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宗商品证券化助力“一带一路”融资体系多元化
随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的持续互联互通,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国门,推进产能合作,进一步完善“一带一路”跨境金融服务有助于推进“一带一路”建设。4月27日,习近平主席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
随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的持续互联互通,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国门,推进产能合作,进一步完善“一带一路”跨境金融服务有助于推进“一带一路”建设。4月27日,习近平主席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圆桌峰会上的开幕辞中表示,要建设多元化融资体系和多层次资本市场。
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面临跨境金融服务不足问题:一方面是中国的金融机构缺乏多元性,缺少细分领域专业机构和创新金融衍生产品;另一方面也是中国国内资产证券化市场发展滞后,缺少直接融资和套期保值服务。因此,无论是贸易项下还是投资项下,完善“一带一路”上的金融服务,以及大宗商品的产业链融资服务,都是最迫切、最直接的信用金融创新领域,应率先“补短板”。
必须要率先指出的是,“一带一路”建设进程加速,“无心插柳”地折射出中国国内大宗商品定价机制也需要“补课”——中国目前的农产品、金属等大宗商品,用现代金融规避价格波动的市场建设,与西方发达国家在路径上是完全不同的。以英国、荷兰为代表的欧洲老牌资本主义国家,逐渐演化出了实体经济和金融机构合作、从零售到批发、最终到期货交易所的大宗商品证券化路径;反观中国,改革开放短短四十年,“洋为中用”的标准化交易所期货领域,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定价体系和市场结构,但是并没有“自下而上”的形成广泛领域的大宗商品资产证券化“非标准”的产品市场。
首先,多元化金融服务需要顶层设计。“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企业依托现代金融防范各类风险,需要既符合国际金融运行机制、又能监控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交易场所和监管安排。因此,应充分发挥香港作为世界主要金融中心的优势,利用其金融立法和监管机制协调的优势,与国内的自贸区等金融创新试验区建立“资产质押和证券化”通道,形成有序可控的资金流和资本流。
其次,多元化金融服务需要多元化的金融产品和机构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商品种类众多,仓储物流形式丰富多样,无法通过简单的标准化期货合约规避多元化风险。因此,应鼓励基于现货交易,也就是基于实体经济的远期合约交易,鼓励更多元化的仓单质押交易,鼓励中外金融机构提供服务或参与二级市场OTC交易。可以考虑基于香港和国内金融试验区已有的登记、托管、清算机构,为多元化的金融合约进行登记和评级,通过监管法规的整合,便利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宗商品证券化,并形成多元化的、基于大宗商品交易、跨境分布的跨境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生态体系”。
第三,多元化金融服务需要更国际化的人民币。作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SDR(特别提款权)的五种主要货币之一,人民币已具备全球大宗商品证券化交易主要计价货币的基础。因此,可依托香港交易所的清算安排机制,设立“人民币资金池”和做市商体系,为多元化的大宗商品交易商提供人民币“套期保值”机制,帮助中外企业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中,管控沿线货币与人民币的汇兑风险。基于大宗商品的人民币资金池,并非与现有的人民币“离岸汇率形成机制”隔离,而是为基于“一带一路”特定大宗商品金融衍生交易而服务,目的是形成对应规模、适度杠杆的“人民币资产池”,这对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中国民营企业尤其有利。
总之,利用香港金融中心优势、联通国际监管体系、建设跨境人民币资金池,打造统一登记、托管、清算的“一带一路”大宗商品资产证券化市场,让远期、掉期、期货的OTC合约,成为人民币国际化的资产池,既是“一带一路”建设、也是中国金融市场“补短板”的共同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