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次级债密集发 利率一路飙
一面是资本金缺口下次级债发行的井喷,一面是需求层面的相对萎缩 将民生银行今年3月发行的15年期次级债,与兴业银行一年前发行的15年期次级债相比,在评级相同的情况下,前者利率较后者高出了90个基点。
一面是资本金缺口下次级债发行的井喷,一面是需求层面的相对萎缩
2010年,浩浩荡荡的数千亿元股权再融资过后,银行业资本金紧张状况仍未得到根本缓解。进入2011年,银行次级债融资潮接踵而至。
进入加息通道后,银行发债利率已经出现明显上升,即便如此,还是有银行不断加入到次级债融资大军中来。
据媒体报道,中金公司固定收益部执行总经理徐小庆日前透露,除几家大型国有银行可能都有较大规模的次级债发行计划外,数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以及不少中小银行都有发行意愿。
“发债成本提高是因为加息,但有需要还是会做的。”广发证券(000776,股吧)银行业分析师沐华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
今年银行次级债净增量3倍于去年
据初步统计,今年以来,民生银行(600016,股吧)、徽商银行、中国银行(601988,股吧)和上海银行先后发行了次级债,实际发行总额已达485亿元。而农业银行(601288,股吧)上周宣布,银监会与央行已经批准该行发行至多500亿元次级债。
本报记者了解到,除了上市银行外,未上市的广东发展银行和江苏银行分别计划发行50亿元和30亿元次级债。此外,同样谋求上市的盛京银行、汉口银行和南昌银行等城商行也有次级债发行计划。
据媒体报道,中金公司在近日发布的研究报告中指出,今年次级债将成为银行和保险公司较为普遍采用的资本补充方式;预计今年银行次级债净增量将达到1300亿~1500亿元,是去年净增量的3倍以上,其中二季度将是供给高峰期,发行量不会低于800亿元。兴业银行(601166,股吧)资深经济学家鲁政委则称,除了股权融资,银行业目前补充资本的途径本身还比较少,“一轮又一轮从股市融资也不具有现实的可能性,但是资本又需要补充,这也是不得已的。”
发债是为满足补充附属资本的需要,当股权融资提高核心资本之后,附属资本也打开了补充空间。沐华告诉本报记者:“资本市场对股权融资敏感,发债是比较温和的方式。”
然而,一面是资本金缺口下次级债发行的井喷,一面是需求层面的相对萎缩。
2009年10月,银监会发布通知,规定商业银行互持次级债需从附属资本中全额扣减,此后,保险资金成为次级债最主要的需求群体。然而,今年以来,保险业保费增速放缓,中金公司预计,新增债券投资规模难以超过去年,料仅4000亿元左右。
次级债发行利率一路上扬
不仅是需求相对萎缩,加息对银行次级债发行利率的传导效应亦十分明显。自去年10月央行重启加息工具之后,截至目前,已经加息4次,每次上调0.25个百分点,累计调整幅度为100个基点。在此情况下,银行次级债发行利率大幅上行,部分品种利率涨幅甚至超过了加息幅度。
“总的来说,银行互持次级债受限后,现在发债成本的确高了,”某银行资金部人士告诉本报记者,“并且未来资金面还是会紧”。
根据本报记者从中国债券信息网获得的资料,去年以来至少有13家银行发行了次级债。本报记者统计后发现,去年以来,银行间债券市场次级债发行利率一路上扬。以相同评级、相同期限的债券品种为例,近一年来利率升幅已接近30%,最高达121个基点。
对此,沐华分析称,债市会提前反映加息预期,所以利率上升幅度大于加息幅度。鲁政委认为,如果大量地发行次级债,收益率肯定会上升。
最能体现这一趋势的是民生银行发行的两期债券。2010年6月和2011年3月,民生银行分别发行了58亿元和60亿元10年期次级债,债券评级均为AA+,发行利率分别为4.29%和5.50%,相隔9个月,发行利率相差121个基点。
将民生银行今年3月发行的15年期次级债,与兴业银行一年前发行的15年期次级债相比,在评级相同的情况下,前者利率较后者高出了90个基点。
利率差距影响几何?2010年9月,工商银行(601398,股吧)发行了15年期次级债,总额为162亿元,发行利率仅4.10%。然而,上周发行完毕的中国银行320亿元15年期次级债,成本就没这么低了,该期债券利率为5.30%。在品种相同、评级均为AAA级的背景下,二者发行利率相差120个基点。
从账面上看,这意味着中国银行每年需为该期债券多支付3.84亿元利息;而若中国银行在第10年未行使赎回权,则未来15年间其利息成本将多出57.6亿元。
在金融危机后的天量信贷狂潮中,中国银行是名副其实的激进者。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银行贷款余额增幅接近50%,资本消耗巨大,使得其资本充足率由当年初的13.43%下滑至年末的11.14%。紧接着,2010年,中国银行先后实施了249亿元次级债、400亿元可转债和600亿元A+H配股融资方案。
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尹中立表示,当前民间融资的利率已经超过10%,商业银行次级债收益不算很高。他并称,大型银行债券风险不大,但“中小机构的偿债风险还是较高,所以监管机构可能不会轻易批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