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逐步降温 支付牌照价格将回归理性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最新数据,目前国内拥有第三方支付牌照的企业为238家,主要集中在互联网支付业务、预付卡发行与受理业务、银行卡收单业务和移动电话支付业务等领域。支付牌照一度成为市场的“香饽饽”。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最新数据,目前国内拥有第三方支付牌照的企业为238家,主要集中在互联网支付业务、预付卡发行与受理业务、银行卡收单业务和移动电话支付业务等领域。支付牌照一度成为市场的“香饽饽”。
然而,自2018年下半年后,争夺支付牌照的热度逐渐冷却。
第三方支付牌照对互联网企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价格缩水,不是支付牌照的买卖江湖“凉”了,而是发展正趋理性。
支付江湖趋冷
市场人士透露,第三方支付牌照的价格目前已经降至3亿-4亿元,而半年前可以卖到8亿-10亿元。短短半年,支付牌照价格下降约70%。
据了解,2010年6月21日央行发布《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分类,第三方支付业务主要分为网络支付、预付卡的发行与受理和银行卡收单三类。其中网络支付又包括互联网支付、移动电话支付、固定电话支付、数字电视支付等。
在2011年-2015年期间,中国人民银行共发放第三方支付牌照271张。由于在备付金、清结算、二清、套码等方面开始陆续暴露问题,监管层开始出手整顿支付行业。
2016年,中国人民银行明确表示,“一段时期内原则上不再批设新支付机构”,从此暂停发放支付牌照。这也使得第三方支付牌照变为了稀缺资源,牌照交易价格也一路水涨船高。当时,美团收购钱袋宝花费巨资13亿元。
有统计显示,2018年第一季度,中国第三方支付移动支付市场交易规模达40.36万亿元人民币,无论从规模还是增长率上来看,第三方支付都是风口上的行业。
然而,从2018年下半年开始,支付牌照价格的热度开始冷却。可以看到已知的案例是拼多多收购互联网支付、移动电话支付、银行卡收单等,网传花费仅2亿-3亿元。
对于支付牌照价格大幅缩水的主要原因,安邦智库宏观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魏熙晔向《中国产经新闻》记者分析道,一是第三方支付市场“瓜分”已经完成。随着阿里、腾讯、百度和美团等互联网巨头们布局完成,新入局者已经很难再分到一杯“羹”。在这些巨头中,支付宝和腾讯金融更是以绝对地位“瓜分”市场,市场占有率分别为53.76%、38.95%。二是监管收紧。支付行业一度暴露出严重的备付金挪用、清结算等一系列问题。自2016年后,中国人民银行开始整肃支付行业,并不断加强行政处罚力度。这进一步导致新入局者无利可图,使得第三方支付牌照价格回落。目前,国内第三方支付的市场“瓜分”已经完成,预计今后暂时不会有大量新的资本进入,这个市场将进入一个发展和洗牌期。
易观金融资深分析师王蓬博对《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表示,因为现在强监管导致市场比较稳定,而且有场景把控的企业基本上已经有了支付牌照,加上中国支付产业实际上费率很低,所以加强和外部的合作都很正常,另外央行重启了支付牌照申请也是重要原因。
报道称,从市场情绪的角度看,2018年以来,市场开始猜测监管机构放开支付牌照申请的可能性,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供求双方对于牌照价值的预期,进而影响支付牌照二级市场的交易价格。
而且,据《中国第三方支付移动支付市场季度监测报告2018年第二季度》的数据显示,今年二季度第三方支付市场的交易规模为393078.3亿元人民币,环比降低2.62%,移动支付行业的交易规模环比增速首次出现负增长。
不过,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分析师对《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表示,支付牌照缩水问题的数据还需要进一步求证,支付牌照在新行业发展潜力尚未有统一认识。政府部门通过控制总量,强化市场选择,促进业务结构优化,是阶段性调整,目的是为了开启新技术支持下一个产业发展周期做好基础工作。
市场格局将保持稳定
可以说,支付牌照价格正在回归理性,这也是市场的大势所趋。而这并不妨碍支付市场领域持续表现其上涨大势。
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第二季度,银行业金融机构共处理电子支付业务437.68亿笔,交易金额达584.99万亿元。
分析称,第三方支付行业仍将保持高速增长。经过监管机构近两年对行业从备付金到清算再到线下银行卡收单行业乱象的整治和梳理,第三方支付行业快速发展无序竞争时代将终结。
“行业相关基础设施逐步改造,标准完善。公共交通、医疗批发等多种潜力场景尚未完全进入,广大三四五线甚至农村区域尚未饱和。强监管为行业的再次高速发展扫清障碍。新零售变革方心未艾,内需消费潜力巨大。外资准入将提升市场活力,进入充分竞争时代。”王蓬博说道。
不过,目前第三方支付机构面临转型升级的巨大压力。
王蓬博指出,对传统第三方支付机构来讲,随着强监管逐一击破行业存在多年的灰色地带,必须直面费率降低同时备付金利息收入取消而对利润带来的冲击。经营重点要从传统的依靠大规模拓展用户数量赚取利润逐步转变到根据行业特点深度挖掘客户需求,优化场景服务,提高服务水平上,做到由量到质的转变。
另外,第三方支付是监管落地最早的,且呈现日趋严格态势。
2017年8月份,央行发布《关于将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由直连模式迁移至网联平台处理的通知》,文件要求,截至2018年6月30日,所有非银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需全部迁移至网联平台处理。2017年12月份,央行发布《条码支付业务规范的通知》,要求条码支付业务“必须通过人民银行跨行清算系统或者具备合法资质的清算机构处理”。
2018年6月份,央行发布了《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关于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全部集中交存有关事宜的通知》,明确自2018年7月9日起,按月逐步提高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集中交存比例,到2019年1月14日实现100%集中交存。
接下来,王蓬博认为,强监管第二阶段来临,力度将持续加大,落实成为重点。
“强监管第一阶段实际上是央行从顶层设计上逐渐梳理整个支付清算行业的过程。当账户端和清结算方式以及线下收单方面的所有曾经的"灰色地带"被央行出台正式文件堵住后,落实将成为下一个阶段的重点,预计会有相当一部分仍然未按照央行要求整改以及整改不彻底的第三方支付机构将被央行处罚。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18年7月31日,央行已经对第三方支付行业发出超过60次罚单,金额超过1.3亿元。”王蓬博说道。
总之,随着互联网金融行业监管力度的不断加大,“玩概念、囤牌照”的市场现象将成过去式,第三方支付市场的估值将逐渐趋于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