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红:加强信息化建设 提升央行履职水平
分支行配合总行推进信息化建设,完成金融城域网建设和地方性金融机构的接入管理,积极开展辖内信息化应用,服务于地方金融创新。研制《银行业标准体系框架》,描绘出银行业标准的总体框架,银行业标准的制修订工作进入“目录管理”阶段,标准化工作逐步从“需求驱动”转变为“体系建设”,明确“系统建设作为贯标突破口”的工作思路。
中国人民银行科技司司长 王永红
2011年3月25日
“十一五”时期,人民银行迅速推进信息化建设,技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应用系统建设全面推进,金融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基本建立,金融标准化工作稳步开展,基本完成了业务信息化的建设任务,开始向管理信息化阶段迈进。
2008年8月,国务院赋予人民银行“组织制定金融业信息化发展规划,负责金融标准化的组织管理协调工作,指导金融业信息安全工作”的职责,科技部门承担行内建设与行业管理的双重任务,人民银行信息化工作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一、央行信息化建设迈上新台阶
“十一五”时期,全行形成了统一管理、分工协作的组织架构,科技司负责规划与管理、中国金融电子化公司负责开发和集成、金融信息中心负责运行与维护。
确定“两级数据中心”的战略规划,总行全面推进“两地三中心”技术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办公网和业务网的物理隔离,组织建设31个省级同城通信转接中心。贯彻“以技术手段完成技术管理”的原则,全行建成涵盖边界防护、网络准入、身份鉴别、外联控制、入侵检测、审计监控、终端管理等技术内容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分支行配合总行推进信息化建设,完成金融城域网建设和地方性金融机构的接入管理,积极开展辖内信息化应用,服务于地方金融创新。
二、应用系统建设成效显著
遵循“数据集中,资源整合”的原则,人民银行按照业务条线大规模开展应用系统建设,截至“十一五”末,全行共有104个应用系统和技术支撑系统,为人民银行履行各项职能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一是支持货币政策决策。
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和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报价和发布平台支持汇率形成机制,人民币跨境收付信息管理系统推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金融统计监测信息管理系统每月从17大类3.6万个金融机构采集5000多万条记录,分类、分级生成12万多张报表,提供详尽的宏观金融经济统计信息。利率报备系统以及企业家、银行家、储户问卷调查系统,进一步为货币政策决策提供数据支持。中央银行会计核算系统则承担商业银行跨行资金清算和流动性管理的重担。
二是提供金融监管手段。
中国反洗钱监测分析系统提高了反洗钱监管的有效性。
银行结算账户合规化管理取得重大进展,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系统已存储单位银行结算账户约2487万户、个人银行结算账户33.51亿个,有效防范利用银行结算账户的违法犯罪活动。联网核查公民身份信息系统建成投产,日交易笔数超过一千万笔,有力推动了存款账户实名制的贯彻落实。
三是提高金融服务水平。
继大额实时支付系统之后,小额批量支付系统、全国支票影像交换系统、境内外币支付系统、电子商业汇票系统及网上支付跨行清算系统相继投产,构建了一个安全、高效的中国现代化支付清算技术体系。
企业征信系统、个人征信系统以及应收账款质押、融资租赁等登记公示系统,形成了社会信用体系的基础框架。截至2010年末,企业征信系统(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系统)收录企业和其他组织1691万户的信用信息,日均查询20.9万次。个人征信系统(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系统)收录7.77亿自然人信息,为1.27亿农户建立信用档案,日均查询72.9万次。
以财税库银横向联网系统、国库会计核算数据集中系统和国库管理信息系统为基础的国库系统架构已经形成,为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化新型国库提供支持与保障。
三、不断健全金融信息安全管理体系
建立金融业信息安全协调工作机制。人民银行与公安部、安全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电监会共同制定《金融业信息安全协调工作预案》,发布《网络和信息系统应急预案编制指引》,针对区域性电力和通信中断建立联合预警、快速处置流程。按照“优先恢复系统对外服务”的原则协调处置银行业信息安全事件,向金融机构和监管机构发布《金融信息安全风险提示》。人民银行连续4年被国家网络与信息安全通报中心评为信息安全信息通报工作先进单位。
不断推进等级保护相关工作。完成了全国性银行业金融机构880个二级以上信息系统的定级评审,编制技术规范和实施指引,为“十二五”期间全面推进网络和信息系统测评和整改奠定基础。充分认识互联网具有扩散、放大风险的效应,发布《网上银行系统信息安全通用规范(试行)》,对商业银行网银系统建设、管理、保障提出了可测评的要求,并普查了全国的网银系统。
圆满完成重要时期的信息安全保障任务。在汶川地震、北京奥运会、60周年国庆、舟曲泥石流、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和每年“两会”期间,人民银行组织各金融机构积极开展风险评估、现场检查及整改工作,确保金融网络和信息系统平稳运行。
四、银行卡产业蓬勃发展
我国的银行卡产业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发卡和交易规模持续增长,国内受理环境明显改善,境外受理国家和地区增加到104个。银行卡已成为居民消费的最主要非现金支付工具。
银行卡联网通用成绩显著。在人民银行大力推动下,建成了以商业银行银行卡系统为基础、以联网跨行交易系统为核心、以ATM和POS为主要受理终端、以联网通用检查为监督手段的银行卡技术体系,奠定了网上支付、移动支付和电子商务蓬勃发展的技术基础,对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环境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大力拓展行业应用和特色应用。自2005年推出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后,人民银行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合作,组织商业银行、中国银联继续推出军人保障卡,广大官兵“换防不换卡,用卡有优惠”,成为军民融合发展的典型案例。
积极培育金融IC卡的应用环境。人民银行通过“制定标准、夯实基础、营造环境、搭建平台、试点引导”等多种方式,鼓励和引导商业银行推广金融IC卡,不断拓展金融IC卡的跨行业应用。2008年,人民银行批准宁波为全国首个金融IC卡多应用试点城市,实现“一卡多用、一卡通用”,是金融IC卡应用于公共服务领域的一次成功探索。
五、金融标准化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发布《中国金融标准化报告2009》。全面介绍中国金融标准化的发展历程、工作机制,总结金融业采标、制标、贯标成果,提出今后金融标准化的发展思路。该报告的首次发布,是金融标准化发展历程中一个里程碑,引起了较大的社会反响。
研制《银行业标准体系框架》,描绘出银行业标准的总体框架,银行业标准的制修订工作进入“目录管理”阶段,标准化工作逐步从“需求驱动”转变为“体系建设”,明确“系统建设作为贯标突破口”的工作思路。
金融标准的服务水平显著提升。“十一五”期间共发布金融国家标准41项,行业标准80项,实现ISO/TC68国际标准的同步跟踪与转化,有效地发挥了服务、规范、促进的作用。其中,《信贷市场和银行间债券市场信用评级规范》等3项标准,是我国首次发布的信用评级业标准;《中国金融集成电路(IC)卡规范》等20余项银行卡系列标准,为金融IC卡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技术基础;《金融业星型网间互联安全规范》、《银行业信息系统灾难管理规范》等信息安全规范,为防范银行业信息系统风险发挥了作用。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人民银行信息化建设工作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信息化提高人民银行履职能力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树立科技创新意识,贯彻“规范先行,架构管控”的原则,实现应用整合和数据共享,促进科技与业务的融合式发展,提升对金融宏观调控决策的支持力度,推动人民银行从业务信息化向管理信息化、决策信息化转变。
继续发挥人民银行在金融业信息化的指导与协调作用,落实金融业信息化发展规划,牵头研究行业信息化重大问题和实施重大工程。完善金融标准化体系和运作机制,着手建立金融标准检测认证体系,以标准促进提升我国金融业的国际竞争力。大力推动金融IC卡的普及应用,制定并推广移动支付技术规范,抢占电子支付领域的制高点,建立健全支付技术管理体系。完善金融业信息安全的风险管理和技术保障体系,建立“合规性检查”和“风险性检测”技术规范,促进金融业提高业务连续性水平,为我国金融业的持续向好发展保驾护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