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宁:资金“饥渴症”被过分渲染
日前,全国政协委员,央行前副行长、中国银联董事长苏宁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所谓的市场资金“饥渴症”,实被过分渲染。他表示,春节后资金回流明显,存款额不断上升,资金吃紧的情况已经缓解。
全国政协委员,央行前副行长、中国银联董事长苏宁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所谓的市场资金“饥渴症”,实被过分渲染。“春节后资金回流明显,存款额不断上升,资金吃紧的情况已经缓解。”
苏宁说,春节前资金紧张可以理解,企业发工资、银行结账还钱,甚至一些南方企业习惯春节前从银行取回大量现金摆放到神龛里供着,节后又存回银行去。因此,每年春节之前银行间市场都会出现资金紧张局面,这是周期性的,结构性的。实际上,市场对资金紧张过度担忧了。
苏宁还表示,春节前后,央行进行了逆回购操作,也一定程度缓解了信贷紧张。
今年1月20日央行再次启动定向逆回购操作,向市场投放资金,规模约为500亿元。此外,央行还采取继续暂停中央银行票据发行的办法缓解资金吃紧。不过,央行一连串动作,也暗示整个社会流动性紧张的局势。
事实上,去年四季度以来,由于CPI逐步攀升,导致管理层将经济工作重心放在了抑制通胀上。央行启动收紧流动性的政策,打出了加息、提高准备金率、启动差额准备金率等一套“组合拳”。资金也随之进一步收紧,商业银行求钱若渴,导致各期限利率大幅飙升。
因此,一方面专家在讨论流动性泛滥,另一方面,不少企业又大呼资金告急。在河南、浙江、江苏等地,典当行业务变得火爆,手续费飙升。民间借贷利率也随之上升,部分民间借贷公司月利率甚至高达7%-10%。
中国银监会2月中旬亦下发通知,警示地方融资平台风险、房地产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严控地方融资平台贷款与房贷。要求商业银行严格控制地方融资平台贷款增量。政策也使市场资金紧张的预期高涨。鉴于资金和政策的双重压力,银行贷款从紧折射出银根收紧之势。
有专家认为,从适度宽松回归稳健,央行步履也许过急。从2010年1月到至今,央行已连续8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央行年内两次调存款准备金率,冻结资金逾3500亿。高节奏地动用数量工具,对实体经济难免不产生影响。
全国政协委员、工商银行行长杨凯生在委员讨论间隙表示,贷款规模上会收缩,信贷结构也会不断调整。银监会的资本约束会越来越严,银行发放贷款都会考虑资本消耗,回报率等情况。
全国政协委员、招商银行行长马蔚华告诉记者,央行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进一步收缩银根,银行在资本充足率,存款准备金率的几重约束下,可以腾挪的空间很小了。今年资金仍会偏紧,不过,我们有自己的节奏,不管外边风起云落,都按照自己的目标和节奏进行,“我们不跟风,热不乱,冷不怨”,业绩也不会大起大落。同时注重采取反周期操作,“外面热就降点温,外面冷就加点热”。
马蔚华同时认为,值得进一步观察持续紧缩政策的叠加效应。流动性过剩,不调不行,但是一调也可能调过头,因此,如何发挥市场与政府的作用,寻求平衡是很重要的。
苏宁告诉记者,目前存款准备金率为19.5%,已达历史顶点。但“存款准备金率没有上调空间”的说法是没有根据的。大家不能用历史数据去看,历史上中国从来没有过接近3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这么多外汇储备,就需要投放与之对应的十几万亿、二十万亿的人民币,货币供应量必须与GDP有合理比例,要保持比例合理,央行回收的办法就是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使M2与GDP增长相适应。过两年,如果中国又增加了一万亿、两万亿的外汇储备,那存款准备金率肯定还要升,不升就要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