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发力消费金融 监管紧盯违规“挣钱”
在收紧房贷业务的背景下,不少银行提出零售先行的经营策略,其中,围绕消费相关的业务成重点。有银行人士表示,银行自身也愿意做消费相关业务,一是利好政策鼓励,二是属于比较“挣钱”的业务。但在“蛋糕”的诱惑下,银行在发展该业务中也出现了走偏现象。对此,银监会今年年初便已亮出了严监管的态度。
在收紧房贷业务的背景下,不少银行提出零售先行的经营策略,其中,围绕消费相关的业务成重点。有银行人士表示,银行自身也愿意做消费相关业务,一是利好政策鼓励,二是属于比较“挣钱”的业务。但在“蛋糕”的诱惑下,银行在发展该业务中也出现了走偏现象。对此,银监会今年年初便已亮出了严监管的态度。
“房贷管得很紧,还有规模限制,只能倾向于做消费相关业务。”某上市银行上海分行个贷部人士称。该行在春节前夕低调推出一款信贷产品,利率是在基准利率基础上上浮20%,按照使用额度计息,不过只针对在该行有住房按揭贷款的客户,并要求以房产做抵押。用途上也有限制,只能是消费支出,比如装修、旅游等。记者仔细了解发现,这款产品的本质,相当于银行将尚有按揭贷款的住房再次抵押,发放一张可循环使用的信用卡,且利率比信用卡低不少。
事实上,在净息差收窄、金融强监管的经营环境下,去年以来不少银行高调提出转型零售业务,向零售要利润。其中,伴随着消费升级而来的相关业务,成为零售金融的主打业务,纯消费贷和信用卡业务骤现爆发式增长。
《2017中国消费信贷市场研究》指出,2017年我国消费信贷市场爆发,传统金融机构消费信贷较去年末增加3.89万亿元,为历史最高增量。所谓无利不起早,银行热衷于消费金融业务无疑是看中了其中巨大的收益。
对此,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银行分析师许文兵也表示,消费贷的定价水平相对较高,而在我国消费市场快速发展的前提下,增长潜力也较大,所以成为近年来银行零售资产业务增长的重点。
然而这项既顺应政策又贴近市场需求的业务,发展中也出现了走偏现象,一些消费贷资金变相流入房地产市场或者股市等,让该项业务成为监管重点。
事实上自去年9月开始,多地监管部门下发文件,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强化对个人综合消费贷款、信用卡透支等业务的额度和资金流向管理,严防资金违规进入房地产领域。银监会年初明确表示,要努力抑制居民杠杆率,重点是控制居民杠杆率的过快增长,打击挪用消费贷款、违规透支信用卡等行为,严控个人贷款违规流入股市和楼市。银监会更是在开年不到半个月就发出第三道监管文件表出严控决心。1月13日晚,银监会发布《关于进一步深化整治银行业市场乱象的通知》、《进一步深化整治银行业市场乱象的意见》和《2018年整治银行业市场乱象工作要点》。
但在这样严监管的态势下,一些银行仍然“合规”意识而不高。有媒体在通过银行客服咨询消费贷业务时了解到,在监管导向下,相较过去,大多银行态度谨慎,已提高了消费贷申请门槛,比如要求提供社保、公积金流水凭证等材料,单次申请额度也设有上限,利率也相应上调。“央行会不定期抽查资金去向,最好保留相关消费凭证。”上述银行人士指出。但现实操作也有办法规避,比如有客户会把贷款资金从个人账户转到其他账户取现。
事实上,过去十年是中国银行业高速发展的十年,但不可否认的是,在资产规模扩张的过程中,一些不合规的动作也频频出现。今年以来,银行业因违法违规问题而频接“天价罚单”。银监会等监管部门研究确定了重点弥补监管制度短板的“大招”。在此背景下,主动合规应成为银行业未来发展的“生命线”,是走向高质量发展的“第一步”。
(综合自:上海证券报、中国证券报、证券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