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大国成保护主义最大受害者
俗话说树大招风,作为全球最大贸易国,中国也成为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打击最大目标,近期各贸易伙伴屡屡发起针对中国产品的贸易救济调查。分析人士建议,中国应调整贸易战略,完善贸易支持体系的建设。
智库建议中国完善贸易支持体系
卢铮
□本报记者 卢铮
俗话说树大招风,作为全球最大贸易国,中国也成为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打击最大目标,近期各贸易伙伴屡屡发起针对中国产品的贸易救济调查。分析人士建议,中国应调整贸易战略,完善贸易支持体系的建设。
贸易保护主义指向中国
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贸易保护主义倾向在世界范围内抬头,并呈现出明显针对中国的态势。中国商务部部长陈德铭12日在APEC部长级会议上表示,今年1—10月,中国已遭受贸易救济调查99起,涉案金额达116亿美元,其中来自APEC成员的调查占总量的75%。
根据统计,在全球134项尚未实施的保护主义措施中,77项影响中国利益,影响美国和德国的仅分别为19项和30项。
对中国发起贸易救济调查的不仅仅是发达国家,一些发展中国家为保护国内市场,也纷纷发起针对中国的贸易保护调查。譬如,今年以来,中国出口的钢材已经遭遇了14起贸易保护调查,其中美国和阿根廷是发起调查次数最多的国家,另外,印度、俄罗斯、加拿大、澳大利亚、墨西哥也对中国钢铁产品发起了贸易保护调查。
商务部研究报告指出,随着世界经济从衰退走向复苏,国际间政策合作意愿减弱,协调难度加大,主要经济体自顾性加大,将优先解决国内就业、产业发展等问题,贸易保护主义日益加剧。
分析人士指出,从总体来看,随着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升级,发生对华贸易保护主义的领域正从货物贸易领域向服务贸易、知识产权和投资领域扩展,争端的内容正从主要集中于关税壁垒的削减向非关税壁垒的拆除转移,贸易摩擦的争执点也从单个产品逐渐扩散到整个产业,由低附加值产品向高附加值产品扩展,最后直抵政策和制度层面。
此外,保护主义还采取更加隐蔽方式。通过动植物检验检疫、技术性壁垒、低排放和环保标准要求等,实施一系列看似合理、实为贸易保护主义的措施。
尽管碳关税尚未有定论,但中国高碳产业出口的前景堪忧。在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李健看来,碳排放价格正在逐步形成,还有碳关税等,都会对这类高碳排放产品的出口形成限制。
完善贸易支持体系
分析人士指出,遏制和应对国际对华贸易保护主义,必须调整贸易战略,加强贸易支持体系。
李健认为,关注贸易平衡,由关注贸易额转向关注提高生产率,使传统的贸易战略向促进国际竞争力的贸易导向战略转变。优化进出口结构,提高出口质量和附加价值。坚持可持续方针,促进外贸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提高出口经济的效率。
专家还认为,应建立健全合WTO规则的贸易救济体系。商务部产业损害调查局巡视员宋和平认为,我国宜加快制度调整和创新,借鉴国外成熟的贸易救济机制,进一步完善我国应对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及技术性壁垒的法律法规,建立符合国际惯例的贸易救济体系,加快与国际贸易摩擦相关的产业损害预警机制的建设,健全应对国际贸易摩擦的快速反应机制。
此外,还应建立和完善国际贸易摩擦预警机制,学好用好WTO争端解决机制。
近来中国已尝试采取诉诸WTO的方式解决贸易争端。7月31日,中国政府通过常驻WTO代表团致函欧盟常驻WTO代表团,就欧盟对中国紧固件采取的反倾销措施提起WTO争端解决机制下的磋商请求,正式启动WTO争端解决程序。这也是中国入世以来首次起诉欧盟。9月,针对沸沸扬扬的中美轮胎特保案,中方也要求与美方在WTO争端解决机制下磋商。
中国社科院财贸所研究员于立新认为,必须加强对WTO争端解决机制和程序的研究预判工作,并成立监督其他国家履行WTO义务的专门信息情报机构,合理运用WTO争端解决机制,对其他成员方对我国实行的各种不公平的或者歧视性待遇及时提起反诉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