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助力小微金融 技术赋能服务实体经济
作为服务小微企业、“三农”等长尾客户的小微金融,正通过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科技,为小微经济实体提供着稳、准、快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以技术赋能的手段为实体经济注入源源不断的发展活力,助于弥补我国普惠金融体系的短板。
当下,金融科技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趋势已不可逆转。
作为服务小微企业、“三农”等长尾客户的小微金融,正通过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科技,为小微经济实体提供着稳、准、快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以技术赋能的手段为实体经济注入源源不断的发展活力,助于弥补我国普惠金融体系的短板。
求资若渴:小微企业融资问题仍明显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3月底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6次提及了要降低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强调要着力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鼓励金融部门创新机制模式,抓好政策落实,确保2018年小微企业融资成本降下来。
有业内人士分析称,事实上小微金融的需求很多,但大部分没有办法得到满足,实际市场虽然很大,目前来看也难以拓展。造成融资难、贵的原因主要包括:金融机构与小微企业的信息不对称,信用不达标,金融机构难以操作;小微业务收益低,风险损失概率高;金融机构布局不均衡、电子渠道不普及等等。
金融科技的出现,为重塑小微金融生态、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问题提供了可能。如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在金融领域的创新应用,大大提升了金融服务的触达率和效率,可以为小微企业量身定制金融服务解决方案,满足其在信贷和融资方面的需求。
重新定位:金融科技从资产端回到资金端
在业内看来,加强科技对金融的渗透,改变金融业态有助于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提高实体经济的投入效率。
元宝铺CEO陈瑞贵认为,在当前监管环境下,服务小微这一领域,当前的核心痛点是效率。“金融科技需要重新定位,从资产端回到资金端。”陈瑞贵告诉《金融时报》记者,过去几年,互联网金融也好,金融科技也罢,其发展的思路着重在资产端,基本都是先找资产、做风控,然后找金融机构合作,形成的是一种和金融机构共担风险的模式,这是金融科技1.0模式。而当下,随着金融监管力度的逐步加强,金融科技已进入2.0模式。
金融科技回到资金端,就需要思考小微企业和提供小微金融服务的金融机构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对于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而言,小微业务的成本在于它的资金成本、风控成本、获客成本和运营成本,除去资金成本,风控和获客是金融科技1.0模式重点关注的,但在小微领域,持牌金融机构的区域化获客能力很强,同时随着监管的收紧,风控不允许外包,所以优化运营效率降低运营成本成为金融科技服务资金端最可行的方式。
事实上,金融科技公司恰恰可以从这一层面切入市场,与这些持牌的金融机构合作,不介入资产和风险,与其共同研发金融产品、提供数据、建IT系统、完善风控等技术服务,帮助金融机构提升小微金融服务效率,降低运营成本。
记者观察到,从整个行业风向来看,包括蚂蚁金服、京东金融、腾讯金融等几大互联网科技巨头公司,目前都已经完成业务转型,更多地为金融机构提供技术输出方案服务。如京东金融,就将自身定位为金融机构服务的科技公司,将把金融资产转让给银行等金融机构,转向做科技型产品服务。据了解,目前与京东金融合作的银行数量已超400家。
融合发展:金融机构+科技将成主流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理事长兼院长吴晓灵曾表示,事实上,小微金融更适于具有信息技术优势的公司经营。业内普遍感受到,随着小微金融业务的不断下沉,金融科技公司和金融机构融合发展的趋势将继续加强,但这是一种合作,而不是依赖。
还有业内人士表示,伴随我国经济从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变,大融合时代也加速到来,融合的趋势既包括线上和线下的融合,也包括传统企业和科技公司的融合。
金融机构和科技公司的合作,就是线下+线上融合的代表。比如,金融科技公司对线上的行为数据具有先发的了解优势和技术优势,而金融机构拥有大量的线下数据,但未做到真正的标准化,金融科技公司可以将金融机构原有的数据优化,寻找空间,助力其更好发挥出数据的作用。
事实上,金融科技已经对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产生全方位的促进作用。这一“传统金融机构+科技公司”合作的模式,在小微金融领域已体现得尤为明显。
去年以来,大型商业银行与互联网企业纷纷“联姻”,利用金融科技带动传统金融业务转型已渐成潮流,如在贷款担保方式、贷款流程和基于大数据的信用风险管理方面进行创新,致力为小微企业提供更便捷的金融服务。此外,中小银行、保险、小额贷款公司等也加速了与金融科技公司的合作,充分吸收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推出创新型信贷产品,一次满足小微企业“短、小、频、快”的融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