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银行发卡不改银行卡市场结构

2007-12-27 00:29 483

      由于数据中心的“落地”问题,外资银行在中国内地发行人民币银行卡一事或将延后至2008年。2007年外资法人银行转制以来,中国媒体皆对“传说中”的外资银行卡投以热切的目光,似乎发卡准入已为外资银行在华市场的最后一道藩篱。

      实际上,对于外资银行发卡需在境内设立数据中心这一监管要求,外资银行与监管机构可谓各有其理由。一方面,银行内部的数据信息大集中已经成为近年来国际银行业的一种趋势,另一方面金融全球化也在对传统的金融信息监管提出了重重挑战。中资银行在海外的扩展、本土零售银行业务也会遭遇类似的监管要求。然而笔者想指出的是,外资银行发卡的确会加重中资银行在零售银行市场的竞争压力,但它并不会改变中国大陆银行卡市场的结构。长期以来,媒体在对外资银行发卡的报道渲染造成了这样的舆论认知:银行卡“卡门”洞开之际,银行卡市场的“全面竞争”已经来临;中资银行垄断银行卡市场的局面会在外资银行卡进入之后被打破。事实上,这种认知是对当前银行卡市场结构的曲解。

      外资银行发卡不等于银行卡市场全面开放。银行卡市场除了发卡银行还包括银行卡组织、商户、持卡人甚至卡片生产等多种利益主体。在众多利益主体的参与下,银行卡产业可以划分为发卡、收单(即POS机具的布放)和清算转接三大环节。其中,发卡环节既包括消费者对银行的选择,也包括发卡银行对银行卡组织的选择。因此在发行银行卡的过程中,银行会针对持卡人开展竞争,银行卡组织作为上游供货商也会针对发卡银行进行竞争。按照WTO协议,外资银行可以发行人民币卡并不意味着中外资银行具有了选择银行卡组织的权利。

      随着外资银行的涌入,中资银行面临的市场压力将与日俱增。然而,内地银行卡市场的三大环节并未因外资银行的介入而发生根本性变化。在清算转接领域(银行卡的跨行交易和清算),中国银联具有独家经营的特权——这是国家赋予其的产业保护。凭借这一垄断优势,中国银联掌控了银行卡跨行交易(ATM和POS)的收费定价以及相应的利益分配权力。在收单(POS机具布放)领域,中国银联通过各种手段压缩境内银行的POS布放,其直联POS已经占据60%以上的市场份额。这一行径违背了银行卡产业分工的一般规律,一个银行卡组织显然不应该“越俎代庖”地扩展其收单业务。即使是在发卡环节,国际卡组织也仅仅是通过发行双币卡,间接地与银联进行着小幅度的竞争。

      中央财经大学郭田勇教授曾指出,中国银行卡市场当前面临着三大矛盾:银行卡受理水平仍然较为落后、银行间高度竞争而银行卡组织独家经营的冲突以及产业“不盈利”的生态环境。这三大矛盾的核心其实就是银行卡组织——银联的定价问题。由于行政垄断定价所导致的无差别定价和上下游的不当扩张,中国银联扭曲并异化了中国银行卡市场机制,恶化了整个产业的生态环境。简单的比方是,银联作为一个银行卡组织,其角色应当负责是“航空公司”(银行)与“机场”(商户)之间信息通讯。但在当下,它不但要指定航空公司的飞机机型(废除双币卡)而且掌控了机场(直联POS)的运营。与此同时,新的航空公司(外资银行)也在涌入这个市场。长此以往,这个市场注定失衡而无效。

      由此可见,外资银行发卡只会加重中资银行的竞争压力,但银行卡市场矛盾格局却并未改观。有关监管机构应当从持卡人的权益、商业银行的市场环境出发,改革银行卡市场的这种不合理格局。一方面,检讨并讨论新的银行卡组织的准入问题;另一方面较为迫切是,允许并鼓励商业银行在ATM和POS等银行卡渠道资源上,按照市场化的原则发展“大间联”、进行银行间的资源互通进而形成银联之外的第二种“跨行定价”。对于联网模式,最优的跨行联网模式应该是“终端-收单机构数据中心-银联数据中心-发卡行数据中心”。这一大间联模式符合科技的发展方向,效率最优、成本最低。笔者深信,这些举措有利于中资银行提高市场竞争力也必将为亿万持卡人创造福祉。

0
发表评论
同步到贸金圈表情
最新评论

线上课程推荐

火热 45节精品课,全景解读供应链金融科技风控与数据风控的深度剖析

  • 精品
  • 上架时间:2020.08.29 17:33
  • 共 45 课时

火热 融资租赁42节精品课,获客、风控、资金从入门到精通

  • 精品
  • 上架时间:2020.10.11 10:35
  • 共 42 课时
相关新闻
7日热点新闻
热点栏目
贸金说图
专家投稿
贸金招聘
贸金微博
贸金书店

福费廷二级市场

贸金投融 (投融资信息平台)

活动

研习社

消息

我的

贸金书城

贸金公众号

贸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