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深发展到平安银行 首家上市银行改革发展变迁史

李梅 | 2018-07-31 12:58 20294

繁华的深南大道东路上,有一幢如风帆一般高高矗立的大厦,香槟红色的玻璃幕墙,在深圳夜晚流光溢彩的灯火中熠熠生辉。这就是深圳曾经的地标性

繁华的深南大道东路上,有一幢如风帆一般高高矗立的大厦,香槟红色的玻璃幕墙,在深圳夜晚流光溢彩的灯火中熠熠生辉。


这就是深圳曾经的地标性建筑之一——深圳发展银行大厦。而今,“深圳发展银行”的名字已从中国金融机构名单中淡去,风帆形大厦的顶端也早已更换为“平安银行”的标识。


31年前,在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新中国第一家公开发行股票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深圳发展银行诞生了。随着早期资本市场的设立,深发展股票以深交所0001的代码上市,成为我国首家上市银行,并在二十世纪90年代的股市起落中,扮演着深市风向标的角色,成为一代股民心中永远的记忆。


命运多舛。当年的老“龙头”深发展,并未在经营上持续引领潮流。在亚洲金融危机之后,深发展业绩开始下滑,几经波折,牵手战略投资者美国新桥,后者成为其第一大股东。几年之后,美国新桥退出,深发展结缘后起之秀中国平安,与原平安银行实现合并。


凤凰涅槃,浴火重生。从当年的深发展,到如今的平安银行,首家上市银行几经风雨,翻开了改革发展新的一页。


改革开放中诞生

上个世纪80年代的深圳经济特区,正处在蛇口“开山炮”炸响后的大规模建设   中,很多改革都是“摸着石头过河”。


深圳发展银行的成立也不例外。按照当时的情况,既要解决历史问题,又要化解现实问题。


从历史问题看,当年包括特区内6家和宝安县15家在内的21家农村信用社,由于亏损,已成为当地农业银行的“鸡肋”。从现实角度看,当时,资金一直是影响特区经济发展的瓶颈之一。用时任深圳市委书记李灏的话来说,深圳发展银行的成立当时并没有设定宏伟的发展目标,更多的是基于解决问题这一改革出发点。


经过反复协调,深圳市政府开出了改革治乱的方子,让信用社脱离农行,组建一家特区银行,服务特区经济。


1987年3月,深圳市委组织部一纸委任状,刘自强、王健、杨伟东三人走马上任,成立了深圳信用合作银行筹备组,由刘自强担任组长。新银行大胆地采用了股份制的结构。据悉,彼时的联合信用银行还没领到人民银行的“准生证”,是边报批,边改造,或者说是“先上车,后补票”。


曾任深圳发展银行第一任法人代表兼第一副总的王健此前回忆说,“中国要成立股份制银行,当时需要人民银行的审批。但是,因为我们银行是先斩后奏,先出生,后取准生证,因此,领取金融许可证必然困难重重,阻力极大。为此,我和深圳市委书记李灏以及市人民银行行长先后三次去了北京。”


l987年11月,当王健代表联合信用银行三进北京的时候,南下调查组已经把支持深圳成立股份制银行的调查报告呈送给了时任国务委员兼中国人民银行行长的陈慕华。王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回忆称,第三次去北京,没有等自己说什么,陈慕华行长就说,“联合信用银行这名字不好,特区要发展,你们就叫深圳发展银行吧。”就这样,深圳发展银行的名称最终是陈慕华起的。


1987年12月28日,是深圳发展银行正式成立的日子,200余人参加了这场庆典活动。股东们争先恐后地抢着话筒,纷纷表态要全力支持自己的银行。事实证明,深圳发展银行没有辜负股东们的期望——1988年,是深圳发展银行正式开业的第一年,当年各项指标均实现大幅增长。


一代龙头成追忆

在早期“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中,很多创新都是大胆的突破与探索。比如,深发展在设立之初,就公开发行了股票。


1987年5月,尽管还没有拿到正式“准生证”,但深圳市政府依然决定,由人民银行深圳分行批准深圳发展银行首次以公募方式,采取自由认购办法,向社会公开发行39.65万股,每股面额20元,筹集资金793万元作为股本金。1988年4月,深发展股票首次在深圳特区证券公司挂牌,拉开了深圳股票交易的序幕。


王健此前回忆说,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成立的时候,我们原定的也是让深发展第一个挂牌,所以把深发展定为0001号。遗憾的是,由于深发展的股民太多,上市前股权登记的工作量太大,深圳证券登记公司又忙不过来,所以,当时最先上市交易的是股票最少的深安达0005号。


虽然深安达在深交所最先挂牌上市,但深交所还是把0001号预先留给了深发展。1991年4月3日,深发展向社会公众公开发行股票并正式在深交所上市交易,也由此成为新中国第一家上市银行。


上市后的深发展,以其独特的地位,一度成为中国早期股票市场上的风向标。对老一辈的股民来说,深发展这个名字伴随着的是一段刻骨铭心的股市记忆。在1996年到1997年的那一轮大牛市中,无数股民心中只有两只股票:深市的深发展,沪市的四川长虹。当时有位知名股评家,在电视上天天喊“发展发展再发展”。


时间回到1997年初,一波大牛市不期而至,深成指从年初的2792点几个月内上涨到了6103点。有老股民回忆,整波行情始终围绕着高价绩优股进行炒作,是罕见的一波大行情中只炒一个主热点的行情。而市场的核心股票正是深发展、四川长虹等彼时的绩优股。短短4个月,这一批股票平均升幅都在两倍以上,比如深发展从15.17元一路涨至49元,上涨2.3倍。


不过,牛市盛宴结束之后,深发展的股价也伴随着其业绩开始下滑,一代龙头终成追忆。


牵手新桥开先河


经历了成立初期的10年辉煌之后,深发展曾经的光环开始慢慢褪去。


1998年,深发展开始出现大面积的不良贷款,深发展由此进入了长达7年左右的业绩低迷期。2000年,深发展在股份制商业银行中多项评价指标中均为倒数第一。从业绩上看,1997年,深发展尚可实现盈利10亿元,2002年、2003年则只有2亿元至3亿元左右。到了2004年,深发展资本充足率不到3%,不良资产接近144亿元,多项指标触及监管警戒线。


彼时深发展的衰落,既有外部因素如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冲击,也有内部原因如长期经营管理不善。当然,新千年前后的中国银行业,整体处于经营发展的低谷,甚至被外界贴上“技术性破产”的标签。深发展的股价,也从高位的49元,一路阴跌到5元附近。


为推动深圳金融业的进一步发展,2001年,深圳市政府提出将国有资产从金融类机构中退出,大胆引进国际资本和管理,推动本地金融机构改革的思路。作为深圳本地上市公司龙头的深发展,再次成为推进金融改革开放的试验田。


从2002年开始,在经历一系列纷争之后,深发展终于迎来外资第一大股东——美国新桥投资(Newbridge Capital)。2004年5月31日,深发展公告,美国新桥投资以12.35亿元的代价获得深发展17.89%相对控股权。2004年10月23日,国资委批复深发展国有股股权转让方案;当年12月31日,深发展股权转让交割完毕,新桥投资正式入主深发展。


在历经两年多的谈判之后,深发展成功引进美国新桥作为其战略投资者,从而成为国内首家以外资为第一大股东的商业银行。有外媒评价称之为是“创造了历史”。


彼时,中国已经加入WTO,深发展开先河之举,也是顺应中国金融业开放的历史潮流,翻开了中国金融业改革开放的新篇章。


战略投资者的引入,为深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随后,首位洋行长进入,国际先进的管理技术与本土经验有效结合,零售业务高速增长,净利润大幅增加。数据显示,从2005年开始,深发展凭借持续的创新能力,各项业务取得了快速的发展。


结缘平安获新生


美国新桥投资集团的背后,是世界上最大的私募股权投资机构之一——TPG(德太投资)。私募基金在一定投资期限后都会考虑如何退出,而不是持续追加资本金投资,这注定新桥在深发展的角色为财务投资者,而不是长远的战略投资者。


在新桥入驻深发展后的几年里,尽管深发展各方面表现不错,但由于受到资本金的约束,在2005年到2010年的5年之中,深发展遗憾地错失了快速发展的战略机遇,被招行、兴业、民生等后起之秀甩在了后面。


在新桥入股深发展将近5年之际,深发展的股权结构也再次面临调整。


彼时,总部同样设在深圳的中国平安集团将目光投向了深发展。而在此之前,中国平安分别于2004年、2006年收购了福建亚洲银行、深圳市商业银行,开始打造平安银行这一品牌。


从2009年开始,深发展与平安集团频频接触,讨论入股问题。2010年5月8日,新桥投资将其所持有的深发展520414439股股份全部过户至中国平安名下,中国平安取代新桥投资成为深发展第一大股东。此后,通过深发展向平安寿险非公开发行新股、平安将原平安银行注入深发展、深发展向平安非公开发行股份等一系列动作,平安集团完成了对深发展的收购。2012年1月,深发展和原平安银行通过议案,同意深发展吸收合并原平安银行,公司名称变更为平安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股票简称随后也变更为“平安银行”。


至此,“深发展”这个伴随人们走过25个春秋的名字成为历史,一个全新的平安银行诞生了。有评价称,这一吸收合并,不仅是一场中国金融业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规模银行收购事件,同时也是中国银行发展史上无先例的银行整合案例。


纳入平安版图之后,深发展获得新生。整合完成后,两行合并总资产达1.5万亿元,网点410家,零售客户2500多万户,公司客户20多万户,客户服务能力等得到大幅提升,两行各自的优势得到有效发挥,新平安银行从此跻身全国中型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行列。


2016年下半年,平安银行拉开了零售战略转型的大幕。随着以董事长谢永林为首的新一届领导班子上任,平安银行确立了“以零售为核心,打造领先的智能化零售银行”的总体愿景与核心战略以及“科技引领、零售突破、对公做精” 的三大关键策略。经过一年多的转型发展,平安银行2017年年度报告显示,该行规模和利润平稳增长,资产总额达32484.74亿元,较上年末增长9.99%;净利润231.89亿元,同比增长2.61%。其中,该行零售业务营业收入466.92亿元,同比增长41.72%,在全行营业收入中占比为44.14%;零售业务净利润156.79亿元,同比增长68.32%,在全行净利润中占比为67.62%,零售转型成效显著。


从上个世纪末一家濒临破产的“坏”银行到外资战略投资者入主后的“好”银行,再到领先的智能化零售银行,从老深发展到新平安银行,从当初的农村信用社到如今的综合金融平台,新平安银行正以其全新的面貌,继续书写着中国银行业发展变迁的历史。


平安物流铸辉煌


物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基础性、战略性的重要地位,促进物流业“降本增效”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平安银行作为国内最具创新性的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之一,抢抓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机遇,早在2013年即按照集团的总体战略开始着手谋划布局物流金融,并于2014年11月正式成立了国内首家针对物流行业的专业银行——平安银行现代物流金融事业部。


平安银行现代物流金融事业部以推动物流业的转型升级、效率提升和整合创新为己任,积极响应国家及区域经济战略,紧扣“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坚持“专业化、特色化、产业化”的经营理念,积极创新“互联网 物流 金融”服务模式,致力于成为中国领先的现代物流综合金融服务商。


成立四年多来,平安银行现代物流金融事业部携手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和业内专家,联动平安集团内部资源,深耕物流园区、物流基础设施、冷库冷链、快递快运、供应链金融、电商及信息化平台等各个物流细分行业,持续创新物流金融服务模式,积极满足客户多样化的金融服务需求,服务品质和专业水平获得了客户的高度认可。


平安新玩法


橙e网


从深发展年代开始,平安银行一直将供应链金融作为传统优势产品,2013年以来,互联网金融异军突起,平安银行开始启动“供应链金融3.0”(橙e网)建设,2014年7月正式推出“橙e网”,诞生了国内银行业首个电子商务云服务平台。


平安银行通过特色橙e供应链金融产品,为客户搭建了完整的B2B平台支付结算体系,做到了交易流程的全流程金融支持。“电子商务B2B现货通”是平安针对平台项下客户,从资金监管、清算、支付等一系列需求着手,推出的一整套解决平台用户通过其在平安银行开立的银行账户进行便捷支付、便捷收款需求的互联网收付服务体系。


“橙e票据监管宝”产品,则是结合了客户多元化交易模式的需求,通过平安银行为平台交易增信,引入银行承兑票据流转作为传统现金结算模式的补充,实现了银行承兑汇票在平台内的结算以及流转、提供为客户票据查询、背书、监管的金融全流程票据服务。


自2000年来,平安银行就通过打造“熟人的生意圈”,步步引领供应链金融发展,在供应链金融这一领域,平安银行与众多伙伴一道开启了一个又一个金融服务新范式,2014年更是推出了供应链金融综合服务平台--橙e网,橙e网整合了平安集团最全面的金融资源,实现了“互联网金融+供应链金融”的完美结合,通过整合供应链上下游各经营方的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致力于为供应链全链条提供在线融资、支付结算、供应链协同、投资理财等综合金融与增值服务。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调整及产业转型升级阶段,传统的大宗商品交易正向以互联网为依托的电子商务方向发展,平安银行橙e网的“生意管家”、“橙e付”、“橙e融资”等产品,就是支持供应链企业低成本的快速实现向电子商务转型升级的特色产品。橙e网并不仅仅是一个平台,它还与政府、企业、行业协会等广结联盟,广泛汇聚企业的价值信息数据,并探索基于大数据挖掘创新网络融资服务。


平安银行通过创新“供应链金融+产业基金”的业务运作模式,满足产业链龙头企业/产业生态主要参与者联合开展供应链金融服务、提升链条把控力的需求,藉此开拓优质产业链市场。


10
标签: 深圳 深发展 
发表评论
同步到贸金圈表情
最新评论

线上课程推荐

火热 45节精品课,全景解读供应链金融科技风控与数据风控的深度剖析

  • 精品
  • 上架时间:2020.08.29 17:33
  • 共 45 课时

火热 融资租赁42节精品课,获客、风控、资金从入门到精通

  • 精品
  • 上架时间:2020.10.11 10:35
  • 共 42 课时
7日热点新闻
热点栏目
贸金说图
专家投稿
贸金招聘
贸金微博
贸金书店

福费廷二级市场

贸金投融 (投融资信息平台)

活动

研习社

消息

我的

贸金书城

贸金公众号

贸金APP

热点栏目
贸金说图
专家投稿
贸金招聘
贸金微博
贸金书店

福费廷二级市场

贸金投融 (投融资信息平台)

活动

研习社

消息

我的

贸金书城

贸金公众号

贸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