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战略重大调整 商务部研商“创造”外需
中国的出口战略正面临加入WTO以来的首次重大调整。在欧美将告别过度消费模式的总体判断下,商务部正在考虑把稳定出口战略的重点转向“创造”外需。
中国的出口战略正面临加入WTO以来的首次重大调整。在欧美将告别过度消费模式的总体判断下,商务部正在考虑把稳定出口战略的重点转向“创造”外需。
在商务部近期召开的多个会议上,其内部对于“创造外部需求”的出口政策新导向,已经达成共识。加快自由贸易区和边境合作区的建设,将成为下一步政策的重点。
此前,国际需求一直十分旺盛,商务部的政策是鼓励中国商品在国际市场的份额不断扩大。
商务部国际司提供的资料显示,这一轮经济危机中,中国与自贸伙伴国双边贸易逆势上扬或降速较缓,中国主要出口产品在自贸伙伴国的市场份额也保持上升态势。 商务部国际司认为,“自贸协定在稳定外需、保持份额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此外,商务部也在考虑贷款给第三国,以促其购买中国产品策略的可行性。
如何“创造”外需
2001年加入WTO后,中国外贸增速连续5年保持在20%以上,创造了“中国出口神话”。2007年,出口占GDP比重高达37.57%。
这期间,中国外贸政策也经历了最初的“促出口”、薄熙来的“减顺差”、陈德铭2008年的“不提减顺差”和2009年的“力保出口”的演变过程。
全国政协委员、原国税总局副局长许善达说:“这段时期外部需求强烈,只要企业积极的去生产,就有足够大的市场容纳我们的产品。所以政策的重点也是在生产环节增加生产量,鼓励生产商出口。”
这一轮经济危机爆发后,中国按照此前的政策逻辑出台一系列措施刺激出口,在11个月内七次上调出口退税率。
商务部还会同中央级金融机构,出台了贸易融资新政策,进一步加强了对中小企业在出口融资、出口信用保险和出口资金担保等方面的支持。各地政府也进一步改善政府服务,提高通关便利化水平,加快进出口商品检验检疫等。
但一系列政策的强化,并没有阻挡住出口的下滑。前7个月,出口贸易6271亿美元,下降了22%。
尽管连续五个月的环比上升让业内人士看到了希望,并预测出口会在三季度末或第四季度反弹。但出口有季节性因素,所以环比没有参考的价值。
在这个过程中,商务部也在不断对于国际形势的变化做出判断。最终,在欧美可能告别过度消费模式、中国产能还在持续扩大、欧美新经济产业将回归本国等一系列判断逐渐明晰下,单纯等待欧美需求的回暖,已经无法有效保证中国出口的稳定增长。
对于中国如何在国外“创造”需求,加快自由贸易区和边境合作区的建设,成为最近商务部内部会议上达成共识的政策核心。
金融危机中,中国对自贸伙伴国出口表现明显好于同期对全球出口。1至4月,中国主要出口产品对全球出口总额全部出现负增长。但是,部分主要产品依靠自贸协定,在各自贸伙伴国需求萎缩、融资困难的情况下,逆势实现了出口增长。
商务部数据显示,10种主要出口商品中,有7种产品对自贸伙伴出口情况好于对全球出口,其中家具、箱包、鞋类增幅高达214%、72%和52%。
根据中国已实施的自贸协定,2009年恰是上述几种产品关税减让“大年”,降税比例从10%到40%不等,由此可见自贸协定优惠政策对中国出口的促进作用。
除了自由贸易区还有边境合作区,通过合作提高这些较贫困国家劳动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其消费能力,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创造了贸易需求。
除了加速自贸区、边贸区建设,通过税收优惠来促进产品出口外,借钱给其他国家搞建设,以期促进他们对中国产品的需求,成为一个更大胆的想法。
或许出于巧合,当商务部内部正在研讨这一举措可行性有多大时,全国政协委员、原国税总局副局长许善达拿出了他的“中国版马歇尔计划”。
许善达说:“以往的战略是外需特别强烈时,我们如何与别人抢份额。但当外需萎缩时,我们以往的政策是无效的。”
那么我们是不是要等到欧美市场恢复呢?商务部在此前的一个研究中得出结论,即使美国的经济恢复了,但是其消费模式很可能会发生改变。原来美国是零储蓄,现在美国的储蓄率是6%-7%。
上述商务部官员说:“经济中贸易的比重不会无限制的增长,2007年可谓是中国的天花板。”
但在中国4万亿投资计划的持续刺激下,中国的产能缺仍然在迅速增长。
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一份内部报告显示:中国的产能利用率大部分只有50%-60%。主要集中在钢铁、水泥、铝、铜、锌、矿石等基础性行业,石化冶炼业的产能过剩也非常严重。
由于短期内中国国内需求难以出现较快增长,国内投资需求在2010年以后也难以保持眼下这样一个增长速度,这些产能过剩的产品必须要在国际上找到买家。
对此,许善达近期向商务部递交了一份方案,阐述扩大外需,降低产能的新版“马歇尔计划”。
该计划初步规模为中国动用5000亿美元外汇储备,向亚非拉发展中国家提供国家贷款,并要求其在中国企业中进行项目招标和产品采购。
按照设想,这一计划既可以增加出口,消化中国现在过剩的产能,还可以促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并为国内提高居民消费争取时间和财政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