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恕:中亚高等教育概况

杨恕 | 2018-01-03 15:08 18610

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提出之后,越来越多的沿带路国家采取了积极参与的态度。中亚国家是我们的西邻,又都位于丝绸之路上,它们对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参与无疑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通

作者系兰州大学中亚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所长


内容提要

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提出之后,越来越多的沿带路国家采取了积极参与的态度。中亚国家是我们的西邻,又都位于丝绸之路上,它们对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参与无疑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通过上海合作组织等平台和双边合作,中国与中亚国家在各方面的交流都有较大的发展,其中,教育交流(主要是高等教育交流)成绩十分明显,有越来越多的中亚高校与中国高校建立了交流关系,中亚来华留学生数量不断增长,双方都抱有进一步扩大交流的愿望。鉴于此,本文对中亚高等教育概括作了介绍,希望能够提供一些有意义的参考。


1、中亚高校概况

中亚高等教育始于红色十月之后。1918年4月,建立了中亚第一所大学——突厥斯坦人民大学(1920年,列宁签署命令在突厥斯坦人民大学的基础上建立突厥斯坦国立大学,1923年改称国立中亚大学,1960年更名为国立塔什干大学,即今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大学的前身),而后中亚地区高等教育迅速发展。到上世纪30年代中期,基本建成了学科完备的高等教育体系。但在苏联范围内,中亚是高等教育水平最低的地区主要表现为高校数量少、教学科研质量不高。原苏联近900所(91年)普通高校中,中亚地区有120所,占总数的13.5%,而人口占全苏联的1/4。原苏联38所重点高校中,只有两所在中亚,即国立塔什干大学和国立哈萨克大学(现改名哈萨克斯坦民族大学)。尽管如此,中亚的高等教育(也可以说教育整体)当时相对周边国家还是具有明显优势的。


中亚国家独立以后,国民生产持续下滑,经济状况很糟这使得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也陷入困境。上世纪90年代中期,各国经济逐步开始恢复性增长,教育也随之复苏,并普遍进行了教育立法和教育改革学制、学位、教材、教学方法、经费、管理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与此同时,一些问题也日益突出,如投入经费不足,高水平教师严重缺乏,管理混乱,腐败盛行等(哈萨克斯坦的情况要明显好于其它四国)。


中亚尽管在苏联时期是高等教育最落后的地区,但也具备了相当的基础。与独立时相比,高等教育虽然因种种原因质量显著下降,但规模却明显扩大(各国情况有较大差别,特别是哈萨克斯坦私立高校大量增加)。中亚各国政府是重视教育的,各国高等教育的一些指标在发展中国家中也是较好的。详见表1。


QQ截图20180103151210.jpg

在教育体制方面,中亚国家独立以后,已发生较大变化,总的趋势是逐渐改变原苏联的教育体制,向欧美教育体制靠拢,各教育阶段的年详见表2。

QQ截图20180103151259.jpg


注:表列内容仅是中亚四国教育年限的大致汇总实际情况较之复杂。1.说明:前苏联的学位只有专业证书(如:医师、工程师、农艺师、经济师等,本科毕业即可获得),副博士和博士。苏联解体后中亚国家开始授学士和硕士学位,学位成为四级:学士、硕士、副博士和博士。目前又向西方体系过渡实行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但不同国家过渡期限和方式又有所不同。目前,多数国家不把博士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阶段来考虑,而认为博士学位是在结束了高等教育之后才获得的。


2.哈萨克斯坦教育体制示意图

可见,哈萨克斯坦的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分成四或五种情况。哈萨克斯坦高等教育包括:高等基础教育(学士);高等专门教育;高等师资-科研教育(硕士)。哈萨克斯坦的高等教育目前正在从两级学位(学士和硕士)向三级过渡,即学士、硕士、博士。另外,哈萨克斯坦已在100所学校中试行12年一贯制的初-中等教育。


3.乌兹别克斯坦在九年义务教育后有两种中等教育方式:普通教育(相当于中国的高中教育)和职业教育,完成了这两类教育都可以进入高等教育阶段。研究生教育包括两个阶段:硕士和博士。乌兹别克斯坦的学士年限是4年;硕士至少需要两年。


4.吉尔吉斯斯坦不完全高等教育至少是2年;学士教育是4年;非普通专业教育教育是5或6年;硕士研究生教育分两种:若是学士毕业,则需2年;若是非普通专业教育毕业,则需1年;博士学习年限根据在相关学科发表的成果决定。


5.塔吉克斯坦学士教育是4年;非普通专业教育是5年;硕士研究生教育分两种:若是学士毕业,需2年;若是非普通专业教育毕业,则需1年,副博士2或3年;博士学习年限根据在相关学科发表的成果决定。


在引进国际标准方面,在中亚高校影响较大的有Tempus和波隆尼亚进程,简述如下:


1.Tempus(大学跨欧洲学习计划trans-European mobility scheme for university studies)

这个项目是1989年在法国的斯特拉斯堡由欧洲委员会确定的,目的是对中亚和东欧国家的高等教育提供帮助,改革教育体制发展新的学科。具体方式有:1)资助大学生和研究生在欧盟国家高校中进行3-12个月的学习;2)资助教师在欧盟国家高校中进行1周一1学年的进修;3)资助教师在欧盟国家公私企业中进行1-6个月的实习,项目对从事欧洲语言教学的教师给予特别关注;4)资助在中亚和东欧的高校中开设有关欧洲和欧盟的课程。这个项目是从90年开始实施的,但中亚国家加入较晚,最早的是乌兹别克斯坦(1994年),有多个高校和科研机构参加,1994-2014年执行了80个项目,共拨款3000万欧元;哈萨克斯坦1995-2013年执行了76个项目,经费5400万欧元,哈近30%的高校参与了Tempus。


2.波隆尼亚进程

1998年的“索邦联合宣言”(Sorbonne Jointly Declaration)和1999年的“波隆尼亚宣言”(Bologna Declaration)奠定了欧洲“波隆尼亚进程”的基础,“进程”旨在推进欧洲高等教育一体化,并在2010年建成“欧洲高等教育区”(European Higher Education Area)。“波隆尼亚宣言”提出了以下目标:采取一种使各国大学文凭可以进行相互类比的“两阶段”(本科/研究生)的教育体制;建立一种学分累积和转换的机制ECTS(欧洲学分转换与累积系统);促进学生、教师和研究人员之间的流动;在质量保证上进行合作。各国不同的教育制度将统一改革为本科不少于3年、硕士2年、博士3年(又称LMD改革  注:LMD是法语中“学士学位licence”、“硕士学位Maîtrise”和“博士学位Doctorat”开头字母的简称)。


四个中亚国家对“进程”抱积极态度。2005年哈萨克斯坦加入波隆尼亚进程,现已有42所大学通过了欧洲专业部门质量管理系统的审查鉴定,国家统考规则会发生一些改变或修正,如提高大学的入学分数。2008年6月中亚五国教育部长在杜尚别开会,讨论了按波隆尼亚进程标准建立中亚高等教育区的问题并签署了备忘录,2011年吉尔吉斯斯坦加入了波隆尼亚进程。塔吉克斯坦于2006年依据波隆尼亚进程标准建立了国家数据中心,有11所大学参与了相关项目。


另外,一些西方的基金会在中亚的高等教育领域也非常活跃。如福特基金会、索罗斯基金会、洛克菲勒基金会、欧亚基金会、德意志基金会,等等,它们采取多种形式注入大量资金支持科研项目,资助教师和学生到西方留学。与此同时,中亚国家也以政府奖学金的形式资助本国优秀青年去国外学习(主要是西方过家,也有中国和俄罗斯)。例如,1993年11月哈萨克斯坦以总统令的方式设立了“未来”(Bolashak)计划,由总统委员会直接拨款,选拔资助优秀青年学生去国外学习,1994-2013年选派了6282人,留学国家依次是英国(39%)、美国(29%)、德国(13%)、加拿大(4%)、俄罗斯(4%)、爱尔兰(2%)、中国(2%)、瑞士(2%)、马来西亚(1%)。

2、外国在中亚办高校情况

中亚国家独立后,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水平人才的需求与培养能力之间形成尖锐的矛盾,各国政府一方面扩大教育规模,努力提高质量,同时也采取各种措施,加强教育国际交流,其中之一,就是引进国外资源在国内办大学。这既是中亚国家自身的需要,也是外国在中亚扩大利益和影响的需要,是双方利益的结合点。外国在中亚开办高校的情况见表3。

外国在中亚国家开办高校的名单如下:


哈萨克斯坦:莫斯科大学哈萨克斯坦分校(阿斯塔纳),圣彼得堡工会人文大学阿拉木图分校,哈萨克斯坦-不列颠技术大学,哈萨克斯坦-德国大学,哈萨克-土耳其亚萨维国际大学,埃及努尔•穆巴拉克伊斯兰文化大学,杰克利中亚大学[Текели,哈萨克斯坦城市,在阿拉木图州东部山区,距中哈边界不远。2000年,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三国总统和巴基斯坦阿迦汗四世(Agha Khan IV,伊斯兰教伊斯玛仪派尼扎尔支派的精神领袖。他建立了阿迦汗发展集团,这是一个国际化组织集团,致力于改善发展中国家贫困地区人民的生活条件与机会)签订协议,由阿迦汗集团建立中亚大学,在三国山区分别设立三个校区,即哈萨克斯坦的杰克利,吉尔吉斯斯坦的纳伦,以及塔吉克斯坦的霍罗格。三个校区以所在城市名加以区别]。有一点需要说明,哈有一所大学名为哈萨克-美国大学(私立),不少人认为它是美国办的,实际不是,美国没有参与其办学和管理,但它是独联体范围内唯一一所成为美国高校协会(AAC&U)成员的高校,与美国高校有较多的交流。另外,中亚有多所俄罗斯没有参与办学的高校名称中有“俄罗斯”(русский)一词,如哈萨克斯坦-俄罗斯医科大学(Казахстанско-Российскиймедицинский университет),使用“俄罗斯”是表示该校的教学语言主要是俄语,这类高校一般与俄罗斯有较多的交流关系。


吉尔吉斯斯坦:吉尔吉斯-俄罗斯斯拉夫大学,莫斯科企业与法律学院比什凯克分校,吉尔吉斯-俄罗斯教育学院,俄罗斯普列汉诺夫经济大学比什凯克分校,美国中亚大学,吉尔吉斯-土耳其“玛纳斯”大学,纳伦中亚大学(在比什凯克还有一所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研究院,招收一年制的硕士生,在吉不同版本的高校名录中,有的收入了它,有的没有。表2未计入)。


塔吉克斯坦:俄罗斯-塔吉克斯拉夫大学,莫斯科大学杜尚别分校,莫斯科动力学院杜尚别分校,莫斯科钢铁学院杜尚别分校,霍罗格中亚大学。


土库曼斯坦:俄罗斯国立石油天然气大学阿什哈巴德分校,土库曼-土耳其国际大学。


乌兹别克斯坦:莫斯科大学塔什干分校,俄罗斯普列汉诺夫经济大学塔什干分校,俄罗斯国立石油天然气大学塔什干分校,塔什干威斯敏斯特国际大学,都灵工学院,仁荷大学(在韩国仁川),新加坡大学(有的资料上还有国立莫斯科企业管理学院,莫斯科税务学院,表2未计入)这些高校从办学层次上看,都以本科为主,多数培养硕士,培养博士的不多。下面介绍几所较有特点、水平较好、影响较大的大学。


1.哈萨克-土耳其亚萨维国际大学 1992年10月,哈萨克斯坦与土耳其两国政府签订《关于在突厥斯坦市建立哈萨克-土耳其国际大学的协议》将原国立突厥斯坦大学改为哈土合办的国际大学,2009年10月双方又签订了关于该大学办学条件的协定.学校现有包括理、工、农、医、社会、人文各领域的18个系,57个本科专业,有29个专业授硕士学位,11个专业授博士学位,在校生约1.6万人。授课语言有哈萨克语、土耳其语、俄语和英语。学校最高管理机构是政府间全权委员会(设在安卡拉,任期5年),学校依委员会确定的章程进行管理。委员会有委员10人,双方各5人。委员会主席由土方担任并由土总统任命,另4人由土政府任命。哈方5人均为大学校长,由哈政府任命,其中1人担任副职。校长由哈方派出。学校预算及资产双方各占一半。至2012年,土耳其已拨款1.5亿美元。该校与土耳其的交流十分密切,每年有不少学生去土学习。学校每年为突厥语国家的学生设200个奖学金名额,有近十分之一的学生来自突厥语国家。另外,该校与西方国家的交流也较多。2012年,非政府的哈萨克斯坦教育质量保障公司将哈土国际大学列入哈10强高校,但QS世界大学排名中列入的7所哈高校中没有该校。该校是土耳其在中亚合办高校中投入最大、参与最多的一所,是土耳其境外文化发展战略在中亚的一个样板。


2.哈萨克斯坦-不列颠技术大学  2000年11月,哈萨克斯坦教育与科学部和英国文化委员会签订谅解备忘录,决定合作建立哈萨克斯坦-不列颠技术大学。2001年8月,哈政府根据备忘录决定建立该大学。学校主楼是前议会大厦。现有8个系(院、中心)35个专业,可授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其石油天然气,化工,信息技术三个专业为哈最佳专业。哈方的主管部门是教育科学部,再加能源和矿产部、财政部、战略规划署,这4个部门是校长委员会的成员。英方参与者为英国驻哈萨克斯坦大使馆和英国文化委员会,以及阿伯丁大学、罗伯特•格登大学、赫利奥特•约特大学、威斯敏斯特大学、伦敦商学院等。与麻省理工、哈佛大学有较多交流。在约370名教师中,有30%来自国外,商学院(与伦敦商学院合办)为60%,MBA为100%。该校排名位居哈工科院校第一,在QS世界大学排名中进入前600名。毕业生就业率98%。英方对学校管理参与不多,主要是对一些专业派出教师,提供设备及教材,有几个英国公司设立了奖学金,提供赞助,但金额不明。据悉,2015年12月,该校与哈萨克民族技术大学合并。   


3.吉尔吉斯-俄罗斯斯拉夫大学该校1993年开设,法律基础是1992年6月签订的《吉尔吉斯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友好合作互助条约》、1992年9月吉总统令、1993年9月吉俄政府《关于设立吉尔吉斯-俄罗斯斯拉夫大学的协定》,以及两国政府的几个决定。2004年,吉总统下令,以叶利钦的名字命名该大学。学校主楼是前苏联军官俱乐部。学校章程规定,学校的活动遵循吉俄两国宪法、法律和两国政府的相关规定,这也就是说,该校在法律上具有双重身份。在学校的预算中(按2013年的数据,学校年预算约合1.5千万美元),俄罗斯的投入约占40%,主要用于奖学金和科研。目前该校有文、理、工、医的8个系,80个教研室,6个研究所,15个科学教育中心,教职工近2千人,学生1万1千人(业余2200人)。博士生数十人,硕士生300余人。该校所有课程均用俄语讲授,在保持俄语在吉尔吉斯斯坦社会中的地位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该校的特殊性,俄罗斯多所知名高校以及俄科学院都参与了该校的教学、科研活动,如莫斯科大学,鲍曼技术大学,新西伯利亚大学等。据俄罗斯知名排名机构«Эксперт РА»的资料,斯拉夫大学在吉尔吉斯斯坦高校中排名第一;而据欧洲科学产业院的排序,斯拉夫大学位列第二(第一是吉尔吉斯-土耳其《玛纳斯》大学)。


4.美国中亚大学 建于1997年,其前身是吉尔吉斯民族大学于1993年组建的吉尔吉斯-美国学院(系),1997年11月根据总统令改组为独立的吉尔吉斯斯坦美国大学,主建筑是独立前的吉尔吉斯加盟共和国最高苏维埃大楼。吉时任总统阿卡耶夫和美国总统克林顿的夫人希拉里出席了新校开学仪式。吉尔吉斯政府、美国国务院、开放社会研究所(索罗斯基金会所属的一个机构)就支持办学签订了谅解备忘录,美方提供了一笔启动费。


学校也从欧亚基金(由美国国际发展署于1993年设立,对波罗的海三国之外的12个前苏联国家提供科学教育领域的资助)和其它机构获得了资助,多所美国高校也向该校提供了资金。该校2002年更名为美国中亚大学,是独联体内唯一一所采用美国办学模式的高校,校长一直由美国人担任。办学理念是民主、自由表达和学术诚实。建校过程中,由美国的印第安纳大学牵头从美国高校招聘相关专业的教师来校任教。课程设置与美国相同,采用学分制。专业以人文社会学科为主,共有11个本科专业,3个硕士专业。授课语言除少数课程外,都使用英语,在二外课程中开设中文。此外,学校还设有多个研究所。在校生约1200人,来自三十多个国家(其中数名来自中国),以吉尔吉斯斯坦和其它中亚国家为多。教师来自西方的比例很高。学生全部自费但获取奖学金的比例较高。学费按吉尔吉斯斯坦、独联体国家、其它国家分为三个标准。毕业生被外国高校录取为研究生的比例很高,就业率也很高,在政府、外国机构和大企业就业的不少。该校与多所美国高校有合作关系,目前主要的合作伙伴是巴德学院(Bard College)。


综合以上,我们对外国在中亚开办大学的情况做几点归纳和总结。


1.办学数量俄罗斯居首位,占了总数的一半,其次是土耳其和巴基斯坦。中亚曾是帝俄和苏联的一部分,在俄罗斯的对外政策中占有优先地位。为了恢复俄罗斯作为独联体国家教育中心的地位,俄政府将《俄联邦支持独联体教育一体化纲要(2004-2005年)》和《俄联邦“俄语”目标纲要(2002-2005年)(2006-2010年)(2011-2015年)》等规划纳入联邦预算,并通过俄罗斯境内高校培养留学生、建立俄罗斯高校的境外分校和与他国合作办学等方式,实现教育输出的目标,中亚是这一政策的主要目标区之一。


俄外交部积极参与建立境外俄罗斯高校分校,俄语世界基金会、世界俄语教学研究会(МАПРЯЛ)、莫斯科大学、普希金学院是境外办学和对外俄语教学的主力军。目前,几乎在所有的独联体和波罗的海国家都有俄罗斯高校的境外分校,俄罗斯+合作方国家名+斯拉夫大学多已发展成为所在国家的知名院校和文化、科研中心。显然,境外办高校是俄罗斯国家战略的组成部分。


土耳其对中亚也有其特殊考虑。中亚国家独立后,土耳其迅速借助在伊斯兰教和突厥语方面与中亚的文化-历史联系,采取多种经济、文化政策和措施,努力扩大在中亚的影响甚至有人提出土耳其与中亚一体化、乃至建立以土耳其为中心的突厥国家联邦的想法。通过倡议召开突厥国家峰会、投资办企业、办学校,接受留学生,举办各种文化活动等做法,土耳其在中亚的影响迅速扩大。除大学之外,土耳其还在中亚办了多所中学[由居伦运动开办。


居伦运动(The Gulen Movement),是当代土耳其伊斯兰复兴运动中的一个主要思潮和社会力量,其创始人是费特胡拉赫·居伦(Fethullah Gulen)。居伦运动在中亚办学的目的是“使安纳托利亚的道德责任重返中亚”,明显具有泛突厥主义色彩,在乌兹别克斯坦和俄罗斯遭禁。去年土耳其发生军变后,土政府要求哈萨克斯坦关闭哈境内的居伦学校,但哈只是改变了学校名称,没有关闭]。


显然,俄罗斯和土耳其在中亚办学都具有明显的政治目的。而阿迦汗办学不是国家政策的内容,它主要是为了不发达地区、特别是山区的教育发展而办学,所以,他办的中亚大学的三个校区都在山区的小城市。其他国家的办学目的也各不相同,篇幅关系,不再详述。


2.从办学形式看,上述高校可以分成三类。第一类是独立高校,如美国中亚大学,吉尔吉斯-俄罗斯斯拉夫大学等;第二类是国外大学的分校,如莫斯科大学杜尚别分校等;第三类是国外大学虽然仅参与了部分专业(院、系)的建设,但没有使用“分校”这一名称,如都灵工学院、新加坡大学、哈萨克斯坦-不列颠技术大学商学院等。


3.这些合办高校的专业设置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少数例外),即使是综合性大学,其文科比重也都明显超过理工科。


4.从办学投入上看,外方投入明显低于学校所在国。所在国除了提供土地、校舍之外,在学校运营经费上的投入一般也都超过外方,外方投入最多的也只有约一半,投入方式主要是派出教科人员、提供科研费、教学-科研设备、奖学金等,在学校固定经费上做投入的例子不多,更少如阿迦汗中亚大学那样用于基建者。


5.在管理方面,除分校外,多以本国为主,像哈萨克-土耳其亚萨维国际大学、美国中亚大学那样外方高度参与的例子不多。管理体制多样,有的完全采取欧美模式,有的采取本国模式,有的则是混合模式。由于中亚国家都加入了博隆尼亚进程,学制、学位制度渐趋统一,在管理方面与外方的争议不多。


6.对于外国在境内办学,中亚各国都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教育法中没有相关的条文,也没有专门法。一般的做法是,由主管部门(主要是教育部,有时也有科学院、外交部参与)与国外机构或组织签订协议,报议会批准或总统批准,也有主管部门批准的。对双方的投入、管理等也没有明确的政策规定,主要依据双方的协议。


结 语


中亚高等教育起源于20世纪初,后经过苏联的建设和发展,到苏联解体前,已形成了教学设施基本完备、学科体系较为完整、教育质量相对较高的高等教育状况。苏联时期不仅是中亚高等教育体系逐渐建立、完善和发展的重要时期,而且对独立后中亚五国的高等教育改革产生了重要影响。苏联解体后受国内外局势的影响以及对接国际教育体系的需要,高等教育从“苏联模式”转向“欧美模式”成为包括中亚国家在内的前苏联国家的普遍选择。中亚国家在教育体制上的调整和改革、对Tempus、波隆尼亚进程等国际标准的引进以及各种政府奖学金的设立,都是这种转变的重要表现。


在与中亚国家开展高等教育合作方面,俄罗斯仍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它不仅是“独联体教育一体化”、“欧亚经济联盟教育体系一体化”的积极倡导者,而且还在中亚国家开办了多所高校(分校),它在中亚文化和教育领域内的传统影响力依然重要。与此同时,西方国家和一些伊斯兰国家对与中亚国家开展教育合作也非常积极。


例如,美国是向中亚国家提供贷款和政府援助最多的国家,在教育领域也做了多方面的投入。开办了美国中亚大学,接收留学生,派出教师(包括和平队,美国于1993年向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派出了和平队,在哈的和平队已在2011年撤出)有多所美国大学与中亚高校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日本向中亚国家提供了数亿美元的文化资助。在2004-2006年期间,接收了1000余名中亚国家的研修员,并拨出专款接收乌兹别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的留学生。


另外,日本还资助了多所学校的维修、改建工作。2005年,名古屋大学在塔什干法学院建立了日本法律研究和培训中心。其它国家如德国、法国、土耳其等,也都做了大量的工作和投入。可以认为,今后中亚国家的教育、科技精英大多数都会有在西方学习的经历。相对而言,我们在与中亚的高等教育合作方面,投入明显小于俄罗斯和西方国家,这种情况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过程中将逐渐改变。(注释略)


文章来源:兰州大学中亚研究所《中亚研究》第4辑;国关国政外交学人微信公众号平台


3
标签: 中亚 概况 
发表评论
同步到贸金圈表情
最新评论

线上课程推荐

火热 45节精品课,全景解读供应链金融科技风控与数据风控的深度剖析

  • 精品
  • 上架时间:2020.08.29 17:33
  • 共 45 课时

火热 融资租赁42节精品课,获客、风控、资金从入门到精通

  • 精品
  • 上架时间:2020.10.11 10:35
  • 共 42 课时
相关新闻

福建省2022年二季度商业保理公司发展概况

2022-08-11 16:33
27553

欧洲(中亚)一重庆一东盟国际铁路班列累计超400列

2022-05-07 14:23
22482

10月中国外汇市场交易概况

2021-11-30 14:21
647

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中国与中亚五国的金融合作

2019-06-10 11:29
15181

中行举办中亚五国“一带一路”国际金融交流合作研修班

2019-05-29 14:37
336

融资融券债权资产证券化市场概况及产品特点分析

2019-03-27 14:56
37746
7日热点新闻
热点栏目
贸金说图
专家投稿
贸金招聘
贸金微博
贸金书店

福费廷二级市场

贸金投融 (投融资信息平台)

活动

研习社

消息

我的

贸金书城

贸金公众号

贸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