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企业借创新之名、行套利之实,有部分自贸区企业陷入P2P风险雷区,这些行为背离了自贸区设立和创新开放的初衷。
今年8月6日,国务院发布《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总体方案》,标志着这片自贸区改革的新“沃土”正式落地临港地区。
在10月10日,银行业保险业第233场例行新闻发布会上,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副行长张欣园表示,新片区方案发布以后,中国银行积极部署了开展了相关工作。在政策颁布当日,启动自贸区新片区金融服务方案,助力大批在新片区注册的企业尝鲜自贸区红利的政策。比如,为多家新片区的企业开自由贸易账户,办理了首批人民币存款和贷款业务,完成了自贸区新片区的首笔绿色贷款的发放等。
在政策出台不久后,中国银行成立新片区分行,除传统领域外,更多聚焦于七大新兴产业: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航空航天、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制造、高端装备;在服务新片区普惠客户方面,中国银行为新片区内三家小微企业提供了累计800万元的授信和专属的综合金融服务;中行还率先支持重点行业领域的企业发展及新片区人才的引进,第一时间提供了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
实际上,自2013年9月上海成立全国首个自贸区以来,我国已建有18个自贸区。与此同时,海南、上海还在酝酿建设自由贸易港。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参与主体对于自贸区的开放政策和风险管理要求存在认识上的偏差,甚至会把业务创新与风险管理对立起来。
例如,有企业借创新之名、行套利之实,有部分自贸区企业陷入P2P风险雷区,有些企业在不了解政策、不了解自贸区发展走向的情况下“跟风”成立机构、设立项目,这些行为背离了自贸区设立和创新开放的初衷。
对此,中国银行交易银行部副总经理刘云飞表示,自贸区是改革的高地,但更大开放的前提一定是有更高的风险防控能力。推动放、管、服改革,三者必须要同时到位,只有管得好,才能放得开。以金融领域为例,自贸区金融方面的改革内容,一方面包括了稳步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等开放措施,另一方面是健全金融监管体系,有效防控金融风险。有效的风险管理本身就是扩大开放措施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是各地自贸区的一项重要试验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