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业“问道”新医改
新医改一直是国内医药行业与经济学界的热点话题,然而目前新医改在国家宏观经济和行业界的讨论,基本上是两条平行线,缺乏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的有效沟通。
新医改一直是国内医药行业与经济学界的热点话题,然而目前新医改在国家宏观经济和行业界的讨论,基本上是两条平行线,缺乏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的有效沟通。与以往不同,日前青岛黄海制药有限责任公司在50周年庆典系列活动中,请来了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中国医药企业协会会长于明德、中国工程院院士管华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安全监管司处长郭清伍、山东省医药行业协会会长贺端等业内专家,与九州通集团、国药集团等全国400多名医药企业代表,共同探讨新医改政策下的行业发展趋势和对应之策。
于明德:新医改政策给医疗市场带来巨大扩容
中国医药企业协会会长于明德在会上表示,新医改政策给医疗市场带来巨大扩容。仅以已经开始实施的“新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15种传染病免费治疗”、“13种疫苗免费接种”、“特困人口救助办法”等5项措施测算:新医改2010年落实到位后政府增加的投入可拉动国内普药市场激增1600亿~1700亿元。这对于全国医药生产、流通企业来说是天大的利好,这个1600亿元的政策性市场扩增是可持续的和不断增加的。
“因此,药企要跟着医改走,渠道下沉到社区和农村。”他同时强调,最大化降低经营管理成本是应对目前金融危机不可缺少的方式。以国内缓控释技术的佼佼者青岛黄海制药为例,通过技术改造和过程控制等方式达到节能减排目标,截至目前,已产生经济效益35.5万元,减少危险固体废物排放14.1吨,减少废水排放6700多吨,节约用水6700吨,节约用电量20万千瓦时,实现着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和污染物产生的最小化。
郎咸平:医药行业未来竞争是产业链的竞争
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以其全球化的视野,对医药行业进行敏锐而独到的剖析:由于医药行业的特殊性,医药成本很难减少。对医药行业来说,生产优化不重要而是产业链更重要。他认为零售、批发是医药行业的核心,未来的竞争将是产业链的竞争。
他说,由于医药行业的特殊性,新药研发投入费用高、周期长,一般需要8~10年才能上市,研究和开发的成本难以降低。相比之下,生产所投入的金额就显得微不足道。因此依靠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所获取的经济效益与巨额的研发费用无法相抗衡,这种结果导致了零售和批发成为医药行业的核心,也导致在资金、研发专利等方面具有优势,但在销售渠道方面比较薄弱的外资企业,将以“自我建立分销”、“寻求国内在物流配送网络有着一定优势的医药公司进行合作”的方式,进入国内市场,获取可观的经济利益,并最终占据主导地位。
管华诗:海洋生物是开发新药的巨大基因库
来自中国工程院的管华诗院士表示:海洋生物成分结构新颖、活性独特,大多具有抗肿瘤、抗癌、抗病毒活性,是开发新药的巨大基因库,海洋药物研究已成为药物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据记者了解,我国虽然起步较晚,但在海洋成药的研制和开发上具有自己的特色。拿主办这次研讨会的青岛黄海制药来说,正利用地处海滨的优势,大力发展包括阿折地平和海藻酸钠在内的海洋药物项目,据悉,目前以海藻酸钠作为辅料的仅有黄海制药的伲福达(硝苯地平缓释片Ⅱ),该药目前在同类产品中市场占有率达70%以上。今年初,黄海制药总投资3亿元发展生物制药,规划海洋药物、生物药物、化学药物等生产车间,仓储及办公辅助设施,投产后整个生产过程都将实现自动化,1/3的产品为新型生物药品,将填补国内空白,成为开拓国际国内市场的“杀手锏”。
郭清伍:食品药品安全仍处于矛盾凸显期
来自国家药监局安全监管司的郭清伍表示,国家医药刚性需求特征,医药产业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小,但随着大量业外资本的进入,资本结构的变化,跨行业兼并重组中将潜存着药品安全隐患,同时由于原料成本增加而销售价格不增加的“剪刀差”,导致企业成本的不断上涨,利润被压缩,存在着企业牺牲产品质量的风险。
他在会上指出,随着整治工作的不断深入,监管基础不牢固、监管能力不适应的问题更加凸显,食品药品产业多、小、散、低的局面尚未彻底改变,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程度不高;企业的诚信意识和守法意识淡薄;审评审批与监督管理存在脱节现象等问题仍比较突出。
本届研讨会在宏观经济学家和业内人士的共同参与下,首次把宏观经济发展、新医改、医药产业链发展联系起来,搭建起了一个产业政策解读与产业经济发展的双向对话平台,得到行业高度关注。业内权威专家表示,在当前形式下,需要从解决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来探讨新医改,分析医药产业链生存、合作、发展之道,这将具有十分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