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据大案背后三阶段 从被动到“奋不顾身”

万喆 |2018-02-02 23:3748088

近年来,票据作为买卖双方易于接受的融资结算工具被广泛应用。

近年来,票据作为买卖双方易于接受的融资结算工具被广泛应用。


票据异化的第一阶段——银行相对被动


一般而言,银行票据指由银行签发或由银行承担付款义务的票据,包括银行本票、银行汇票、银行签发的支票等。


从理论上来说,票据业务作为银行信用与企业商业信用的有机结合的企业融资工具,其贴现金融功能为中小企业提供了便捷的融资渠道以及低融资成本的资金。


话是这么说,不过这就催生了票据问题的第一阶段,企业方面的票据造假。


总体而言,票据运用先是企业方需求。企业通过存入保证金——开出银行承兑汇票——将银票贴现,满足资金流动需求。


不过,企业发现,他们可以有不少办法,让“流动”停不下来,也就是说,将贴现资金作为保证金再开出银行承兑汇票——再将银票贴现,如是往复、不断循环。


不仅如此,一些企业本身并没有资金,是用贷款等作为初始资金。这样一来,就很吓人,空手来人,在某银行贷款1000万元,然后转为存款,以此作为保证金,假设保证金是50%,则可开出2000万元的承兑汇票。然后,企业将此承兑汇票拿到他行贴现,2000万再这样操作一遍,存入、开票、贴现,不断翻倍……


当然实际中要扣除贴现率,但是仍然令人惊讶,这不是“造钱永动机”嘛?这么容易就发明了?


“发明”谈不上,说“假造”更合适。这个看似美丽的过程中充满了假造。什么都没有,怎么能够贷款?贷款作为保证金,这是违规的。所以,假造合约、假造账单、假造资质等不可避免,而假造也是一项停不下来的“事业”,造着造着,连假公章、假票据单也都出现了。


企业为了拿到钱而造假,银行出于相对被动的地位。这是第一阶段。


票据异化的第二阶段——银行半推半就


的确,由于早期银行票据查询手段比较落后,缺乏全国统一联网的票据信息查询系统,联行查询系统及其查询方式也存在着局限性,无法完全识别票据的真伪。


不过,必须认识到,如果银行真的认起真来、较起劲儿来,有什么道理就是解决不了票据问题?


关键是,银行本就是半推半就。


商业银行的绩效考核机制中,指标完成情况与收入紧密挂钩。而其中最重要的无疑是存贷款规模。


对银行而言,发展票据业务可增加保证金存款,是银行增加存款的重要途径。企业在办理银行承兑汇票时须先存入保证金,贷款和贴现资金用于银票保证金属于违规行为,但是基层银行为了完成存款任务,资金划到其他银行转一圈再划回来,怎么办?睁只眼闭只眼吧。


由于监管部门对银行资本充足率的要求不断加强,银行在发展资产业务时一般会优先发展资本节约型业务。签发银票可以大量减少表外风险资产的规模。同时,票据期限短、流动性强,往往在考核期内可以实现预期利润,同时较少拨备。


银行还可赚取手续费和贴现利息。对于中小金融机构而言,这部分收入是重要利润来源。


可见,票据融资业务既有利息收入又有非利息收入,既有表内业务的特点又有表外业务特点。在银行看来,真是配置资产负债、管理流动性的理想工具啊!


因此,有些银行内控形同虚设,部分银行甚至主动去找有业务来往关系的企业进行贷款,让企业用贷款资金作为保证金签发银行承兑汇票。


张开怀抱,甚至主动出击,同志,你没有办法?没事,我给你找办法!


银行变得越来越很“主动”,这是第二阶段。


票据异化的第三阶段——银行“奋不顾身”


可是,为了这种“收益”,势必要以制度为敌人,以安全为代价。而且,一旦形成这种导向,管理和制度上的漏洞、外部人员和内部人员勾结等,就都成为了“常态”。而一旦这些成为了“常态”,钻空子的人只会越来越多,钻空子的心眼也只会越来越多。


银行为了完成任务配合企业,但是企业何尝不会为获得融资的好处讨好银行?有些企业经营情况和财务状况并不很好,而银行的“帮扶”弹性和空间如此之大,企业为了和银行“搞好关系”,其中可能产生的违规和腐败,可以想象,难以想象。


处于票据业务上游端的银票承兑持续高速增长,有许多持票企业需要将银票向银行机构办理贴现后以货币资金对外支付,民间票据市场因此已形成了完整的流程模式和盈利模式,票据中介盛行其中。票据中介一般通过一家具备贴现、转贴现的一级法人资质的银行为平台进行票据流通买卖。其中可能产生的违规和腐败,可以想象,难以想象。


更可以想象的是,既然水这么混,利益这么大,漏洞还这么多,完成指标拿到奖金?已经不值一提了。


因此更难以想象的便是,近期的大案,按照官方批评,一是内控管理缺失。案发机构岗位制约机制失衡,印章、合同、账户、营业场所等管理混乱,大额异常交易监测失效;二是合规意识淡薄。一些员工违规参与票据中介或资金掮客的交易,个别人甚至突破法律底线,串通作案,谋取私利;三是严重违规经营。项目投前调查不尽职、投后检查不到位,丧失合规操作的底线。


无非就是里应外合、监守自盗,说白了,这么乱,都能偷,不如自己偷。


银行内部管理混乱带来内部人员的“奋不顾身”,这是第三阶段。


对企业发展和信用的损害


票据造假中显示出的,仿佛是个体的风控意识差、法规意识差、道德意识差,其实是公司治理有了大问题。


从企业方看,用票据造假来掩饰财务窘境,进行财务造假,反而损害了企业发展。


2017年,证监会公告了广东省某投资股份有限公司的行政处罚决定书。此前,广东省珠海市中级人民法院也作出了一审判决。起因是早前股改方案中的业绩承诺不达标,通过向其他公司借款1个亿,4次“循环转账”,虚增了3.84亿的业绩承诺补偿款。但怎么掩盖这笔虚增的钱?该公司一招鲜吃遍天——伪造银行承兑汇票。靠着这一招,把票据的购买、贴现、置换、支付等四个环节融合在一起,在2014年上半年,虚增的利润占实际利润总额的比例高达13倍!


但忙于财务却疏于管理,公司毕竟还是无法发展的。到了第四年,审计机构也觉得无力回天,出具了一份“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东窗事发,票据欺诈行为性质过于恶劣,以至于上升到追究刑事责任的高度。


从银行看,票据空转作为一种短期行为,确实可以在短期内虚增存款,但是却会影响银行的负债结构。一旦流动性状况发生改变,可能损害到银行的流动性。


更重要的是,银行本来是以信用为基础和关键的机构,如此操作风险、道德风险,不仅影响了银行本身的良性运营、持续发展,更损害了银行的市场信用。


有人说,票据案频发是因为没有电子化,技术上有障碍。然而,2016年,河南焦作中旅银行离职员工冒充该行工作人员身份,伪造相关资料及印鉴,在工商银行廊坊分行用假公章开设了同业户,以工行电票接入系统开出30亿,恒丰银行转贴现了部分。事发后,三方银行均表示自己很冤枉。


但大家会不会问,你们都这么好骗,让我们怎么相信你们?


信用损害也是对社会秩序的一种损害。


对宏观经济和金融的损害


更重要的是,脱实向虚由此而来。


试想,这些流程中,大家都靠的是套取利差获得收益。当相关法律、制度漏洞百出,而涉及面之广又可以支撑收益,就产生了大规模的票据空转,信贷资金体外循环,削弱信贷功能。


当银行票据签发、贴现如此“容易”,企业还愿意费劲管理运营吗?当然不!企业的主要精力放在了努力不断获得利差上,获得了融资也不会投入实体经济中,原本应该用于支持企业生产、流通的信贷资金体外循环。当中央出台经济刺激计划,需要大量银行资金支持,表面上看似银行信贷规模急剧膨胀,但实际上大量资金空转,不进入到生产流通领域,就会使一些企业得不到融资扶持,内需也拉不动。M2同比增速远高于GDP+CPI的同比增速,也就不难理解。


金融风险也由此累积。


对于银行来说,基于自身短期利益等考虑,由传统的票据业务而衍生的各种转贴现业务模式“创新”开始成为票据市场的主战场,并逐渐发展成为农信社/村镇银行模式、信托模式和券商模式。票据业务越来越复杂,层层通道、过桥、增信、代理后,甚至最终的出资行都搞不清楚自己真实的交易对手是谁。市场上可见,票据空转、理财空转、同业空转、信贷空转等层层杠杆、重重嵌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些金融风险是诱发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潜在因子。


因此,国家宏观调控难度加大。


票据空转没有真实贸易背景,贴现资金有可能违规流人股市、房市。前些年还可以看到的是,由于人民币不断升值,热钱大量流入,我国外汇储备不断增加,央行被动投放了大量货币,货币市场资金一直比较充裕,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引发贴现利率与存款利率倒挂。


票据空转及各种空转资金的去处几乎都是在催生出大量泡沫,不仅影响银行对实体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削弱了信贷功能,虚增了银行存贷规模,也加大了金融业的系统性风险。


后记


从票据大案看,横向有面。从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农商行到村镇银行,都有参与的;纵向有链,从企业到支行员工、支行领导、分行员工领导、票据市场中介头儿等,都有在参与的;中间贯穿的是时间线。


看到这条时间线,也就看到了“脱实向虚”的形成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在盲目追求“做大”的目标下,在一味追求“高速度”的前提下,产生了以破坏法规为代价的异化“创新”,并把这种异化达到了极致。


非独票据,非独金融。


从微观说,当制度出现姑息和内部破坏,谁都可能、可以变成坏人,甚至会催生坏人的形成。从宏观看,资金脱实向虚、金融风险累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有时失灵,与内外部环境的快速变化有关,也与相关部门的思路仍然滞后所造成的阻力有极大关系。


所幸,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提出背后,是国家整体思路的转变,从高速度到高质量的发展,对金融行业提出加强监管的强信号。


监管层近年紧紧追踪银行资金空转,不断深化对银行业市场乱象的整治。但目前的秩序梳理带来的“大案”,也只是打响了“第一枪”。


历史上山西钱庄的汇票业务,200多年没出现过一次案件。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作者万喆系经济学家,澎湃新闻特约评论员。)

来源:澎湃新闻

10
标签:大案 票据 背后 
发表评论
同步到贸金圈表情
最新评论

线上课程推荐

火热融资租赁42节精品课,获客、风控、资金从入门到精通

  • 精品
  • 上架时间:2020.10.11 10:35
  • 共 42 课时
相关新闻

经历了供给侧改革,一张票据背后的金融创新

2017-02-06 17:43
43501

云南大理:鼓励积极开展小微企业供应链票据、应收账款、存货、仓单、订单和保单融资业务

2024-10-25 15:44
93178

上海票据交易所和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联合举办供应链票据资产证券化业务座谈会

2024-09-27 13:16
167214

沪上银行联手推出“票据金融支持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暨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联合行动方案”

2024-09-25 13:14
129146

金融行业标准《票据市场 商业汇票业务信息模型规范》发布实施

2024-08-27 11:53
117702

重庆:加大绿色低碳产业、高排放行业低碳转型的信贷投放和票据融资

2024-08-13 13:41
96915
7日热点新闻
热点栏目
贸金说图
专家投稿
贸金招聘
贸金微博
贸金书店

福费廷二级市场

贸金投融 (投融资信息平台)

活动

研习社

消息

我的

贸金书城

贸金公众号

贸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