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新医改进入深水区 药价变局、产业重组
2009年开启了新医改元年,政府耗资8500亿,掷地有声。有人将此举等同于“房改”———既是产业消费升级的延伸,也是经济发展新阶段的新产物。“基本药物目录”、“医保目录”、“基本药物指导价”、“医疗机构药品集中采购”……医改配套政策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密集出台。对旧有医疗体制改头换面的一场“破冰之旅”从2009年开始,在2010年继续轰轰烈烈地铺展开来。
著名卫生经济学专家、北大教授李玲曾称,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GDP年平均增长9.7%,但医疗费用的增长率却是18%,差不多两倍于GDP“看病贵”成了老百姓心头挥之不去的阴影。
2009年开启了新医改元年,政府耗资8500亿,掷地有声。有人将此举等同于“房改”———既是产业消费升级的延伸,也是经济发展新阶段的新产物。“基本药物目录”、“医保目录”、“基本药物指导价”、“医疗机构药品集中采购”……医改配套政策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密集出台。对旧有医疗体制改头换面的一场“破冰之旅”从2009年开始,在2010年继续轰轰烈烈地铺展开来。
医疗需求增加推动政府改革
12月27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今年我国在民生方面做了两件大事:第一件事就是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第二件事就是新农合,即在农村试行农民的养老保险试点。
对此,中投顾问医药行业研究员郭凡礼分析认为,从温家宝谈到的这两点民生方面做的大事可以看出新医改虽然困难重重,但仍是“实实在在”地推行,而且也取得了初步的效果。“过去农民从要缴纳税费1200亿到现在国家要给他们补贴1200亿”,这也可以看出新医改确实是偏向农村医疗的,这也和新医改提出时的目标“基本、基层、基础”相符。
丽珠集团董事陶德胜认为,目前,国内居民的医疗需求已进入一个快速释放期,这必将带来医药市场持续扩容。同时也暴露出很多现实存在的问题。
多角度挤压药价水分
医药产业是一条很长的“食物链”。从药品进入临床试验开始到疗效认定、规格审批、价格制定、进入医保目录,再到进入各省市采购和一级一级的医药代理商,这些中间环节都抬高了药品价格,同时也滋生了一大批利益相关者。如何砍掉一些中间环节尤其是层层代理商的加价,对降低药价有重要意义。
但消费者和众多学者认为,仅仅干预药品的流通环节并非解决药价高的根本措施,症结在于“以药养医”制度,即政府投入不足,医院需要靠卖药维持运营。因此,许多人对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仍持有不同态度。
11月下旬,国家发改委、卫生部、人保部联合发布《改革药品和医疗服务价格形成机制的意见》,明确提出阶段性目标:到2011年,药品价格趋于合理,医疗服务价格结构性矛盾明显缓解;到2020年,医药价格能够客观及时反映生产服务成本变化和市场供求;医药价格管理体系完善,调控方法科学;医药价格秩序良好。
广东省卫生厅副厅长廖新波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实施新医改,降低药价,最核心的部分还是如何推进公立医院的改革。改变居民药费自付比例,确保医疗保障制度,才能真正降低消费者需要支付的医疗费用。
上下游产业重组大戏上演
全新的政策就是全新的游戏规则。“基本药物目录,是医改核心部分,设定了较高的行业壁垒,能否进入目录意味着一家公司和产品是否得到权威认可,是否有权利分享市场蛋糕。有实力的企业不但成功跨入门槛,其盈利增长将随着规模的释放而加速,而其竞争对手将在整合后自动退出。”广州某大药企负责人杨明(化名)称。
药企的大吃小,在2009年上演尤其频繁。国企航空母舰和民企的融合,是其中的亮点。国企中的华润集团继续整合旗下三九医药、东阿阿胶等品牌,而国药集团不仅在国药控股上整合新疆等区域企业,并对天坛生物的大股东中生集团和上海医工院进行整合。上海医药已经将中西药业、上实医药进行整合。民企中的复星医药由于持有国药控股49%股权,从而分享到分销领域的增长。
中国作为仿制药大国,新医改政策中也为仿制药和创新药分别预留政策和定价的空间。恒瑞医药、华海药业、海正药业在仿制药方面的进步巨大。而哈药股份、东北制药、三九医药等一些高技术高投入的制药公司在独家品种中优势也在不断强化。传统中药在加快中药发展政策之下,也有更多老字号突围而出,包括有400年历史的马应龙,百年历史的宫廷药片仔癀,还有云南白药、东阿阿胶、同仁堂等百年品牌。
基本药物制度对医药商业的影响越发明显。今年中,深圳最大的连锁药店一致药业改行批发,而国内一大批中小型药店挣扎在亏损边缘。而九州通集团业务总裁耿鸿武称,目前全国有医药流通企业1.3万家,基本药物由政府指定配送商,将令多数中小型配送企业在这场激烈的竞争中被PK出局。
本报记者 梅勤 伍静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