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晓勇:以能源领域务实合作推动“一带一路”建设
12月2日,由中央民族大学主办的“一带一路”经贸合作与民族事务治理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院长、国际能源安全研究中心主任黄晓勇应邀参加并发表了题为
作者:黄晓勇,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院长、国际能源安全研究中心主任;
本文来源:一带一路百人论坛
12月2日,由中央民族大学主办的“一带一路”经贸合作与民族事务治理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院长、国际能源安全研究中心主任黄晓勇应邀参加并发表了题为《以能源领域务实合作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演讲。黄晓勇教授在讲话中指出,中俄在能源领域的战略合作,将为俄罗斯能源行业发展带来良好机遇,将促进俄罗斯远东地区开发和国家经济复苏进程;与此同时,将更好地保障中国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增强新兴市场国家在国际能源问题上的话语权,改变国际能源治理体系的格局。以下为黄晓勇教授演讲全文:
2013年9月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提出了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畅想。同年10月3日,习近平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演讲,提出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这二者共同构成了“一带一路”重大倡议,此后“一带一路”倡议逐步形成系统的理论轮廓。这一构想的提出和实施对提振低迷的世界经济、巩固维护经济技术全球化的进程,建立更加紧密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也将由此为形成更加公平公正的国际经济新秩序作出积极贡献。
一、“一带一路”建设助推全球化和国际新秩序
习近平主席指出,“一带一路”建设,要聚焦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聚焦构建互利合作网络、新型合作模式、多元合作平台,聚焦携手打造绿色丝绸之路、健康丝绸之路、智力丝绸之路、和平丝绸之路,让“一带一路”建设造福沿线各国人民。
“一带一路”建设有利于形成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建设一个包容性很强的互利互惠平台。通过巩固、扩大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彼此相互开放、互利合作,形成公平、统一的市场竞争环境,促进资源的自由流动,不断扩大经济规模、优化经济结构,将造福于沿线各国人民。“一带一路”倡议实施过程中,中国正加大资本输出力度。沿线绝大部分国家是转型中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道路、港口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一带一路”建设不仅有助于解决中国自身的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也有助于缩小国家和地区间发展差距。“一带一路”建设重点面向亚欧大陆,以交通、能源、通信、农业等基础建设和互联互通为先导,让沿线国家搭上中国经济发展的快车,破解消除贫困和共同发展难题。
商务部统计显示,2017年1—10月,我国企业共对“一带一路”沿线的58个国家进行了非金融类直接投资111.8亿美元,主要流向新加坡、马来西亚、老挝、印尼、巴基斯坦、俄罗斯、越南等国家地区。对外承包工程方面,我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61个国家新签对外承包工程项目合同5946份,新签合同额1020.7亿美元,占同期我国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的55.4%,同比增长21%;完成营业额575.2亿美元,占同期总额的48.5%,同比增长9.1%。
“一带一路”建设有助于弥补国际经济治理赤字,构建更加公平的国际经济秩序。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战后构建的全球自由贸易体系遭遇了不少挑战,多边贸易谈判迟迟没有进展,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遭遇重重困境。西方一些国家试图通过高关税以及“双反”等壁垒阻碍贸易自由化,“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全球经济治理举步维艰。在以往西方主导并推动的经济全球化失去动力,各国在开放和闭关自守彷徨之际,中国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指明了新型全球化发展的方向,为世界提供了全新的公共产品。
“一带一路”建设还有助于消除战乱和冲突,营造更加和平、安宁的发展环境。“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由于长期没有解决贫困与发展问题,不少国家成为战乱和冲突、恐怖主义、难民移民等诸多问题的策源地与重灾区。阿富汗、巴基斯坦等国的恐怖主义依然严重,也门、叙利亚战火纷纷等等。在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空前加深的当今世界,没有任何国家能独善其身或者独自应对这些安全挑战。“一带一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在全球范围内整合生产要素和发展资源,促进沿线各国共同发展。通过发展与不断发展这个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来有效地破解战乱、恐怖主义、难民等难题,从而有力的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安宁。
“一带一路”倡议坚持开放包容,欢迎任何国家参与,不排斥任何第三方国家;坚持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对话不对抗、结伴不结盟的伙伴关系;坚持营造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我们有理由相信,“一带一路”建设将推动各地区的协调发展,构建更加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携手构建起人类命运共同体。
二、中俄能源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作为一位能源行业研究的专家,我非常期待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通过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能源领域的务实合作,实现中国与相关国家的互利共赢和共同发展。
中俄两国以能源为重要基础和现实抓手推动经济合作,将有助于构筑中俄新型大国战略关系、实现互利共赢,也有利于地区政治经济稳定与全球和平发展。
近年来,中俄原油贸易快速发展。中国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9月中国来自俄罗斯的原油进口量大幅增长,达到创纪录的635万吨,较去年同期跳增61%。这是俄罗斯连续第七个月在中国原油进口国当中拔得头筹,在与沙特阿拉伯的贸易竞赛中明显拉开了距离,牢牢锁定中国原油最大供应国的地位。自2014年开始,中国自俄罗斯的原油进口量就大幅提升,俄罗斯对华原油出口量超过了伊朗,并于2015年5月首次超过了沙特。自此以后,俄罗斯、安哥拉、沙特三国轮番坐上对华原油出口的头把交椅,直至现在。
中俄天然气合作更是取得标志性进展。2014年5月,在中俄两国元首的共同见证下,中国石油与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签署《中俄东线供气购销合同》,投资金额高达4000多亿美元,合同期30年。双方约定,从2018年起,俄罗斯将每年向中国输送天然气,最终达到每年380亿立方米。
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工业化快速推进,中国对油气资源的需求量日益攀升。与此同时,俄罗斯油气对欧出口受到一定阻碍,对远东地区开发日益重视,正逐步将油气出口的重心向亚太地区转移。经济上的互补、供需上的契合,使得油气合作成为两国合作的重要板块。
中俄两国的能源合作远不止油气贸易的合作。在油气投资和开发等方面也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合作。近日,中国华信能源有限公司通过一项股权收购,间接持有俄罗斯石油公司14.16%的股份,这成为国际油气市场一项重要的股权转让。2014年初,中石油与俄罗斯诺瓦泰克公司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中石油和法国道达尔分别持有该公司20%股权,共同开发位于俄罗斯西伯利亚平原西北部的亚马尔LNG项目。中石油、中海油、宝钢、武船等公司也成为该项目的重要工程分包商。根据中石油与诺瓦泰克公司签署的供销合同,未来该项目生产的部分天然气还将出口中国。作为中俄两国最大的经济合作项目,亚马尔LNG项目不仅将带动俄罗斯能源产业和边疆地区的发展,也有望丰富中国清洁能源供给、优化中国能源结构。
中国资本、技术的输出,将更好地推动俄罗斯能源行业的发展和资源的开发,提升俄罗斯油气行业竞争力和国家经济实力。此外,中俄两国在核电、可再生能源的技术和开发方面,也存在广泛合作的空间。
中俄在能源方面的战略合作,将为俄罗斯能源行业的发展带来良好机遇,也将促进俄罗斯远东地区开发和国家经济复苏进程;与此同时,将更好地保障中国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增强新兴市场国家在国际能源问题上的话语权,改变国际能源治理体系的格局。
三、中国与中亚和中东欧能源合作提速
与中亚乃至中东欧国家的经济交流与合作也正迎来一个全新的发展机遇和局面,“一带一路”建设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而能源贸易以及能源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合作,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巨大的发展潜力,并为与相关国家与地区未来更加广泛的合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中国与中亚国家的能源合作是“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内容,开展跨国家、区域层面的大规模能源合作,构建一个多元化互联互通的新格局,是中国与中亚国家能源合作的未来愿景。
中亚油气资源储量仅次于中东和俄罗斯,居世界第三位,其天然气储量尤为可观,该地区天然气探明储量超过23万亿立方米,约为全球探明总储量的10.6%。天然气资源储量主要集中于土库曼斯坦,哈萨克斯坦与乌兹别克斯坦。
近年,中国—中亚地区能源合作成果丰硕。2014年9月起,从土库曼斯坦出发途径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通向中国的第四条管线D线开工,预计2020年完工。该管线建成后,中亚对华年均供气量有望超过850亿立方米。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不仅为中国提供了超过一半的天然气进口量,而且将能源依赖进口的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也纳入了受益国范围,承担起了中亚地区的公共产品的作用。
中国与中亚国家的能源也并不局限于油气贸易,中国凭借良好的工程技术,在中亚能源工程建设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吉尔吉斯斯坦是一个缺电国家,电力短缺成为其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目前,由中国公司承建的“达特卡—克明”500千伏南北输变电工程已顺利竣工。比什凯克热电站厂改造项目也正在实施,将解决比什凯克周边地区电力供应问题。中国企业还在吉尔吉斯斯坦投资建设了炼油厂,提升了吉尔吉斯斯坦原油加工能力。
中国在中亚的投资、贸易和工程承包服务,既能满足我国对能源安全需求,也能平衡中亚各国的能源分布不均、技术困境、产能过剩等问题。中国以能源为抓手在中亚推动油气贸易和基础设施的互通互联,是一种非排他性的、互利共赢的合作,最终将会形成一种网络化、机制化,充分平衡各方收益和区域公共收益的国际公共产品。
连接着亚洲和欧洲的中东欧同样是“一带一路”沿线重要区域。2016年3月底,国家主席习近平对捷克进行国事访问时提出,要以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为契机,推动两国实现全方位、深层次的合作。
中国和中东欧国家在基础设施、新能源、农产品等方面有较大合作潜力。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中国具有较成熟的技术、价格优势,综合性价比高;新能源方面,波兰风能资源较丰富;农产品合作方面,中东欧国家的奶制品和肉类产品品质较高。中东欧国家对核电和光伏等可再生能源的需求不断增长,我国在核电、光伏等领域技术较为先进,可对中东欧输出相关产品和技术。同时,在交通和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中国也可以提供相应的工程建设服务。
2014年12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出访中东欧时表示,中国决定设立30亿美元规模投资基金,启动第二期10亿美元的中国-中东欧投资合作基金。中东欧作为“一带一路”大通道建设的重要区段和节点,对建好跨区域、大范围的互联互通基础设施具有重要意义,未来中国与中东欧的合作前景可期。
在刚刚闭幕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重申,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
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这是中国对国际社会的承诺。我们也期待沿线各国秉持开放、共享和合作的思维,进一步推进经济全球化。我们特别期待中国与相关国家,以能源投资、贸易、开发和相关基础设施领域的务实合作为抓手,有力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更好地保障全球能源和生态安全,实现世界经济更加均衡、快速和高质量的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