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乱收费背后的指标压力

谢辉 | 2012-04-05 15:03 1242

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是指在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之外,以中间人身份为客户办理各种委托事项并提供各种金融服务的业务。在传统的资产和负债业务中

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是指在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之外,以中间人身份为客户办理各种委托事项并提供各种金融服务的业务。

在传统的资产和负债业务中,银行的身份是信用活动的参与方。在中间业务中,商业银行则不再作为信用活动的参与方,而是中介和代理方。

中间业务使商业银行通过利用自身技术、信息、经营网络、资金和信誉等方面的优势,在较少占用资本金的条件下,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

中间业务所包括的范围十分广泛,涵盖除了传统存贷业务之外的几乎所有业务,例如:办理收付、结算、代理、担保、汇兑、租赁、信息咨询、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和其它其他委托事项等。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具备较明显的服务特征,在满足社会对于全方位金融服务的需求的同时,也为商业银行带来了更多的客户和利润来源。

  递增的中间业务收入隐忧重重

中国商业银行转型成了是近几年大家热议的话题之一,转型目标之一就是提高中间业务收入,摆脱对存贷利差的过度依赖。

欧美大型综合性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比为50%左右。所以,最近几年我国商业银行纷纷开拓中间业务这一新的利润“增长点”。根据银监会的统计,2008年至2011年,中国银行业非利息收入占比分别为9.7%、11.8%、12.5%和14.9%。一些大型商业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占比更是已经达到20%至30%的水平。从这些数据上看,中国的商业银行战略转型已经取得较大成绩。

然而,随着近年来银行中间业务收入比重的增加,社会上对于银行业存在的种种“乱收费”现象的曝光却越来越频繁。同时,监管部门也不断出台规定进行整治,其中一部分涉及中间业务收费。据悉,银行收费还将被列入国务院纠风办纠风工作的内容,可见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上升的背后,隐藏着诸多问题。服务不足、收费却很高,揭示了近几年中间业务的虚假繁荣。

  银行业形象大大受损

据统计,2003年银行收费项目仅300多种,目前列出的收费项目多达3000种。如此多的收费项目备受公众诟病,乱收费不仅让普通储户很无奈,中小企业对于银行贷款过程中捆绑收费、强制收费、只收费不服务等行为,也只能默默承受,极大的影响了银行业的社会形象。

2010年12月15日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关于加强银行服务收费自律工作的六点共识》,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善商业银行乱收费问题。2012年1月20日,银监会发布《关于整治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规范经营的通知》,针对围绕贷款滋生的各类违规收取服务费问题,提出“不准以贷转存,不准以贷收费,不准存贷挂钩,不准浮利分费,不准一浮到顶,不准借贷搭售,不准转嫁成本”。而在这“七不准”中,多项都与中间业务有关,如以贷收费,浮利分费,借贷搭售。2012年2月10日,银监会、央行、发改委就《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

监管部门连续出手,但问题并没有解决,说明背后的原因值得深思。何况,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费的增长,是以行业的社会形象为代价而取得的,更需要好好反思。

  中间业务指标是推手

几年前,我国商业银行只有资产和负债两大块业务,后来为了迅速与国际接轨,各银行就将“提高中间业务收入”作为重要的评价指标。基层分行为了中间业务收入达标,只要能够收费的项目绝不放过,名目或许不同,但大同小异。

在客户贷款这个主要渠道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利息收入科目转为服务收入科目,利润结构很快“转型”。只要对中间业务收入的考核不放松,政策“高压”下,会导致银行虚增中间收入的行为改头换面,“巧立名目收起来、明里暗里涨起来”。贸易融资安排费、金融服务协议、财务顾问等等名目数不胜数,监管层禁止后,改个名字继续收取。派生的中间业务收入许多都是从利息转过来的。

所以,在国内实际上以资产负债业务为主的现实中,盲目追求中间业务收入,即使是有监管部门的各种禁令,也难以达到很好的效果。

  中国与欧美商业银行的市场结构很不相同

我国商业银行设立“提高中间业务收入比重”的目标,是为了向国际主要商业银行看齐,它们他们的非息收入在全部收入中的比重一般都在40%以上,个别银行甚至高达70%。相比较,我国银行业中间业务占比还很低,未来发展空间巨大,战略转型任务还很艰巨。

但这种简单的比较是不全面的,中国银行和欧美银行所处的市场结构差异显著,直接导致了收入结构的不同。

中国的金融市场是银行主导型,以传统存贷款业务为主。2012年3月中国股票总市值仅有23万亿元,但中国银行业总资产却高达113万亿元,远大于股票总市值。银行充当金融中介,吸收储户资金,经过信息筛选后,贷款给企业,从而赚取存贷利差。商业银行进行了期限、流动性、风险的转换,将储户小额、随时存取的低风险存款变为企业长期、大额、高风险的贷款资产。贷款则是“发起并持有到期”,直至企业最后还款。根据银监会公布的数据,2011年中国商业银行净息差为2.7%。远大于欧美银行业1%左右的净息差,这就确保了银行息差收入的核心地位。

相比之下,欧美影子银行体系发达,该体系与传统存贷款业务平行存在。以美国为例,2012年3月美国国内上市公司股票总市值约为17万亿美元,但全美银行业总资产大约11万亿美元,小于股票市值,是典型的市场主导型金融体系。影子银行体系将传统商业银行的职能交由资本市场来完成。商业银行通过发行票据筹集资金,将资金贷给企业后,并不持有到期,而是“发起并销售”。通过将贷款打包证券化、转让等过程,收取费用。各种投资机构本着“买者自负”的原则,进行风险的评估,对这些证券化产品进行交易。商业银行在资产证券化的整个产业链中充当重要角色,在各个环节中进行收费,这些即归为中间业务收入。

欧美银行的一大部分中间业务收入,实际上是实现与传统存贷业务相同的功能的而业务过程中的收入。如果将欧美商业银行移植到中国这种由银行主导的金融体系中来,这些中间业务收入则会变为存贷利差。所以,中国商业银行在我国资本市场不够发达的市场环境中将中间业务收入比重迅速提高作为目标,并不合适。

同时,中国的银行同质性很强,收入和利润结构也相似。欧美银行的多样性,使得许多银行可以选择独特的业务模式,其中一些银行采取中间业务收入的经营模式,则会有一些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占比高达80%。这显然是在中国同质化的、金融市场不发达的市场环境中难以达到的比例。

所以,中国商业银行不宜盲目在中间业务收入占比方面与欧美商业银行看齐。

  应在利率市场化之前完善中间业务体系

当前,中国商业银行80%以上的收入来自于垄断利差。银监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商业银行净息差为2.7%。利率市场化的结果将是银行存贷利差的收窄,完成利率市场化的国家的银行净息差为1%左右。“十二五”规划指出,利率市场化将是在5至10年内逐步实现。商业银行应当主动的开拓中间业务,建立起完善的中间业务服务体系,为未来的利率市场化提前进行准备。

所以,商业银行转型要落实到中间业务多样化、新形式、高效率的服务上来。如果商业银行仰仗当前的行政垄断保护,不积极开拓新的中间业务,仅仅从提高中间业务的收费入手,而服务质量没有本质提升,中间业务体系没有系统的建成,几年之后利率市场化完成之时,也将是商业银行经营困难之时。这显然是我们不愿看到的。

0
标签: 业务 负债 
发表评论
同步到贸金圈表情
最新评论

线上课程推荐

火热 45节精品课,全景解读供应链金融科技风控与数据风控的深度剖析

  • 精品
  • 上架时间:2020.08.29 17:33
  • 共 45 课时

火热 融资租赁42节精品课,获客、风控、资金从入门到精通

  • 精品
  • 上架时间:2020.10.11 10:35
  • 共 42 课时
7日热点新闻
热点栏目
贸金说图
专家投稿
贸金招聘
贸金微博
贸金书店

福费廷二级市场

贸金投融 (投融资信息平台)

活动

研习社

消息

我的

贸金书城

贸金公众号

贸金APP

热点栏目
贸金说图
专家投稿
贸金招聘
贸金微博
贸金书店

福费廷二级市场

贸金投融 (投融资信息平台)

活动

研习社

消息

我的

贸金书城

贸金公众号

贸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