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金时评:反哺“三农”亟待金融创新
“靠天吃饭”的农民要靠什么才能解决扩大生产、发展经济的资金问题,他们要到哪里才能借到钱?服务“三农”讲了许久,金融如何反哺“三农”才是最至关重要的一环,当下尤显紧迫。
“靠天吃饭”的农民要靠什么才能解决扩大生产、发展经济的资金问题,他们要到哪里才能借到钱?服务“三农”讲了许久,金融如何反哺“三农”才是最至关重要的一环,当下尤显紧迫。
通常,农户对资金有需求,要么是应急,如治病、子女上学等;要么是渴望改变自身命运,如改种大棚蔬菜、进行规模种植或养殖等。前者,农户向商业金融机构申请借款,由于要经历较多的流程,时间来不及。后者,农户本来经济基础较差,缺乏抵押物,而且又作为首次借款申请者,商业金融机构出于风险防范考虑,往往予以拒绝。于是,信用合作应运而生,成为不少地区农户解决融资渠道不畅的一种现实选择。无法从商业金融机构获得服务的农村经济主体,通过组建合作金融组织,进行资金互助,是在当前金融环境下一种可行的替代性制度安排。合作金融在广袤的农村有不可低估的潜力。对不少农户来说,与其等、靠、要,不如自觉行动起来,通过信用合作进行自救,以改变过去那种“单干”局面。农户一旦组织起来,就可以有效对抗农产品市场风险,实现土地规模经营,同时解决融资难问题。可谓“一举多得”。
农户参加信用合作的主要目的是有朝一日出现资金需求时能够从合作组织借到钱。而一般来说,合作组织是资金实力不足的农村家庭进行“弱弱联合”的产物。对这些家庭来说,加入合作组织的门槛要求不能高。全国首家农村资金互助社——吉林省梨树县榆树台镇闫家村百信农村资金互助社就值得效仿。该社最低入股金额仅为100元。与这些家庭区区几百元的出资额相比,其资金需求少则千元,多则上万元。在合作组织成员不会同时提出借款申请的条件下,有限数量农户的入股金,加上合作组织其他来源的资金,足以应付少部分农户的借款要求。这便是各种合作组织的运作机理。
为了确保合作组织审慎经营,合作组织自身章程和监管部门政策均规定,累计发放的贷款不得超过股本的一定倍数。
这意味着,合作组织要想成功运作,必须吸引足够多的农户参与进来。只有数量较多的农户,才能使股本的规模达到能满足一些成员较大金额借款需求的程度。同样,根据大数定律,合作组织成员数越多,他们就越不可能同时出现借款需求。从这个角度看,成员数较多是合作组织能成功实现“多数人帮助少数人”目标的前提。
信用合作组织的成功运作依赖于其是否能吸引足够多的农户参与进来。但这并不是说,农户数越多越好。农户信用合作的前提是不同农户彼此熟知、信任,相关信息能够畅通无阻地在不同农户之间流动。可以说,农户之所以愿意组织起来,互帮互助,愿意相信借款主体能够如期还钱,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该主体知根知底,不仅了解其人品,也能实时追踪资金动向。
如果参与的农户数过多,农户间的监督就会变得十分困难,信息搜集成本也会因为距离的遥远而大幅度上升,进而造成农户的信用状况难以有效识别、农户的违约成本跟着下降(其他人要想对其实施有效惩罚,也会苦于“鞭长莫及”)。发生这种状况,意味着农户信用合作将变得不可能。
因此,有效信用合作的关键在于参加合作组织的人数不能太少,亦不能太多,即存在一个适度规模问题。而适度规模的客观存在,意味着农户信用合作存在边界。
反哺“三农”,金融需要创新,农户信用合作具有现实意义。
《国际金融报》 (2009-09-18 第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