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金贷与消费分期如何融合?这里有一些新玩法
近几年在消费金融这一风口下,各路玩家尽显神通,但无外乎两种主流玩法,即现金贷和消费分期。这两种模式各有优劣,在众多参与者耕耘下,消金产品种类也日益丰富。
近几年在消费金融这一风口下,各路玩家尽显神通,但无外乎两种主流玩法,即现金贷和消费分期。这两种模式各有优劣,在众多参与者耕耘下,消金产品种类也日益丰富。
尽管跑马圈地阶段尚未结束,入场早的消金玩家已经不再局限于最初的方向,而是开始横向扩张以覆盖更多的产品和需求。由此,消金行业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现金贷和消费分期两种模式也开始逐渐交叉融合,行业涌现出更多新玩法和新机会。
按照期限和金额差别,将现金贷分为三类
目前“现金贷”一词被广泛热议,消金平台开展此业务大多采取线上模式,因此,本文所讨论的“现金贷”主要指线上现金贷。
按照定价、金额、期限等产品属性,可以将现金贷产品大致分为三类。
第一类,笔均金额超过1万元,笔均期限超过12个月。
以宜人贷、51人品、功夫贷等为代表,这种产品期限长、金额大、利率低,相较其它类型产品,面临的线上欺诈风险暴增,对于平台风控能力要求较高。且产品验证周期较长,一般此类平台在发展初期会选择牺牲增长速度,以积累数据和模型,在一个完整周期后开始放量。
第二类,笔均金额为5千—1万元,笔均期限为6-12个月。
以蚂蚁借呗、微粒贷为代表,多数巨头系在推出信贷产品初期会选择这一区间,用户接近有卡人群,随着业务发展而逐渐放开白名单,并适当调整期限、金额等产品要素。
第三类,笔均金额不到5千元,笔均期限不到6个月。
这类参与者数量众多,并且还可细分为两个部分,一是金额为3千-5千、期限3-6个月,以拍拍贷、给你花、信用钱包为代表;二是金额1千元左右、期限不足一个月,也就是“paydayloan”产品,此类产品准入门槛低、市场需求巨大,平台大多在一年后便可实现盈利。
由于前两类产品在初期需要较长验证周期,因此专注在这两个区间的平台数量并不多,绝大多数现金贷平台是集中在第三个区间,尤其是小额现金贷领域,导致现在提及“现金贷”便会直接等同于“paydayloan”。
消费分期类型中自建场景优势更明显
在消费金融链条中,场景无疑是离用户最近的地方。正因为此,众多以消费分期为切入点的平台,纷纷抢占消费场景。目前凡是与用户日常生活和消费行为相关的场景,几乎都已被各玩家进行挖掘和渗透。
首先,以场景属性区分,可分为投资型场景和享受型场景。
投资型场景,即未来可提升用户自身偿还能力的消费,如医美、教育培训等;享受型场景,纯粹反映用户消费意愿,并不能提升还款能力的消费,如旅游、数码3C等。
其次,以场景归属区分,可分为自带场景平台和与外部场景合作平台。
自带场景的平台,直接在“自家”场景加入金融产品,并且此类场景往往具备排他性,大大降低了流量成本。
与外部场景合作的垂直平台,无形中带火了场景方,当同一场景中的竞争者逐渐增多,就可能造成场景方赚取高额渠道费等问题,挤压分期平台的利润空间。
最后,以业务模式区分,可分为线上电商模式和线下垂直场景模式。
采取线上电商模式的平台,需要平台解决供应链、商品、物流等问题,进入门槛较高,但一旦进入的话,壁垒相对而言较高,相当于自建场景,并覆盖3C、生活百货等多种场景,用户消费频次比线下高。
采取线下垂直场景模式的分期平台,线下多数场景比较分散,其业务规模的扩张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商户、渠道的拓展,并且不同场景之间壁垒较高,向外拓展新场景时,需要重新投入大量人力和周期成本。
现金贷和消费分期在获客、风控方面存在差异
在消费金融中,获客和风控是影响平台发展的关键因素,而现金贷和消费分期在这两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一是获客方面的差异。
现金贷和消费分期在获客效率上存在明显区别。一方面,在平台发展初期,分期平台要比现金贷更能快速精准获取用户。
当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与场景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在早期更有利于分期平台进行针对性获客。而现金贷在发展初期需要解决模型和数据问题,风险定价处于完善过程,获客效率不如消费分期。
另一方面,随着平台业务规模扩大,消费分期在获客效率上的优势便不再明显,逐渐与现金贷趋同,甚至不如线上效率高。
主要是由于后期提升获客效率的关键在于提高用户复购频次,扩大成本边际效应。这样不仅可以直接减少获客成本的重复投入,还可以随着同一用户借贷交易数据的不断积累,风控模型更为优化,风险成本也可以得到下降。
对比两种模式,线上现金贷解决的是用户全生命周期需求,用户容易对品牌产生认知,具有更高的粘性和忠诚度,那么现金贷平台打好基础后,相对而言更容易做到快速起量。
而分期业务的扩张取决于场景的拓展,线下无论是B端商户还是C端用户都比较分散,在发展后期很难做到快速扩大覆盖面,还是需要依托商户、门店的扩大才能形成规模效应。
同时,线下同一场景中存在多个分期品牌,而且线下消费分期产品同质化严重,用户主要是对商户和场景具有认知,对品牌认知度并不高,难以形成粘性。
因此,线上现金贷和电商分期模式的复购频次,要明显高于线下场景模式,例如,线上现金贷的复购率大多为50-60%,甚至最高可达到70%以上,而线下消费分期的复购率则多为20%左右。
二是风控方面的区别。
首先,反欺诈是行业面临的普遍问题,但现金贷更多是对人的风控,而消费分期则是对交易本身的风控,二者侧重点不尽相同。
线上平台面对的更多是用户多头借贷和恶意套现风险。线下风险点主要来自于人员的管理风险,销售人员更看重短期收益,并且并非平台自身员工。那么,门店和中介之间、门店和用户之间就会存在联合骗贷风险,场景渠道方的稳定性至关重要。
其次是风控手段,正因为模式和风险等方面的不同,二者在风控方式上也略有不同。线上主要通过大数据、机器学习技术,获取和分析用户的海量信息,做出信用评估;线下则是依赖前端人员的当面审核和用户提交信息,并结合后台线上系统进行信审。
另外,线上和线下在风控结果上也大不相同,这从衡量风控策略的重要指标——通过率上便可见一斑。线下场景分期的贷款申请通过率,要明显高于线上现金贷和电商模式,线下场景分期的通过率大多为60%以上甚至高达80%,而线上现金贷的通过率则为5-30%。
消费分期横向发展现金贷,驱动力更强
现在消费金融行业整体进入发展新阶段,未来增量空间巨大,对于消金平台而言,加强纵深发展固然重要,但尝试横向发展也成为提升竞争力的新机会。
因此,为了提高获客效率,扩大服务覆盖面,不少入场早的平台在打好某一种产品模式的基础上,开始尝试拓展更多的产品,现金贷和消费分期的交叉融合成为行业的新趋势。
同时,这种融合的新趋势更多体现在由消费分期主动向现金贷方向拓展,也可以说消费分期拓展新领域的动力要更强。
消费分期开拓现金贷最大的动力,来自于突破原有业务可能面临的瓶颈。一方面,当前线下各场景竞争激烈,在单一场景中纵向加深渗透率难度较大,而拓展更多类型场景,又会面临投入周期长、竞争同样白热的难题,业务发展天花板相对可见;
另一方面,现金贷领域处于高速增长趋势,增量需求巨大,进入门槛低,可以带动平台的整体持续性发展。因此,正因为存在较大市场诱惑力,以及突破瓶颈的必要性,消费分期平台更有动力拓展新路径。
而对于现金贷平台而言,这个领域还有较大空间,更关键的是耕好现有这块地,如何加大业务覆盖面,并没有太强动力投入到线下红海中去,即使有少数平台开展场景分期,主要也是为了向用户提供更多增值服务,牢固用户联系。
三种方式进行现金贷和消费分期的融合
总体而言,两类产品模式的交叉融合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方式。
一是电商场景与现金贷的结合。最典型的代表便是乐信集团,其最初是以电商模式为主,在积累一定用户基数后,为避免出现规模瓶颈问题,开发用户二次价值,扩大需求覆盖范围,开始开拓现金贷业务。
这种结合方式下,平台已经解决电商供应链的难题,那么面临的挑战主要在于获客,虽然在前期可以通过原有用户转化可以解决一些问题,但原有转化毕竟是有限的,要想持续做大规模,还要解决如何获取更多新用户的问题。
二是线下场景与现金贷的结合。这种大多是早期专注于场景消费分期,在线下形成一定规模化后,伴随着线下场景竞争白热化,逐渐开始拓展线上现金贷,捷信消费金融、马上消费金融、苏宁消费金融等早期均以消费分期为主,在线下占据较大优势后,便开始拓展现金贷。
线下场景拓展线上现金贷在风控和获客方面均存在挑战,一方面,两种产品之间用户、数据存在较大割裂,尤其是线上难以识别申请人的真实身份,缺乏征信相关数据,需要重新积累数据和一定周期来验证模型,风控存在更大的难度;
另一方面,两种模式针对的用户几乎是两个群体,重合度较低,开展线上新业务还需要重新投入获客,时间成本较高,初期营销付出也较大,当然,此类平台中持牌系的品牌效应较强,无形中更能获取用户的信任。
三是现金贷和消费分期的结合。既有拓展电商场景的,例如量化派;也有开拓线下场景的,例如闪银、掌众金融等。这种融合的驱动力,更多在于平台具有一定实力后,为了提高用户粘性,扩大业务横向覆盖范围而产生的。
前者相当于尝试自建渠道,弱化线下场景的存在感,更深地绑定B端渠道方,并提供多种服务加强用户粘性,面临的挑战在于建立电商平台需要解决好供应链问题,用户体验可能难以把握;
后者的难度在于欠缺先发优势,并且线下各场景已接近红海状态,留给新进入者的空间有限,进展效果难以预测。
现金贷与电商场景融合更具联动效应
综合对比以上几种融合方式,爱分析认为现金贷与电商场景结合的方式,将更容易形成联动效应,对平台的补充作用更明显。
在获客层面,由于两个版块都是在线上进行,在发展初期现金贷用户可以由原来业务进行转化,并且用户在同一平台既可以使用现金贷产品,也可以使用消费分期,那么对于用户而言,便会增加对于品牌的依赖性,增强用户粘性。
在风控层面,由于在融合初期主要是注重原有用户转化,而平台已积累了用户的数据,尤其是信贷类强变量,两种产品之间的数据是打通的,有利于数据获取,并且随着业务整体的发展,两种产品的数据积累将更加完善,更有利于模型迭代和更新。
在市场层面,相比较场景分期的红海,现金贷的市场需求还较大,平台的高速增长并不依赖消费分期板块。随着现金贷用户体量的持续增长,即使消费分期转化率不高,也可以对平台增长起到补充作用。
另外,对原先专注线下场景分期的平台而言,拓展现金贷业务是其突破发展瓶颈的必然之路,虽然本质上是完全割裂的两条线路,但由于现金贷市场空间大,有利于平台在原有基础上,持续扩大发展规模。
总之,目前各消费金融平台都在积极寻找新机会,以期在激烈的竞争铸造更高的壁垒,赢得更大胜算,而未来究竟哪种玩法会胜出,行业还会出现怎样的新变化,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