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溢价收购倒逼水价上涨
“水资源在我国实质上已具备国家战略性资源的特征,尽管目前其政策地位还很低,但价格看涨是确定的,外资收购正是基于这样一个预期。”
当年高溢价的收购,奠定了今日水价上涨的“命运”。
近期各地水价上涨引发热议。8月3日,发改委发文肯定水价调整是水价改革的必行手段。
由于中国水务属于公用事业,由政府定价,长期以来价格处于低位。目前中国城市水消费占居民可支配收入平均在1%左右,而按照国际通行标准,水价不超过居民收入2%即认为合理。显然,中国水价还有巨大的上涨空间。
“水资源在我国实质上已具备国家战略性资源的特征,尽管目前其政策地位还很低,但价格看涨是确定的,外资收购正是基于这样一个预期。”国内著名水务咨询公司国融大通财务顾问公司董事总经理李智慧告诉《中国产经新闻》记者。
中国水务在国内一直被视为一个回报率低、回报期长的行业,但却受到国外水务巨头的青睐。
自2002年中国市政公用行业开始实行市场化改革以来,外资便直驱而入。包括威立雅、苏伊士里昂、泰晤士等跨国水务巨头挟其强大竞争力纷纷登陆中国。几年间,以高出竞争对手报价和资产估值的数倍出价,吞下各地自来水企业的股权。
那么,高溢价背后的玄机是什么?
8月5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政策法规司副司长徐宗威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从水价上涨的城市名单中可以看出,一些在前几年高溢价转让水务资产的城市,成了本轮水价上涨的急先锋。按照水务企业与政府签订的特许经营协议,企业要在规定时间内收回成本,并获得尽量大的盈利。
尽管表面上看,推动本轮水价上涨的直接因素有两个:一是水处理标准提高;二是水价连续多年低价运行,今年CPI较低,是调水价的机会。事实上,徐宗威表示,“目前水价上涨的幅度还远不能满足供水企业提出来的要求。地方政府溢价卖出水权就注定了大量水务集团只能从水价上涨中获益。”
李智慧告诉记者,由于水务所占地方政府GDP比重非常小,政策对其非常轻视,基本上把水务市场等同于普通的竞争性行业。在此情况下,外资公司便打了一个时间差。凭借其强大的竞争力夺得资源,即使当时看来是溢价收购,但随着时光的推移,它手里所控制的资产,将创造越来越大的价值。
“外资溢价收购国有供水资产,也深合地方政府之意。不仅能够将历届政府的累积投资(公用企业国有产权)一次性变现,且能产生数倍溢价,对现任地方政府可谓雪中送炭。先行者尝到甜头,后来者纷纷效仿。至于百年大计的事情,便成了后话。”李智慧表示。
根据我国规划,“十五”期间,水务业是政府提出的国有资产要撤出的100多个行业之一,并坚持推行市场化改革。
“坚持水务行业市场化改革并没有错,错的是我们将自来水公司当成一个赢利行业卖掉了,而且是赚钱越多越好的行业。现在很多水务公司上市了,出于股东利益需求,肯定要求利益最大化,涨水价就成了实现水务公司股东利益的手段。”徐宗威明确指出,我们改革水务企业是为了引进更有效率的民营企业,而不是为了卖掉国有资产,变现去搞别的。
“因此,水务等公用事业改革的思路都应该改变,改变过去那种一卖了之的思路。应该在坚持公益性为前提的情况下,在运营等环节引入民营资本,用特许经营的法规来监督它,最终达到效率和公平的最优。”徐宗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