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拜债务结构详解:总额逾千亿美元
“幻城”迪拜风光不再。迪拜世界(Dubai World)的债务风险到底是主权债务危机的开始,还是其发展模式导致的结果?
“幻城”迪拜风光不再。迪拜世界(Dubai World)的债务风险到底是主权债务危机的开始,还是其发展模式导致的结果?
国有控股的迪拜世界在12月1日宣布了重组计划,把将近600亿美元债务中的260亿美元进行债务重组,其中有60亿美元为伊斯兰债券,同时也有意出售资产还债。
不过,重组计划的细节至今仍一片模糊,官方至今也没有透露三大国有控股企业——迪拜世界、迪拜控股(Dubai Hodings)、迪拜投资公司(Investment Corporation of Dubai),以及迪拜政府的债务情况。
12月2日,穆迪投资者服务机构(下称“穆迪”)向本报记者提供的一份特别报告显示,迪拜政府及国有企业的已确认债务总额超过1000亿美元,而且要帮助迪拜的私营部门抵御迪拜世界债务重组所带来的冲击,迪拜政府的可用资源相当有限,迪拜中央政府本身也有273.34亿美元的债务。
瑞士隆奥银行的私人客户部总监叶峰立(Pillip Jehle)对本报记者表示,迪拜过去几年投资量太大,不过其未偿还债务对比阿布扎比的资产来说,只是很小的一个数目,他相信阿布扎比最终会出手相助。
全国总负债超过1千亿美元
迪拜这个庞大的集团公司的核心,由中央政府加上三大控股企业组成,包括迪拜控股(Dubai Holdings)、迪拜世界(Dubai World),以及迪拜投资公司(Investment Corporation of Dubai)。其中,迪拜世界和迪拜投资公司由政府持有,迪拜控股由酋长穆罕默德直接持有。穆迪表示,已确认的迪拜中央政府债务为273.34亿美元,国有企业债务为582.68亿美元,加上其他额外债务150亿美元,总计1006.02亿美元。
迪拜世界旗下的企业包括了此次出问题的地产发展商Nakheel及Limitless、投资公司Istithmar、环球港务集团(DP world),以及Dubai DryDocks、Tejari、EZ World (Jebel Ali Free Zone)、Dubai Multi Commodities Centre、Dubai Customs World、P&O Ferries等。
根据本报记者目前掌握的消息,此次重组将不包括财政稳健的子公司和关联公司—— Infinity World Holding、Istithmar以及Ports &Free Zone World。而环球港务集团与Jebel Ali Free Zone都不会纳入重组。而迪拜世界本身拥有的55亿美元债务、Nakheel的约80亿美元债务,以及Limitless的22亿美元债务都将属于重组计划。
迪拜世界表示不排除会出售资产集资还债,不过迪拜的地产价格自去年高位已下跌超过50%,迪拜世界旗下的发展商Nakheel和Limitless虽然拥有多个大型发展项目,出售资产也并非易事。
目前迪拜世界旗下各主要企业已确认的负债情况为:环球港务集团为80.14亿美元,Nakheel为79.56亿美元,DryDocks与Limitless都为22亿美元,Jebel Ali Free Zone为20亿美元,其他企业的各类债务也接近200亿美元。
除了迪拜世界,另外的两大国有企业也有不同程度的负债:迪拜控股的已知债务合约44亿美元;迪拜投资公司旗下的Dubai Electricity &Water Authority有40.71亿美元的债务,Emirates Group有46.78亿美元债务。
尽管身为阿联酋七大酋长国之一,迪拜本身所拥有的油气资源并不多。
穆迪的报告显示,目前迪拜中央政府有273.34亿美元的债务,包括了43.34亿美元的政府债券和财政部门的债务、150亿美元的阿联酋债券计划、20亿美元的政府担保债务,以及60亿美元的迪拜投资公司的债务。
亚洲不会重蹈覆辙?
由于迪拜世界的触角几乎延伸到迪拜的所有经济部门,因此其带来的风险对迪拜当地的就业水平以及本地银行产生重大影响。穆迪驻迪拜首席中东主权评级分析师Tristan Cooper表示,“迪拜的经济规模很小,而且政府掌握的资源有限,制约了政府为私营部门提供财政刺激的能力。”
因此,有分析师认为,此前一直努力将自己打造为地区金融中心地位的迪拜,或许会放弃这一想法从而获得阿布扎比的援助。Tristan Cooper说,阿布扎比的石油财富的累积令阿联酋的净外部债权人地位十分强劲,因此其整体宏观经济的稳定受到保障。
叶峰立对本报记者指出,迪拜的债务事件不会再引发市场的大幅调整,不过确实值得关注的一个信号,因为目前的环球债务分布并不平衡,而且此前大家对于新兴市场的看法过于乐观。
迪拜政府在11月30日表示,不会为国有的迪拜世界(Dubai World)作担保,这一表态马上引起市场对于其他地区同类的政府直接或间接控制企业的疑虑,因为不少亚太区新兴市场最大的公司和发债人均为此类与政府相关企业。这类公司在亚洲有82家,其中60家分布于亚洲的新兴市场。
不过,穆迪方面表示,目前没有证据显示亚太地区的这些政府相关企业有迫切和重大的信用问题,大部分一直享有“蓝筹”借款人的称誉,在当地和亚太区的债市和银行市场均有强大的募资能力,包括了Singapore Power、Petronas、中移动和KEPCO等。
(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