。
我们以中国对美国的出口为例,将数百类出口商品细项,按照技术的复杂程度加总成5大类,分别是:初级品、原材料加工、低技术制成品(纺织、服装、鞋帽、玩具等)、中等技术制成品(汽车、机电设备等)和高技术制成品(电子产品等)。在美国市场中,中国出口的低技术和高技术制成品的市场份额较大。中等技术制成品、初级品和原材料加工品的份额较低。
中国在纺织服装等低技术制成品中,市场占有率已经很高,且出口商品中的大部分附加值也都是由中国创造。因此,中国在这些低技术制成品上进一步扩张出口市场份额的空间已经不大。
相对中国巨大的人口基数和国内需求,中国所拥有的初级品和原材料并不充裕。因此,虽然在这两个行业中中国所占的市场份额不高,但相信在未来也不会有太大的提升空间。
中国出口的电子设备等高技术制成品已经在美国市场上占据了较大份额,份额的进一步外延式提升将比较困难。但另一方面,这些中国出口商品中大部分附加值来自于中国的进口,而并非由中国创造,中国所起的只是一个组装和转口的作用。因此,在这些行业中,中国可以在不进一步扩张市场份额的前提下,增加中国附加值的占比,这种内涵式增长的空间仍然很大。
而诸如汽车、机床等制成品,中国具有很强的成本优势,只是由于国内技术水平还略有差距,无法在国际市场上把成本优势发挥出来。未来,随着中国技术水平的逐步提升,中等技术制成品有望跟随低技术制成品的脚步,大幅提升市场占有度。
作者为光大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