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联储为何以激进货币政策应对次贷危机

2008-06-04 19:452321

当今金融市场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是导致次贷危机及其对金融市场及宏观经济影响的主要因素之一。美联储在危机爆发时期采取了较为激进的货币政策,且具有八大特征。美联储应对危机之道,对我国央行的货币政策操作有四大启示,这也将有益于提高我国央行的货币政策操作艺术。

  最近,美联储宣布降息25个基点(联邦基金利率降为2%),这是自去年8月份次贷危机爆发以来的第7次降息,累计降幅已达325个基点。尽管美联储的货币政策操作较为激进,但基于次贷危机已有所缓和、经济已隐现通胀压力,此次美联储降息意味着其快速降息政策很可能已接近尾声,美联储的利率政策也进入了一个观察期。

  对此,我们有必要对美联储在危机时期的货币政策操作(即调整联邦基金利率)的内在逻辑作一番梳理,并透过分析美联储对美国次贷危机演变及其对金融市场和宏观经济影响采取了怎样的应对机制,或许能给予我国货币政策操作以诸多借鉴意义。

  信息不对称导致次贷危机不断蔓延

  美国次贷危机导致了金融体系的巨大反应,并引发了全球金融体系动荡。实际上,相对于全球金融市场而言,次贷市场的规模还很小,但整个金融体系却对此反应巨大,形成了剧烈的金融动荡。

  影响之所以会如此巨大,这主要是由以下诸多因素所引起的:次贷损失导致投资者在更大范围内寻求重新评估信贷风险;也导致投资者对金融资产估价的不确定性增大;由于结构性信贷产品比较复杂,次贷损失导致投资者不再信任评级机构的评级;次贷危机发生后,银行不得不把这些表外资产转入表内,银行资产的扩张和损失的上升,导致其资本充足率下降,这促使银行变得更为谨慎。

  受这些因素影响,一方面,导致了投资者不大愿意再接受任何类型的风险,包括与次级贷款相关的其它贷款组合成的结构性信贷产品;另一方面,银行等金融机构也不太愿意对外提供资金,同时还提升贷款利率,导致了信贷市场的进一步紧缩,并波及其他信贷市场,也对金融市场和经济增长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我们注意到,导致次贷危机及其对金融市场和宏观经济影响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是当今金融市场中存在着信息不对称。而信息不对称又引起了金融市场中信息流的中断或紊乱,进而导致了市场或投资者难以评估金融产品的价值或风险,增加了市场中金融产品的估值风险及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并加剧了金融市场的紧缩,最终产生了金融不稳定或金融危机。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 信息流的持续性(即实现市场价格发现功能),对于市场参与者合理评估金融产品的价值至关重要。但是,在金融市场的紧张期间,信息流可能会被中断,价格发现功能也会受到损害。这样,就会增加金融产品风险的不确定性,导致信用差价提高,最终还会引起投资者不愿意参与市场交易活动。

  另外,与信息流的持续性密切相关的是估值风险。当金融市场信息流中断或紊乱时,投资者无法确定对某一特定金融资产的收益,以及增加了市场对其估价的不确定程度。特别是在金融产品高度复杂和其内在价值相对模糊时,这种不确定程度会变得更大。在此次次贷危机中,就出现了这种市场现象。

  当金融市场不确定性增大时,放贷人已难以区分好的(或坏的)借款人,从而加大了信息的不对称程度。因而,当放贷人不太愿意放贷时,市场流动性自然会出现短缺,这反映了市场要求对风险的补偿水平在大幅提高,即市场利率急剧上升,信用差价扩大,最终造成了金融不稳定或金融危机。

    金融动荡加大宏观经济风险

  随着金融市场的动荡不断延伸与发展,也可能会导致实体经济的恶化,这就是宏观经济风险。

  根据金融加速器理论,金融动荡将溢出到实体经济,并引起投资和消费支出的减少,导致经济活动的进一步收缩。经济收缩,通常又会导致资产价格的更大不确定性,加剧了金融市场的动荡,并可能会进一步恶化宏观经济。依此类推,循环作用。这就是金融动荡与经济活动收缩之间的一种反馈机制。

  在此次次贷危机中,结构性信贷产品的潜在损失不明朗,增大了市场的不确定性。此时,投资者无法从市场抽回资金,当借款人失去了资金来源时,就会引起投资和消费的相应减少,最终会导致经济活动的不断收缩。

  鉴于上述所述的信息对金融稳定的重要性,金融不稳定基本上可视为是信息的中断,从而加剧了信息不对称程度。因而,化解金融不稳定的有效办法就是恢复中断的信息流。从中央银行应对的角度来看,可以通过向市场注入流动性、降息等手段来减缓金融市场的紧张并中断金融动荡向宏观经济的传导。由此,透过减少不确定性来使市场能较易收集信息,重新实现价格发现功能,加快市场功能恢复正常。

  从美联储的应对来看,美联储采用了降息及创设新的融资工具等手段向投资银行提供直接融资等,尽管这样的政策举措较为激进,但也反映了美国货币当局对美国经济前景的极度担忧。从去年第四季度和今年一季度美国经济按年率计算均仅增长0.6%来看,次贷危机确已使得美国经济濒临衰退的边缘。

  美联储应对次贷危机的货币政策操作有八大特征

  如果仅从美联储所肩负的政策目标本身来看,金融稳定并不是其关注的范围。但是,一旦金融体系失灵,将导致信贷紧缩和经济活动的收缩。因而,金融稳定与宏观经济平稳运行之间关系密切。正是这种紧密联系,使美联储对保持金融稳定持高度关注的态度。

  在正常时期,最优的货币政策是在线性-二次方程(Linear-Quadratic,LQ)框架下展开的。货币政策目标由二次方程表示,通常由包含通胀缺口和产出缺口的平方值之和的损失函数来表示,这与美联储肩负的双重目标——价格稳定和充分就业相一致;经济的动态行为则由简单的线性方程来描述;对经济的冲击也假设为是形态良好的高斯分布。

  在这些假设和约束条件下,最小化损失函数,就可以确定最优政策——货币政策对每一冲击所作出的反应是简单的线性反应。由于前瞻性预期的存在,最优货币政策具有显著的惯性特征,表现为货币政策的调整相当缓和。

  LQ框架的分析方法,为金融市场和宏观经济运行相当正常情况下的货币政策操作提供了合理的近似。但是,当金融市场动荡和宏观经济运行处于高风险时,这种简单化的处理似乎是不够的。

  这是因为,首先,LQ框架的二次方的目标函数不能反映公众在经济动荡时有强烈的避免状况进一步恶化的偏好;其次,在金融动荡时期,由于融资成本及资金可得性变化很快,很可能导致经济动态行为呈现高度非线性的特征;还有,金融加速器机制实际上并非是线性方式的,而是高度非线性的;第三,金融市场动荡对经济的冲击是复杂的,并非是形态良好的高斯分布,而是呈现出很大的峰度(即拖尾风险较大),发生动荡的概率比高斯分布的要大,经济所面临的不确定性明显偏向某一方向。

  这样,在危机时期,在非二次方程的目标函数、非线性反应和非高斯分布的冲击这些条件下,最优的货币政策操作也应该是非线性的,力图在短期内消除风险,也即最优的货币政策应该是快速的、激进的和有力度的政策调整。这显然与正常时期的渐进主义的货币政策调整策略有天壤之别。

  由于危机时期金融、经济行为的复杂性,到目前为止,尚未发展出成熟的货币政策模型。因而,货币政策操作更多地依赖于调控者的判断和经验。当然,尽管没有明确、成熟的模型,次贷危机也尚未结束,但是从已有的美联储应对次贷危机的货币政策操作来看,可以归纳出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美联储仅以宏观经济平稳为货币政策的出发点。美联储应对危机的货币政策纯粹是为了抵消宏观经济风险,而不是为了减少估值风险。这是由美联储所担负的目标所决定的。

  第二,危机时期的货币政策更多是为了减少宏观经济风险的一种风险管理策略。主要体现在政策实施的力度、时机等方面的灵活性上,利用各种政策手段阻断金融风险向宏观经济的传导。

  第三,货币政策的方向是放松。利率下降时为了降低借款人成本和鼓励投资,同时使资产价格膨胀,增加财富,鼓励消费支出,从而刺激实体经济。

  第四,综合运用多种政策手段向市场注入流动性并降低利率,使宏观经济尽可能与金融动荡相隔离。美联储运用公开市场操作、窗口贴现、固定期限贷款拍卖和联邦基金利率调整等工具和手段支持市场流动性,以降低高企的短期市场利率,平息金融动荡,阻断金融市场风险向实体经济的传导。从历次美联储干预危机的经验来看,提供流动性是其达到宏观经济目标的关键手段。

  第五,政策实施要及时。一旦央行意识到金融动荡发展到可能威胁央行宏观经济目标时,货币政策应尽早作出反应。否则,如果延误时间,央行最终就需要采取更多的放松措施才能奏效。

  第六,政策力度要大,要能起到决定性作用。为防止陷入金融动荡向实体经济传导、实体经济下滑进一步恶化金融市场的这种互动反馈链(即金融加速器机制),政策力度要比用正常时期模型所预测的要大,是“过度的”,对经济的作用是决定性的,以此确保宏观经济风险的减缓。要注意的是,这不能理解为央行认为经济状况将恶化,但公众却经常做如此理解。

  第七,政策操作始终要有灵活性。在金融市场动荡演变的整个时期内,货币政策的灵活性始终是关键。在初始时期,灵活性表现为央行放松货币政策的力度较大,以防范金融动荡对宏观经济的紧缩效应,防止宏观经济下行。然而,也必须意识到,金融市场的转向也是很快的,央行需要密切监控信用差价等代表金融市场恢复程度的指标。如果必要,就要取消甚至是反向进行一些政策操作。在整个金融动荡时期,货币政策表现出的波动性要比正常时期大很多。

  第八,以价格预期的稳定为实施放松政策的前提条件。在实施危机时期的货币政策时,必须考虑到货币政策的另一目标——价格稳定,这是采取危机时期货币政策的前提条件。应对金融动荡的货币政策通常是短期性的。同时,危机时期往往伴随着经济增长有下行风险,劳动力市场宽松,一般不会导致通胀预期的上升。一旦通胀预期开始显著上升,央行就应该结束放松政策,开始收紧货币。货币政策将不得不在通胀风险和宏观经济风险之间平衡。  

  对我国央行货币政策操作的四大启示

  美国次贷危机为我们全面解读美联储应对危机之道提供了一次难得的机会,这对我国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操作也有四大方面启示。

  第一,在经济金融正常时期和危机时期,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具有明显不同的特点:在经济金融正常时期,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具有明显的平滑特征,具有渐进主义特点,主要体现的是规则性(如泰勒规则);在危机时期,货币政策应该是及时的、决定性的和灵活的,且比较激进,这是一种风险管理策略,主要体现的是灵活性。

  第二,信息对于经济、金融是及其重要的,金融体系的主要功能就是降低信息不对称性。金融危机可视作是信息不对称性的加剧。因而,建立健全各种经济金融指标体系,完善信息采集、发布和传播机制,有利于金融市场和宏观经济的稳定,也有利于央行的货币政策操作。

  第三,在任何时期都应坚持央行的政策目标。美联储担负着价格稳定和充分就业的双重目标。在危机时期,货币政策的出发点主要是为了宏观经济稳定(即维持充分就业),但这是以价格预期的稳定为前提条件的。一旦通胀预期开始显著上升,美联储就结束放松政策,开始收紧货币,在反通胀和维持充分就业之间寻求平衡。

  第四,央行的信誉以及与公众的沟通对于央行应对危机是重要的。这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通过公众对以往央行干预行动的认可以及央行对干预机理的公示,使公众保持低通胀预期,这是央行实施危机政策的前提条件;二是危机时期力度较大的政策操作常被公众误解为货币当局认为经济状况已极度恶化,这不利于公众形成对经济前景的合理预期,央行需要与公众充分沟通。

  此次,美联储应对次贷危机的货币政策操作将丰富和发展货币政策的理论和实践,使我们对金融市场、宏观经济及其相互作用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有益于我国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操作。

  就当前来说,鉴于美国经济和美联储在全球经济和金融中的特殊地位,我们应当密切关注以下两大问题:第一,美国次贷危机给美国经济的影响程度以及对我国经济运行的影响,并采取相应的微调政策;第二,美联储应对危机及危机结束后的货币政策操作对全球流动性的影响。一般而言,危机结束后将对危机时期的货币政策进行反向纠正,这种钟摆式的政策操作将给我国金融稳定产生负面影响。

 

0
发表评论
同步到贸金圈表情
最新评论

线上课程推荐

火热融资租赁42节精品课,获客、风控、资金从入门到精通

  • 精品
  • 上架时间:2020.10.11 10:35
  • 共 42 课时
相关新闻
7日热点新闻
热点栏目
贸金说图
专家投稿
贸金招聘
贸金微博
贸金书店

福费廷二级市场

贸金投融 (投融资信息平台)

活动

研习社

消息

我的

贸金书城

贸金公众号

贸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