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称信用卡违约率飙升已是危机链最后环节
——访国家开发银行高级经济师吴志峰
在次贷危机、金融危机及全球性实体经济衰退之后,欧美信用卡危机成为了人们关注的新焦点,并引发了人们对于金融危机余波冲击持续作用的时间和范围的忧虑。对此,国家开发银行高级经济师吴志峰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指出,信用卡违约率飙升已是危机链条最后环节;如果能够采取积极措施抵御其破坏力,并有效抑制与其相关联的高失业率,全球经济及金融体系有望在未来彻底摆脱金融危机的阴霾。
美欧央行政策效果大异
中国证券报:我们都知道,信用卡违约是金融危机所引发的实体经济衰退冲击个人和企业信贷领域的表现形式;而从国内生产总值(GDP)来看,欧元区和英国经济要先于美国经济陷入衰退。那么为什么美国的信用卡违约率要先于欧洲升至高水平,甚至超越失业率呢?
吴志锋:欧美信用卡危机的发生逻辑别无二致,都是“财富效应”的一种体现,即由于货币政策实施引起的货币存量的增加或减少对社会公众手持财富的影响效果。但在两个区域的消费者透支消费程度上,欧美又存在着明显的不同。美国被称为“靠信用卡度日的国家”,是世界上使用信用卡最广泛的国家。据统计,2008年1/6的美国人拥有10张以上的信用卡。IMF估计,美国消费者当前的债务总额高达近2万亿美元。
相比之下,欧洲消费者的消费观念就要保守得多。英国透支消费程度则要介于美国和欧洲其他国家之间。这也是与英国信用卡危机爆发的时间先后和严重程度对比相呼应的。
中国证券报:美国的透支消费程度甚于欧洲,但其信用卡违约率已渐趋放缓,这得益于哪些因素呢?
吴志峰:我认为,在应对信用卡危机的问题上,美国联邦政府所实施的政策是果断而有效的。比如,盖特纳上任不久推出的金融稳定计划,虽然因为措施不够具体而不得不在之后发布了新的版本,但其总额为2万亿美元的资金支持是实实在在的,这大大满足了金融机构大规模资金需求,这种需求有益于他们抵御经济危机的冲击。此外,美联储连续降息并将基准利率维持在近乎“零利率”的历史低点,奥巴马呼吁降低最低还款额度,以及“压力测试”做出的增资要求,也对缓解危机做出了贡献。相较之下,欧洲央行的政策就显得相对单一和保守,主要依靠降息对市场实施刺激却没有“一降到底”的决心和气魄。
中国证券报:在美国信用卡危机加深速度放缓的情况下,欧洲央行是不是也可以借鉴美联储的策略来应对本地区信用卡危机?
吴志峰:实际上,欧洲央行已经开始采取具体行动了,7月初时就宣布即将启动600亿欧元资产担保债券购买计划。但即使这样也还是显示出欧洲央行政策的保守。欧洲央行与美联储在功能和地位上的差异,是欧美信用卡危机出现发展趋势分化的根本原因。
具体而言,美联储作为由全美12个地区的联邦储备银行组成的多元中央银行体系中枢,以维护美国经济稳定、安全为目标,其拥有围绕这一目标制定、实施政策所必需的中央财政。而欧洲央行缺乏中央财政支持,无论是在严格控制通胀水平还是在限制各国财政赤字在GDP中的占比方面,都只是,也只能以保持欧元币值稳定为目标。
“透支消费”转向“适量储蓄”
中国证券报:信用卡危机是在经历了次贷危机、金融危机和全球经济衰退之后出现的,现在人们很关心之后还将有哪些领域出现怎样的危机?
吴志峰:次贷危机、金融危机和全球经济衰退,也包括目前正在引发关注的信用卡危机,它们实际上是沿着同一个逻辑链条一路推演发展而来的,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这些危机的发生是一种必然。
我个人认为,个人及企业消费者虽然数量巨大,但却是全球经济体系中承压能力和影响力均相对较低的部分,因此将成为最后摆脱危机的群体。换句话说,我相信欧美的信用卡违约率飙升已是本次危机逻辑链条的最后一个环节;如果能够采取积极措施抵御其破坏力,并有效抑制与其相关联的高失业率,全球经济及金融体系有望在未来彻底摆脱危机的阴霾。
中国证券报:就信用卡危机本身而言,其可能产生的积极和消极影响会有哪些?
吴志峰:应该说,在欧美信用卡违约率回到正常水平之前以及之后一段时间里,金融机构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这一重要功能的发挥都会受到或多或少的影响。但在鉴于欧美各国政府维护金融稳定决心坚定,这样的余波应该不会造成破坏性影响。
更重要的影响是积极的,那就是,欧美消费者的观念和心理可能因此产生巨大的变化,以前所信奉的“透支消费”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被适量储蓄的想法所替代。实际上,这样的影响已经可以看得到了,美国全国的储蓄率已经在7月达到了7%的水平,这在以往是根本无法想象的。(高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