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金融合作及香港金融规划方向
金融业是香港四大支柱产业之一,香港国际金融中心亦被“十三五规划”定位为香港三大中心之首。内地改革开放40年以来,香港不断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来源:中国金融信息网
金融业是香港四大支柱产业之一,香港国际金融中心亦被“十三五规划”定位为香港三大中心之首。内地改革开放40年以来,香港不断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香港金融业利用自身优势,担当内地对外开放桥头堡,同时也为自己赢得了无限商机,促成了金融业大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全面展开,三地金融合作进入新阶段,香港金融业如何进一步融入区域金融发展,更好地发挥独特角色和作用,有待业界深入思考。
一、粤港澳金融合作对香港的重要性
回顾以往,香港金融业促进本地产业北移、促成粤港澳产业分工体系形成的发展脉络相当清晰。也是在这个过程中,香港金融业在全国经济发展大局的角色和定位进一步明确,重要性愈显突出。
从80年代初至97香港回归,香港制造业整体迁移珠三角,香港国际贸易、航运及金融中心逐渐建立起来。内地改革开放之初,香港出口加工业将主要生产工序转移到珠三角地区,利用当地充裕的土地和劳动力资源,同时将贸易及融资功能留在香港,突破本地发展的重大瓶颈。香港航运业得以迅速发展,货柜吞吐量连续13年位居全球首位,涌现出数万家本地贸易商,协助珠三角港商转口货物。香港确立了内地主要转口港地位。为转口贸易提供金融服务成为香港银行业主要业务之一,贸易融资平均占到全部贷款一成以上。
97回归祖国,香港转型成为服务业主导经济体,服务业占GDP的85%以上。服务业转型升级继续进行。随着内地经济快速发展,沿海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尤其是上海、深圳货柜码头超越香港,香港货柜处理量停滞不前。但香港贸易中心中介功能并未弱化,只是贸易形态发生变化。离岸贸易悄然兴起,2000年离岸贸易处理货量只相当于转口货值的六成,到2003年首次超越。香港货运业转向高附加值现代物流业,数千家跨国公司在香港设立区域总部,负责珠三角及其他地区采购及全球配送。香港银行业离岸贸易融资快速增长,2013年离岸贸易融资一度占全部贸易融资的47%。
2009年内地推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促进香港国际贸易及金融中心多元化发展,形成转口贸易、离岸贸易、本外币结算融资深度融合,人民币业务蓬勃发展,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升级为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粤港澳金融合作也因此进入一个新阶段,香港服务珠三角外向型经济手段获得提升,珠三角企业可借助香港离岸人民币业务平台及先进的贸易、物流、专业服务平台,进一步拓展国际市场,开展“一带一路”贸易及投资,参与全球竞争。
香港金融业不仅促成了区内产业分工体系形成,而且在民生等更广泛领域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服务范围也向全国辐射,担当内地在境外主要离岸金融中心的角色。
一是全面走进珠三角市场。2005年内地允许境外银行在内地设立法人银行,香港商业银行率先进入,一开始便把珠三角主要城市当作重点方向,尤其是CEPA补充协议允许港资银行在广东设立异地支行,更推动港资银行在珠三角布局。迄今,12家港资银行在广东开设了188家分支行,实现全覆盖,业务范围涉及企业及个人业务、人民币和外币业务。港资证券、基金、保险机构也受惠于CEPA政策纷纷开业。
二是吸引内地金融机构到港开业。近年来,主要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及城市商业银行看好香港离岸区位优势及联通全球的市场功能,纷纷投资香港,把香港作为开展国际业务的平台。2016年底,香港已有21家中资背景的挂牌银行(或分行),总资产7.7万亿港元,市场占比达32%。其中,粤资银行在香港开设83个营业网点,挂牌证券公司有20家。
三是强化中资企业在境外融资中心功能。去年底,香港已有389家H股和红筹股公司,总市值12.5万亿港元,占全部市值的37%,历年累计融资4.47万亿港元,市场占比超过六成。为中资企业境内外业务提供融资服务成为香港银行业重点拓展领域,去年底与内地相关贷款4.2万亿港元,占全部贷款余额的47%。香港不仅是融资中心,亦是外汇交易、风险管理和资产管理中心,十分有利于中资机构在海外市场“试水”。
依托粤港澳产业转型发展,香港金融业不断拓展生长空间,成功转型为亚太区首屈一指的国际金融中心。香港金融业对于香港经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2016年香港金融业增加值为4291亿港元,占GDP的17.7%,就业人数25.3万人。在香港四大支柱行业中,金融业增加值占到近三分之一。事实上,金融服务、专业服务、贸易物流等支柱产业息息相关,一荣俱荣,对香港繁荣稳定意义重大。
回顾过去40年,香港金融业在粤港澳经济走向一体化并形成产业分工体系发挥着难以替代的作用,也带动珠三角金融业跨越式发展。金融合作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广州、深圳金融中心崛起,澳门特色金融取得一定进展,以香港为龙头,以广州、深圳、澳门为重要支撑,以南海、前海、横琴为关键节点的粤港澳金融圈逐渐成形。
在粤港澳金融圈内,境内境外金融中心相互辐射,加强联动,形成互不可分,环环相扣的协作关系。香港离岸金融功能及港澳与珠三角之间跨境金融通道是主要特色。这也是促进粤港澳产业体系全面升级、推进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参与国际合作的重要保障。根据《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广东要构建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和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基地,香港要巩固和提升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三大中心地位,强化全球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地位和国际资产管理中心功能。香港的定位是相当明确的,要发挥好自己强项,更加主动参与大湾区建设,争取引领跨境金融合作。
香港金融业如何在新一轮粤港澳金融合作中有更大作为,扮演新角色,笔者认为要在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的大框架下,做好香港金融发展规划,重点是加强与珠三角金融合作,突出以下几个方向:
一是共同推进跨境金融业务创新。香港是全球一流的国际金融中心,金融市场齐全,金融产品丰富,金融基础先进,而珠三角是内地改革开放前沿及体制机制创新高地。保持旺盛的创新热情,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将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两类产品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在新的跨境业务领域形成突破,提升粤港澳合作水平,应是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的重要方向。香港金融业把握着主要跨境客户资源,充分了解欧美最新市场信息,又拥有成熟的产品设计和创新能力,可充当推进跨境金融服务创新的发起人,这是香港金融业对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价值所在。
二是共同提高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着力点是实体经济,要在区内建设先进制造业,发展现代服务,推动创新科技,形成新的发展动能。作为现代经济血液的金融业,服务区内实体经济是天职。香港金融业曾积极协助制造业转移,又为区内形成现代经济体系提供全面金融服务,促进两地创新科技合作。下一步,香港加强与珠三角金融业合作,要瞄准金融与产业深度融合、金融与科技双向融合,并大力发展绿色金融、民生金融、创新金融,始终围绕推动区内产业转型升级的目标。
三是共同促进东西岸经济协同发展。粤港澳尤其是珠三角是全球最发达的城市群之一,但各城市经济发展及金融业存在一定差异,而香港金融业与珠三角各地合作呈现梯级变化,由珠江东岸向西岸合作密切程度递减。事实上,珠三角各地蕴藏大量商机,西岸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建设,与东岸电子信息产业带相映成辉,澳珠也在建设葡语系金融服务通道,港珠澳大桥、广深港高铁、深中通道陆续建成,为香港金融业加大辐射力创造条件,这是香港推动粤港澳金融圈建设不可忽视的战略方向。
四是共同建设“一带一路”金融大通道。香港政商各界高度重视“一带一路”战略,希望发挥“促进者”、“推广者”作用及充分发挥独特的经贸、金融和专业优势,与内地签署《关于支持香港全面参与和助力“一带一路”的安排》。香港金融业应根据“安排”,与大湾区其他城市优势互补,发挥协同效应,担当双向开放平台,与大湾区其他城市共同“走出去”,建设带动中南、西南地区发展,辐射东南亚及南亚的重要经济支撑带,提升整个粤港澳大湾区在“一带一路”等重大国家战略的地位与功能。
五是共同辐射泛珠金融中心创新合作。加强与泛珠三角经济区金融合作,支持周边省份利用香港离岸平台“走出去”、“引进来”,也是香港参加粤港澳金融圈建设的重要方向。在泛珠三角范围内,除广州、深圳等金融中心外,还散布着若干区域金融中心,统筹各省金融业发展。它们各自拥有特殊区位优势,具有特色金融业务,服务不同的国家战略,是香港重要的合作伙伴。香港金融业要研究“关于深化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指导意见”,与珠三角及澳门强化辐射引领作用,带动中南、西南地区加快发展。
六是形成建设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合力。中央越来越重视发挥香港独特优势,提出要支持香港巩固和提升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地位。然而,建设香港国际金融中心,仅靠一己力量是不够的,更需得到内地尤其是珠三角鼎力相助。近年特区政府提出一系列金融发展战略,如国际资产管理、跨国企业财资管理、航空租赁业、国际再保险等,并不为内地广泛了解。两地金融战略部分重迭,又各自为政,未能形成合力。这种人为隔离有待在粤港澳大湾区规划框架内解决,香港应主动与珠三角加强政策沟通,增强政策倡导,探讨合作途径,吸引珠三角共同参与香港金融战略,从而提升粤港澳金融圈的国际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