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保险经纪巨头上演三国演义
2008-03-11 08:43616
虽然拥有超过对手数倍的分支机构,拿下了上海世博会,最近又结盟三峡工程,但韦莱保险经纪有限公司(简称韦莱)还是被其竞争对手甩在身后。
在保监会新出炉的一份报告中,韦莱首次落后于第四名的达信(北京)保险经纪有限公司(简称达信),位居第五,另一家外资保险经纪机构中怡保险经纪有限责任公司(简称中怡)排名第六。此前,韦莱一直领先于两家竞争对手。这三家公司分别为全球三大保险经纪巨头 (美国达信集团、美国怡安保险集团和英国韦莱集团)在中国的控股或独资公司。
受益于中国保险中介市场的整体回暖,2007年包括外资在内的保险经纪机构全年实现盈利22053万元,同比增长104.74%,创下历史最好水平。
这也给外资巨头们留下更大的想象空间。“今年我们定能夺回第一。”韦莱集团控股有限公司主席潘穆利接受本报独家采访时表示,去年韦莱的增长率是24%,今年增速还会更快。
韦莱屡吃国企大单
3月5日,韦莱赢得了世界上最大水电项目——三峡工程营运资产项目两年的保险顾问合约。
近两年,韦莱频频“吃”下国有企业大单,包括中海油的海上石油平台项目,中铁建的阿尔及利亚高速公路项目,以及与北京国华、海信、天津空客等公司都有合作。
专业技能和资源型行业是韦莱擅长的领域,在公共事业、能源、项目工程、航空航天等方面韦莱领先于竞争者。
在潘穆利看来,韦莱中国的20多家分支机构是其他国际保险经纪公司所没有的,再者是其独特的本土化特质让客户相信——韦莱真正理解中国本土文化,懂得中国本土公司。
真正意义上的本土化让潘穆利引以为豪。那么,独资是否就意味着本土化的缺席?这能否成为达信的短板?
达信大中华区首席执行官韦朴并不认可此种观点。他说,并不存在本土化冲突问题,既然在中国发展,从开始就顾及到本土化。比如设立独资公司后,一年时间内中国办事处从人员到办公场地都增加了一倍,目前还在继续扩张,包括员工中有很多本地人,大概只有四至五人是外籍员工。
提及达信独资模式,韦朴表示至少目前还会坚持下去,他认为,独资牌照利于把营销网络做大强大,利于把全球资源带来。
中怡的特点则在其合作伙伴中粮。媒体曾报道,中怡的部分业务还和中粮系企业有关,因此中怡坚持合资也是物有所得。
“韦莱的业务发展模式很成功,(被对手超越)完全是个偶然事件。”潘穆利表示,未来有很多业务拓展的机遇,相信在今年能夺回第一名。
达信加速度
不过,韦朴似乎无心“恋战”。他向本报表示,不是特别在意竞争对手做得如何,更关心客户的需求与满意度。
韦朴认为,达信在中国的理念不是要做国际保险经纪人的第一名,而是要做最好的保险经纪公司。
中怡并不愿就此置评。2005年中怡业务收入4062万元,排名第5位;2006年业务收入6290万元,排名第6位;2007年收入8960万,排名还是第6位。业界人士分析,这与其一惯的低调、稳健、执着合资路线不无相关。
中怡率先尝试合资路线,至今仍然在坚持。而固执于独资路径的达信则在去年初获批设立保险经纪公司。据有关媒体报道,为获得独资牌照,达信不惜苦等10年。据韦朴介绍,今后达信中国业务将扩展至包括大规模商业风险、再保险、国际海事、航空和运输保险经纪等。
“毕竟去年才拿到执照,通过一年的努力获得如此业绩,显示出客户对我们的认可度。”韦朴说。
并购冲动
目前在中国市场,三家巨头的中国业务量均低于亿元,市场份额均低于5%。
外资保险经纪公司面临的竞争压力并不轻松。业界分析,为获取市场份额,他们不排除会采取并购方式扩大市场规模从而取代中资公司。
韦朴表示如果有好的并购机会不妨可以“出手”,但目前尚无具体目标。潘穆利也对进一步的合资公司股权收购计划态度保守。他希望通过时间的推移可以多买些股权,最后可以达到100%,但没有时间表。
而中怡是三巨头中惟一没有增资或并购计划的公司,由于中粮的非业内背景,实际控股的中怡似乎并不急着进行股权收购。
然而,尽管外资保险经纪公司名次及市场份额不及中资公司,但一种显而易见的现象是,外资保险经纪公司比较容易接到国企大单。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院长王稳认为,这关乎外资保险经纪公司的风险管理水平和方案。国内企业有时即便是拿到大单,但囿于国内再保险市场供给能力的不足,一些行业比如航空等都还是要分保到国外,外资经纪公司在这方面颇具优势。
受益于中国保险中介市场的整体回暖,2007年包括外资在内的保险经纪机构全年实现盈利22053万元,同比增长104.74%,创下历史最好水平。
这也给外资巨头们留下更大的想象空间。“今年我们定能夺回第一。”韦莱集团控股有限公司主席潘穆利接受本报独家采访时表示,去年韦莱的增长率是24%,今年增速还会更快。
韦莱屡吃国企大单
3月5日,韦莱赢得了世界上最大水电项目——三峡工程营运资产项目两年的保险顾问合约。
近两年,韦莱频频“吃”下国有企业大单,包括中海油的海上石油平台项目,中铁建的阿尔及利亚高速公路项目,以及与北京国华、海信、天津空客等公司都有合作。
专业技能和资源型行业是韦莱擅长的领域,在公共事业、能源、项目工程、航空航天等方面韦莱领先于竞争者。
在潘穆利看来,韦莱中国的20多家分支机构是其他国际保险经纪公司所没有的,再者是其独特的本土化特质让客户相信——韦莱真正理解中国本土文化,懂得中国本土公司。
真正意义上的本土化让潘穆利引以为豪。那么,独资是否就意味着本土化的缺席?这能否成为达信的短板?
达信大中华区首席执行官韦朴并不认可此种观点。他说,并不存在本土化冲突问题,既然在中国发展,从开始就顾及到本土化。比如设立独资公司后,一年时间内中国办事处从人员到办公场地都增加了一倍,目前还在继续扩张,包括员工中有很多本地人,大概只有四至五人是外籍员工。
提及达信独资模式,韦朴表示至少目前还会坚持下去,他认为,独资牌照利于把营销网络做大强大,利于把全球资源带来。
中怡的特点则在其合作伙伴中粮。媒体曾报道,中怡的部分业务还和中粮系企业有关,因此中怡坚持合资也是物有所得。
“韦莱的业务发展模式很成功,(被对手超越)完全是个偶然事件。”潘穆利表示,未来有很多业务拓展的机遇,相信在今年能夺回第一名。
达信加速度
不过,韦朴似乎无心“恋战”。他向本报表示,不是特别在意竞争对手做得如何,更关心客户的需求与满意度。
韦朴认为,达信在中国的理念不是要做国际保险经纪人的第一名,而是要做最好的保险经纪公司。
中怡并不愿就此置评。2005年中怡业务收入4062万元,排名第5位;2006年业务收入6290万元,排名第6位;2007年收入8960万,排名还是第6位。业界人士分析,这与其一惯的低调、稳健、执着合资路线不无相关。
中怡率先尝试合资路线,至今仍然在坚持。而固执于独资路径的达信则在去年初获批设立保险经纪公司。据有关媒体报道,为获得独资牌照,达信不惜苦等10年。据韦朴介绍,今后达信中国业务将扩展至包括大规模商业风险、再保险、国际海事、航空和运输保险经纪等。
“毕竟去年才拿到执照,通过一年的努力获得如此业绩,显示出客户对我们的认可度。”韦朴说。
并购冲动
目前在中国市场,三家巨头的中国业务量均低于亿元,市场份额均低于5%。
外资保险经纪公司面临的竞争压力并不轻松。业界分析,为获取市场份额,他们不排除会采取并购方式扩大市场规模从而取代中资公司。
韦朴表示如果有好的并购机会不妨可以“出手”,但目前尚无具体目标。潘穆利也对进一步的合资公司股权收购计划态度保守。他希望通过时间的推移可以多买些股权,最后可以达到100%,但没有时间表。
而中怡是三巨头中惟一没有增资或并购计划的公司,由于中粮的非业内背景,实际控股的中怡似乎并不急着进行股权收购。
然而,尽管外资保险经纪公司名次及市场份额不及中资公司,但一种显而易见的现象是,外资保险经纪公司比较容易接到国企大单。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院长王稳认为,这关乎外资保险经纪公司的风险管理水平和方案。国内企业有时即便是拿到大单,但囿于国内再保险市场供给能力的不足,一些行业比如航空等都还是要分保到国外,外资经纪公司在这方面颇具优势。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