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粮贩被指垄断大豆收储指标
2009-05-22 11:40580
陈彦贵还告诉记者,没有“利益”,粮库常常不收农民的粮,理由也很冠冕堂皇——不合格!但就是这些“不合格”的“差粮”一旦“署”上经销商的名,转手就成了质量较好的二等粮或者三等粮。
陈彦贵还告诉记者,没有“利益”,粮库常常不收农民的粮,理由也很冠冕堂皇——不合格!但就是这些“不合格”的“差粮”一旦“署”上经销商的名,转手就成了质量较好的二等粮或者三等粮。
“(大豆收储)指标大都被经销商买走了,1斤1分钱!”
近几个月来,为保护豆农利益,稳定大豆市场价格,国家多次出台大豆收储政策。然而,黑龙江省大豆协会副会长、齐齐哈尔市大豆协会会长陈彦贵昨天告诉《每 日经济新闻》,在政府的大规模收储中,豆农根本没有从中得到实惠。其中原因,一方面是因豆农没有筛选大豆的设备,难以让大豆达到国家收购标准;另一方面, 大豆收购的指标大都被经销商买走了,农民想卖无门!
最高5分1斤 粮贩垄断指标豆农欲卖无门
孙吴县是黑龙江的产 豆大县,该县大豆协会会长刘刚昨天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国家前期的收储扶持政策,老百姓基本没有享受到,赚钱的都是中间商、粮贩子。当地的大豆目前 最好的出路是销售到外地,特别是“北豆南运”现象很普遍,全县60%~80%左右的大豆都由经销商或加工企业运往南方,即使加上运费,每斤高蛋白大豆仍有 0.1元~0.2元可赚。
如此大手笔的国储政策为何却没让农民享受到福利?陈彦贵向记者详解了其中的原因。一方面,因为国储收购要求 纯粮率必须达到91%以上,对水分、杂质都有诸多标准,许多农民种的大豆多半达不到要求。很少有农民舍得花钱去买价值几千的电动筛设备,但没有去杂的设 备,一旦检验不合格,农民再把豆子拉回家去,费工费力更赔钱。这样一来,很多农民都选择把大豆就近卖给经销商,每斤价格在1.7元左右,而经销商再把收来 的大豆加工处理后卖给国储库,转手卖出的价格可达到每斤1.85元的“高价”。
而另一方面,陈彦贵说,大部分国家收购指标都被粮贩垄断了,就算农民想直接卖给国家也卖不出去,粮库只“偏爱”经销商的豆。“指标都被经销商买走了,起初是1斤指标1分钱,最高的时候1吨指标可卖100来块钱。”
陈彦贵还告诉记者,没有“利益”,粮库常常不收农民的粮,理由也很冠冕堂皇——不合格!但就是这些“不合格”的“差粮”一旦“署”上经销商的名,转手就成了质量较好的二等粮或者三等粮。
陈彦贵给记者大致计算了一下:“三等粮(大豆)每斤1块8毛5,二等粮每斤1块8毛7,而一等粮每斤1块8毛9。1个等级差2分,2个等级就是4分。只 要(收粮的人)说你水分低于12%的,就给加2分8,杂质不超0.5%,又再给加2分8。”如此一来,总计每斤有9分6的“裁判权”都掌握在收粮工作人员 的手中,经销商自然愿意“花小钱赚大钱”了。
陈彦贵感叹道,在这两方面因素影响下,粮库每收100车粮食,还不到1车是农民直接出售的。
在他提供给政府的一份建议书复印件中,记者看到这样一句话,“通过3次收购,我们农民根本就没有得到真正的实惠,大部分国储指标被个别人和粮贩垄断,从 中牟取暴利,致使我们农民家中还有三分之一的大豆没有卖出。建议政府给第四批国储粮指标时,可否按土地面积分给我们农民。”该文件的落款日期是4月8日。
粮库:没有卖指标确有经销商从农民处买
随后,《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又连线中国华粮集团克山粮库的一位负责人李文军。李文军在电话里表示,粮食收购的指标都是通过县统一分配到各乡,再分给农户,保证都直接分到农民手中。“粮库是没有分配指标的权力的。”
但同时,李文军也承认,的确有经销商买指标的现象,但是是从农民手里买指标。
李文军说,刚开始第一批收储时,农民因为水分和杂质问题,都不愿意低价卖粮,抱着“等价”的心态,希望还能卖出2008年时每斤2元多的好价。后来发现 整个大豆市场不景气,价格一直没有回升迹象,很多农民才开始着急。可部分农民自己不乐意花钱买设备,提高大豆品质以满足收购条件,而一些经销商多半也是农 民,手里有些指标,再从其他农民那里买些指标,这才“两相情愿”充当起“农民经纪人”的角色。
然而,经销商究竟是“两相情愿”的“农民经纪人”,还是打通各个环节的“指标垄断者”?国家收储政策究竟是农民的福音,还是个别人和中间商填鼓腰包的良机?
昨天,国家发改委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对此表示,国家收储政策的初衷是减少市场供应量,提高农民收益,但是所有的政策到了实施阶段都难免会有一些偏差,包括理解上的和执行上的,还有一些人为因素,但这并不影响政策制定的初衷是好的。
“(大豆收储)指标大都被经销商买走了,1斤1分钱!”
近几个月来,为保护豆农利益,稳定大豆市场价格,国家多次出台大豆收储政策。然而,黑龙江省大豆协会副会长、齐齐哈尔市大豆协会会长陈彦贵昨天告诉《每 日经济新闻》,在政府的大规模收储中,豆农根本没有从中得到实惠。其中原因,一方面是因豆农没有筛选大豆的设备,难以让大豆达到国家收购标准;另一方面, 大豆收购的指标大都被经销商买走了,农民想卖无门!
最高5分1斤 粮贩垄断指标豆农欲卖无门
孙吴县是黑龙江的产 豆大县,该县大豆协会会长刘刚昨天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国家前期的收储扶持政策,老百姓基本没有享受到,赚钱的都是中间商、粮贩子。当地的大豆目前 最好的出路是销售到外地,特别是“北豆南运”现象很普遍,全县60%~80%左右的大豆都由经销商或加工企业运往南方,即使加上运费,每斤高蛋白大豆仍有 0.1元~0.2元可赚。
如此大手笔的国储政策为何却没让农民享受到福利?陈彦贵向记者详解了其中的原因。一方面,因为国储收购要求 纯粮率必须达到91%以上,对水分、杂质都有诸多标准,许多农民种的大豆多半达不到要求。很少有农民舍得花钱去买价值几千的电动筛设备,但没有去杂的设 备,一旦检验不合格,农民再把豆子拉回家去,费工费力更赔钱。这样一来,很多农民都选择把大豆就近卖给经销商,每斤价格在1.7元左右,而经销商再把收来 的大豆加工处理后卖给国储库,转手卖出的价格可达到每斤1.85元的“高价”。
而另一方面,陈彦贵说,大部分国家收购指标都被粮贩垄断了,就算农民想直接卖给国家也卖不出去,粮库只“偏爱”经销商的豆。“指标都被经销商买走了,起初是1斤指标1分钱,最高的时候1吨指标可卖100来块钱。”
陈彦贵还告诉记者,没有“利益”,粮库常常不收农民的粮,理由也很冠冕堂皇——不合格!但就是这些“不合格”的“差粮”一旦“署”上经销商的名,转手就成了质量较好的二等粮或者三等粮。
陈彦贵给记者大致计算了一下:“三等粮(大豆)每斤1块8毛5,二等粮每斤1块8毛7,而一等粮每斤1块8毛9。1个等级差2分,2个等级就是4分。只 要(收粮的人)说你水分低于12%的,就给加2分8,杂质不超0.5%,又再给加2分8。”如此一来,总计每斤有9分6的“裁判权”都掌握在收粮工作人员 的手中,经销商自然愿意“花小钱赚大钱”了。
陈彦贵感叹道,在这两方面因素影响下,粮库每收100车粮食,还不到1车是农民直接出售的。
在他提供给政府的一份建议书复印件中,记者看到这样一句话,“通过3次收购,我们农民根本就没有得到真正的实惠,大部分国储指标被个别人和粮贩垄断,从 中牟取暴利,致使我们农民家中还有三分之一的大豆没有卖出。建议政府给第四批国储粮指标时,可否按土地面积分给我们农民。”该文件的落款日期是4月8日。
粮库:没有卖指标确有经销商从农民处买
随后,《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又连线中国华粮集团克山粮库的一位负责人李文军。李文军在电话里表示,粮食收购的指标都是通过县统一分配到各乡,再分给农户,保证都直接分到农民手中。“粮库是没有分配指标的权力的。”
但同时,李文军也承认,的确有经销商买指标的现象,但是是从农民手里买指标。
李文军说,刚开始第一批收储时,农民因为水分和杂质问题,都不愿意低价卖粮,抱着“等价”的心态,希望还能卖出2008年时每斤2元多的好价。后来发现 整个大豆市场不景气,价格一直没有回升迹象,很多农民才开始着急。可部分农民自己不乐意花钱买设备,提高大豆品质以满足收购条件,而一些经销商多半也是农 民,手里有些指标,再从其他农民那里买些指标,这才“两相情愿”充当起“农民经纪人”的角色。
然而,经销商究竟是“两相情愿”的“农民经纪人”,还是打通各个环节的“指标垄断者”?国家收储政策究竟是农民的福音,还是个别人和中间商填鼓腰包的良机?
昨天,国家发改委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对此表示,国家收储政策的初衷是减少市场供应量,提高农民收益,但是所有的政策到了实施阶段都难免会有一些偏差,包括理解上的和执行上的,还有一些人为因素,但这并不影响政策制定的初衷是好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