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世”十年中国与贸易伙伴走向双赢

梅新育 |2011-11-15 17:141329

1997年8月6日,新西兰率先与中国就入世签署双边协议(草签),新西兰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与中国签署入世双边协议的国家。在“入世”前的1991—2001年间,中国出口额从719.10亿美元上升至2660.98亿美元,增长27 0 %,年均增幅14.0 %;2002年入世当年,中国出口便猛增22.4%,2001—2010年间,中国出口从2660.98亿美元上升至15777.89亿美元,增长493%,年均增长21.9%。

  1997年8月6日,新西兰率先与中国就入世签署双边协议(草签),新西兰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与中国签署入世双边协议的国家。当时的外经贸部部长吴仪与新西兰国际贸易部部长史密斯出席签字仪式。时任外经贸部首席谈判代表龙永图与新西兰外交贸易副部长比斯利代表两国签署了协议

   在中国外经贸发展史上,2002年1月1日正式加入世贸组织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此举将对中国及其贸易伙伴带来何种利益与冲击,在中国“入世”之前,国内外对此众说纷纭。时至今日,中国“入世”将届十年,无论是对中国本身还是贸易伙伴,收益和冲击都已得到了足够充分的展示,评说正当其时。就总体而言,可以判断,“入世”十年以来,中国及其贸易伙伴走上了双赢之路。

  “入世”十年 成绩显赫

  对于中国而言,入世意味着中国对外经贸赢得了更可预见的发展环境,从而推动中国对外经贸取得了长足发展,对外贸易、引进外商直接投资和对外直接投资皆然,尤以对外贸易、特别是出口贸易规模加速扩张表现抢眼。

  在“入世”前的1991—2001年间,中国出口额从719.10亿美元上升至2660.98亿美元,增长27 0 %,年均增幅14.0 %;2002年入世当年,中国出口便猛增22.4%,2001—2010年间,中国出口从2660.98亿美元上升至15777.89亿美元,增长493%,年均增长21.9%。据世贸组织《2009世界贸易报告》显示,2000—2008年间,世界出口年均增长12%,中国出口年均增长24.4%(据中国海关总署当年《海关统计》),是世界出口平均增幅的两倍多。更大规模的出口和更高的出口增速,意味着出口部门为中国国民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意味着中国产业赢得了更大的规模效益和更多的高成长机遇,因此有更大的概率铸造非价格竞争优势,超越曾经不得不高度依赖的价格竞争策略和廉价劳动力、廉价土地之类“优势”。

  同时,也正是出于对“入世”后中国外向型经济前景的乐观预期,2001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猛增。在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上,2001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出70.92亿美元,比上年(22.39亿美元)猛增217%;而根据商务部、国家统计局、国家外汇管理局历年联合发布的《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2004—2008年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每年都保持着两位数的增长率,近三年的增长更令人目眩,中国已经跃居新兴对外直接投资大国。2010年,中国境内投资者对全球129个国家和地区的3125家境外企业进行了直接投资,累计实现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590亿美元,同比增长36.3%(商务部对外投资和经济合作司统计)。

  对外贸易绝对规模增速远远超过其他国家和地区,其结果是中国在世界贸易体系中排名不断提升。贸易规模大幅度扩张,将增强中国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为中国在世界贸易体系中循序渐进赢得更大谈判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而赢得更大谈判能力,意味着中国越来越有能力超越此前被动的“与国际惯例接轨”,推动确立更加公平合理、更符合我们期望的贸易规则,进而加快改善中国在国际经贸利益分配格局中的地位。在多哈回合谈判中,我们已经开始看到了这个趋势。

  由于新老成员之间享受的待遇存在落差,担心新成员竞争的老成员常常会抓住申请“入世”的关口“卡”新成员一把,以求保证自己的竞争优势。为了给整个对外经贸赢得更可预见的发展环境,我们曾不得不接受带有不平等色彩的《中国入世议定书》第15条(确定补贴和倾销时的价格可比性)、第16条(特定产品过渡性保障机制)、第17条(WTO成员的保留),准许其他世贸组织成员在中国“入世”后15年内不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12年内可对中国特定产品实施过渡性保障机制,令不少中国企业在国际贸易摩擦中颇有“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之感。好在上述条款大多数离到期已经没有几年了。而且,随着中国在国际贸易体系中地位提升、谈判能力增强,这样的条款已不可能重演。

  从“扩大对外开放”到“建设开放经济”

  毋庸讳言,中国对外经贸现状多有不如人意之处,如国内增值率较低、环境污染、出口企业劳工权益问题等,所有这一切都需要我们正视并努力解决。但无论我们为取得这些成绩付出了多少代价,中国外经贸已经取得的成绩仍然是成绩,我们只能在以往成绩的基础上寻求突破和提升之路,不应也不能推倒重来。

  在更高层次上思考,“入世”是中国扩大对外开放的里程碑,但无需否认对外经贸发展、经济开放度提高将给中国经济社会带来一系列冲击和挑战,我们必须对此保持足够警惕。而且,如果说原来我们建设开放经济的重心是我方扩大对外开放,那么现在我们越来越需要向我们的贸易伙伴提出开放商品、投资市场乃至人员流动的要求了。正因为如此,我反对继续使用“扩大对外开放”提法,主张改用“建设开放经济”、“建设开放型经济”之类提法。

  改革开放初期,经过东西方阵营相继推行近30年的封锁,我国在海外的经济利益不多,当时海外的市场开放度已经足以让我们规模尚小的对外贸易腾挪。同时,由于当时进口和引进外资规模甚小,对外开放商品、投资市场的副作用也还无从体现,更迫在眉睫的需求是引进海外资本以弥补资本和外汇缺口,引进先进技术装备提高我国产业体系装备水平,引进部分新式消费品满足实行高积累路线20余年之后国民爆发的消费需求。彼时仅仅强调“扩大对外开放”,已经足以增加我国从国际经济体系中之所得。

  时至今日,我国国内资本积累数量已能满足需求,外汇缺口已成历史,对外开放商品、投资市场的副作用(或者说我们必须为此付出的代价)已经非常明显,即对外开放的边际收益递减而边际成本上升已经成为一个现实的问题,我们在海外的经济利益已经相当可观,并且还在快速增长,贸易伙伴对我国商品、资本的开放度也屡屡触及天花板,此时片面强调“扩大对外开放”无异于仅仅给自己施加约束,却不要求贸易伙伴承担任何向中国开放采购、销售和投资市场的义务,因此并不合适,也有损外经贸主管部门在本国国民中的声望。

  但也要看到,“入世”十年来,中国经济规模和宏观调控能力已经成倍扩大增强,中国以间接调控手段化解外部冲击的能力已经成倍提高。如同1997—1998年东亚金融危机、2008年以来全球金融经济危机所一再证明的那样,中国绝不是外部冲击的被动接受者,而是日益强有力的主动调控者,我们要保持警惕,不等于要草木皆兵。

  2011年9月25日,游客在广西东兴市口岸边贸市场内的“越南街”购买越南特色产品

  有力带动贸易伙伴经济增长

  在出口贸易空前扩张的同时,中国进口规模也实现了大幅度提升,进口增速同样领先世界。时至今日,中国不仅是世界头号出口大国,也已经跃居世界第二进口大国。国内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国内消费连续10年保持两位数或接近两位数增幅,这一切为中国创造了旺盛的进口需求,而持续经常项目收支顺差和巨额外汇储备又确保了中国的进口支付能力,从而使中国得以凭借强大进口能力带动贸易伙伴经济增长,分享中国经济成长的果实。从东南亚、澳大利亚、加拿大、巴西、安哥拉到苏丹,越来越多的贸易伙伴从中国旺盛的进口需求中受益良多。

  早在“入世”前的1997—1998年东亚金融危机期间,中国经济就发挥了东亚经济稳定器的作用;在2008年以来的全球性金融经济危机中,中国强大的进口需求又带动多个国家和地区较快走出了萧条,以至于在德国这样的欧洲经济火车头国家,2009年下半年以来奇迹般的经济复苏也被不少舆论称作是“中国制造”的。中国早已结束了迫于外汇缺口压力而不得不“千方百计扩大出口”的年代,转而追求进出口贸易均衡增长,中国最大国际贸易交易会——广交会的正式名称已于2007年4月从“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改成了“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中国还在陆续制定实施一系列新的进口促进政策,拥有技术、质量、价格和服务优势的贸易伙伴在中国市场上拥有日益广阔的前途。

  尽管2002年以来的初级产品牛市令中国初级产品进口额的扩张更引人瞩目,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进口需求对贸易伙伴经济结构发挥的仅仅是“非工业化”的消极作用。与此同时,中国居民收入和消费层次提高又为许多海外优质消费品创造了日益扩大的市场,在海关统计中表现为包括家具、服装、鞋靴、摄影器材、钟表等等的“杂项制品”进口额大幅度增长,在进口总额中所占比重上升。预计随着中国国内改善收入分配结构,以及发展海外直接投资与随之而来的产品返销,中国对相当一部分制成品的进口还将持续快速增长。客观公正化解争端尽管存在争议,但中立客观的观察者都不会否认贸易伙伴受惠于对华贸易发展的事实。即使在发起对华贸易争端最早、最多、最激烈的美国,其贸易主管部门多年来也承认这一点。

  早在2006年2月14日,正值美方统计对华贸易逆差创造2016亿美元历史纪录、国会上下贸易保护主义聒噪甚嚣尘上之际,美国贸易代表署发布了中国“入世”4年来第一份全面评估对华贸易关系的报告——《美中贸易关系:进入更大责任和执法新阶段》,公开宣布要对中美贸易关系进行“彻头彻尾”的评估,其中就不乏理智评价。

  这份报告认为,对华经贸的“这些发展有助于扩大和深化美中两国在各个层次的关系”,列举了美国从对华贸易关系中的受益(尽管很不完全):中国是美国增长最快的主要出口市场,2001年以来,美国对华出口增长5倍于对世界其余地方出口的增长,中国从美国第9大出口市场跃居第4大出口市场;……等等,摩擦是第二位的。甚至在一度被爆炒的中国与东亚邻国出口与投资竞争问题上,该报告也颇为公正地指出,中国对美出口增长对于东亚区域而言绝非零和游戏,因为中国更多地是发挥了最终组装线的作用,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等国直接对美出口份额虽然有所下降,但对中国的元件出口增长迅速,在中国经过组装,最终还是出口到了美国。

  5年过去了,类似的客观评价总体上越来越多。我们无须讳言与贸易伙伴之间存在某些利益摩擦,要不然中国也不至于自1995年世贸组织成立以来一直“蝉联”各成员方反倾销最大目标国,从2006年起又连年成为反补贴调查最大受害国。但风物长宜放眼量,我们希望各贸易伙伴国能着眼于更长远的利益,更客观地评估对华经贸的利害得失,与中国共同努力为国际经贸发展开创更可预见的发展环境。

0
发表评论
同步到贸金圈表情
最新评论

线上课程推荐

火热融资租赁42节精品课,获客、风控、资金从入门到精通

  • 精品
  • 上架时间:2020.10.11 10:35
  • 共 42 课时
相关新闻

王春英:2024年一季度中国国际收支保持基本平衡

2024-06-20 14:02
74656

中国海关总署数据:9月中国从日本进口的水产品“归零”

2023-10-19 13:29
54019

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了2022年前三季度国际收支平衡表初步数据

2022-11-07 15:01
23064

王春英:国际收支平衡的内在基础依然稳固

2022-09-30 19:50
21645

国家外汇管理局:2022年上半年我国国际收支保持基本平衡

2022-08-09 14:57
21967

2022年一季度我国国际收支保持基本平衡 经常账户顺差创历史同期最高值

2022-06-26 21:12
12546
7日热点新闻
热点栏目
贸金说图
专家投稿
贸金招聘
贸金微博
贸金书店

福费廷二级市场

贸金投融 (投融资信息平台)

活动

研习社

消息

我的

贸金书城

贸金公众号

贸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