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企合作破解农产品精深加工瓶颈
长期以来,科学技术水平不高和精深加工能力不足,成为新疆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瓶颈。此外,科技转化率低、观念意识不强也是短板所在。
长期以来,科学技术水平不高和精深加工能力不足,成为新疆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瓶颈。此外,科技转化率低、观念意识不强也是短板所在。
可喜的是,近年来,自治区以科技为支撑引领,以精深加工为重点,把壮大农业产业化发展、提升农产品加工业水平作为重点,加大政策倾斜力度,农业产业化发展迈上了新台阶。
■科技支撑促生产
6年前,新疆西圣果业有限责任公司与新疆农业科学院合作,改进紫晶枣加工工艺,没想到紫晶枣一跃成为公司热销产品。
“紫晶枣因工艺独特,一上市就供不应求,目前已为公司创造了超过1000万元利润。”6月24日,新疆西圣果业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范明杰告诉记者。
科研院所给企业提供了先进技术等资源,缓解了企业技术升级乏力的状况,为发展注入了新动力。范明杰说:“据测算,公司科研投入使得生产效率提高了26%、优质品率提升了32%、生产成本降低了15%。”
向科技要效益源自企业对市场脉搏的准确把握。去年,伽师县胡杨牧歌种养殖科技有限公司引进果品冻干技术,生产销售伽师瓜干,又通过研发解决了伽师瓜干的自然晾晒问题,并总结出了一套伽师瓜干自然晾晒的基本程序和晾晒标准。
“2014年企业成立之初,我们就积极投入科技研发工作,目前已投入300万元并申请了干果深加工6项专利。”该公司生产部经理王敬凯说,公司建立了干果精深加工产品研发基地,采用企业与科研机构“联姻”方式,吸纳农林院校力量,实现了原料的精深加工。
目前,新疆农业产业化、农产品加工业已经迈入健康快速发展阶段。截至去年底,自治区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到509家,其中有自主研发团队的企业达216家,涉及粮食、油料、水果、蔬菜、畜产品等。
■成果转化增效益
长期以来,农产品加工转化程度低、农产品原料综合利用率低等因素,制约了自治区农产品资源优势的发挥。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高附加值的优质产品能带来高额利润,要提高农产品加工业效益就要以科技创新为核心,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广,破解产业发展技术难题,助推农产品加工业升级换代,延长产业链、价值链。”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副厅长努尔买买提·吐尼亚孜说。
其实,不少企业对与科研院所合作,实现科研成果转化都抱有极大的热情。位于柯坪县的新疆艾力努尔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依托新疆农业大学研发的水溶性氨基酸沼液肥料发酵生产技术,在柯坪县阿恰勒镇建立了1000亩有机小麦种植示范基地。不仅如此,该公司的面粉低温低速低压加工技术还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目前,利用该技术生产的有机面粉市场销售火爆,仅网店月销售额就接近50万元。
“只有把科技成果引入到企业中,全面提升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才能让科学技术变成生产力。”新疆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药学学院副院长孔令明说。
目前,新疆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药学学院在农产品加工方面已有核桃青皮提取、澄清浓缩果汁提取等发明专利30项,科研成果转化带来的效益正逐步显现。孔令明举例说:“我们研发的玫瑰花精油提取技术,在新疆和田沙漠玫瑰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实现应用,带动企业年收入增加260万元。”
自治区农业农村厅明确,今后将进一步落实科研成果落地对接合作成果,鼓励科研院所、高校建立完善技术转化应用的体制机制,并探索和制定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
■观念转变添动力
“提到提升农产品附加值,80%的人会理解为简单的再加工、再生产。”努尔买买提·吐尼亚孜认为,必须改变以往的传统观念,鼓励用科研技术开发农产品中更多有价值、有特色、有市场前景的元素。
在努尔买买提·吐尼亚孜看来,制约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原因之一,是企业在这方面还没有摸到很好的路子。比如说,目前新疆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已经达到1.37万个,但多是小微企业、作坊式企业,企农利益联结机制不够完善,规模化经营亟待加强,农产品加工转化技术水平低,品牌意识不强,抱团发展、形成合力观念淡薄。
随着新疆农产品种植技术、生产能力不断提档升级,迫切需要提升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水平,提高农产品加工层次、科技含量、质量安全等级,形成品牌优势。
这一问题已经引起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目前,自治区已出台关于进一步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指导意见、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三年行动方案等一系列含金量高的支持政策,相关工作正在紧锣密鼓推进中。
“要让科研技术和资源优势在农产品加工领域活起来,以产业为主线,依托具有创新优势的科研力量,建设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努尔买买提·吐尼亚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