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企热盼振兴规划“落地”
作为“国际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纺织业创造了全国六成的贸易顺差,也被视为宏观经济的风向标之一。
据上海证券报消息 作为“国际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纺织业创造了全国六成的贸易顺差,也被视为宏观经济的风向标之一。
今年3月,受国际金融风暴侵袭的“重灾区”——纺织服装业出口呈现回暖迹象。4月 24日,《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出炉,对纺织业而言,如同一剂“强心针”,亦给资本市场留下了遐想空间。但5月7日闭幕的第 105届广交会,又分明让人感受到寒意尚未退去——数据显示,服装及衣着附件成交16.2亿美元,同比下降15.2%;纺织品成交16.1亿美元,下降 7.9%。
宏观环境乍暖还寒,微观层面的纺织企业生存境况如何?他们对《规划》有怎样的见解和期待?政府如何推动纺织业重生?日前,本报记者赴全国纺织第一大县——绍兴县踏访调查。
1 纺织出口阴晴难辨
5月8日,绍兴县城柯桥最低气温仅13度,晨起感觉神清气爽;及至正午,气温突然窜到33度,酷热难挡。
气温的剧烈波动,恰如绍兴县支柱产业——纺织业所经历的跌宕起伏。全国十强县之一 的绍兴,纺织业年产值超千亿元,已基本形成从PTA原料到织造、家纺、服装的完整产业链,并拥有亚洲最大的纺织品集散中心——中国轻纺城,被称为“托在一 块布上的城市”。去年9月开始,纺织业“大佬”华联三鑫和江龙控股因资金链断裂相继停产,一些独木难支的中小纺企也关门歇业,绍兴纺织业顿时险象环生。
如今,阴霾正在逐渐散去。8日、9日两天,记者在中国轻纺城内看到,现场人气有 所复苏,不少国外客商穿梭其间,与摊主讨价还价,多数随身带着翻译,有的则操着熟练的中文亲自上阵。统计显示,今年一季度,中国轻纺城成交额达 153.25亿元,同比上涨5.1%,其中出口企业539家、出口额2.5亿美元,同比增长18.2%。绍兴县统计局数据亦显示,一季度,该县规模以上大 纺织业完成工业产值223.95亿元,虽同比下降5.8%,但2、3月当月产值分别增长2.9%和3.6%,增速出现回升。
5月8日至10日,历经十载、被视为纺织品面料“晴雨表”的绍兴柯桥国际纺博会如期举行。组委会数据显示,入场专业采购商共有18193人次,比上届增长50.3%,其中境外采购商2666人次;3天成交额33.59亿元,较上届增长7.7%。
“今年以来的业务量还算稳定,每月销售额在80万美元左右。”生产里料的轻纺城商 户——绍兴永俊纺织品有限公司的总经理施建海对记者说,去年8月到年底,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公司的外贸订单量曾急剧萎缩至30万美元/月,今年才开始 逐渐回升,目前订单已排到2个月后。“不过,后期走势如何心里没数。”
如同施建海的感受一样,纺织业前景阴晴依然难辨。今年3月,我国纺织服装出口 同比和环比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结束了连续数月的负增长态势,被视作触底反弹的信号。但就在绍兴纺博会之前的5月3日-7日,广交会三期纺织服装类的成交 数据却难言乐观——服装及衣着附件成交16.2亿美元,同比下降15.2%;纺织品成交16.1亿美元,同比下降7.9%。
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系列调研显示,由于欧美客商进一步压价,今年1-2月,企业订单量同比减少20%-30%,订单的价格普遍下降20%以上。“很难说纺织服装的出口已经触底。”纺织商会副会长王宇在广交会期间称。
中国首个纺织指数——“柯桥·中国纺织指数”显示,纺织外贸价格指数从去年9月的 121.87点一路下滑,今年4月末已跌至67.68点;外贸景气指数去年9月为1877.03点,到今年1月急跌至902.42点,此后几个月出现小幅 回升,4月份已攀升到1028.33点。
多家纺织企业的回馈信息显示,虽然目前外贸订单量在增加,但客商对价格变得异常敏感。“以前注重质量的欧美客商也开始讨价还价,下的单子多是3-4元/米的便宜里料,以往热销的20元/米的高档里料少有问津。” 施建海说。
台企量子纺织企业有限公司的副总经理张孟博,浸润珠三角外贸行业20多年,今年首 次来到绍兴洽谈采购。“海外客户现在的第一句话是:‘价格能不能再优惠一点?’”他对本报记者说,虽然珠三角具备了完整的纺织品产业链,但眼下客商对价格 特别敏感,使他不得不“北上”寻找性价比更高的供应商。张孟博表示,广东纺企的外贸销售额普遍同比下降30%左右,压力很大。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主动出击成为纺企和采购商的共同选择。绍兴县红绿蓝纺织 印染有限公司销售经理肖建耀今年排定的参展“路线图”是:2月巴黎→3月上海→5月柯桥→7月深圳→9月巴黎→10月上海……至于对未来形势的判断,肖建 耀的回答跟很多企业一样:“说不准。”
2 纺织业重新定位添信心
作为浙江省盈利总量最大的工业行业,该省纺织业利润占全国同行业的27%,居第一,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利润总额的16.9%。拥有产业集聚优势的绍兴,又是浙江纺织业的倚重之地。
但长期以来,“一流的设备,二流的产品,三流的价格”,成为绍兴纺织业的真实写照。由于当地纺织业基本以生产链形式嵌入全球价值链,主要集中于成品的生产过程,而化纤原料、纺织机械等主要靠进口,高附加值的设计和品牌运作能力较弱。
在中国轻纺城内,一家里料供应商的负责人指着1块灰色条纹的里料样品对本报记者 说,这种里料的出厂价是每米5元人民币,外商买去多用于西服的里料,每件西服用到的里料不过几米,但成品西服可以卖到几千到几万元人民币一套。“有一位美 国客户曾特意带来一套使用了我们里料的西服,并告诉我这套西服在美国的售价是10万元人民币。”听到这句话的时候,他既惊讶又无奈。
“从纺织产业的‘微笑曲线’而言,绍兴纺织业处于曲线的‘下颌’部位,也就是 处于价值链的低端。”绍兴市经贸委相关人士坦言。如中国的其他轻工类产品一样,依靠成本优势薄利多销,成为众多中小纺企唯一的生存之道。但去年以来,由于 汇率变动、原材料成本上升、外需减少等多重因素,纺织业利润急剧压缩,处于微利状态。纺织大省浙江直面考问:纺织业是否已沦为夕阳产业?
这一困扰整个纺织业的悬疑随着《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出台才解开。在《规划》中,纺织工业被定性为国民经济的传统支柱产业和重要的民生产业,以及国际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在繁荣市场、扩大出口、吸纳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城镇化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鲜为人知的是,《规划》与绍兴企业家浙江富润集团董事长赵林中的一项建议有关。去 年底,已感知纺织业危局的赵林中向全国人大发去了题为《应从民生的高度定位纺织产业——关于对促进纺织行业发展》的建议,要求从民生的高度定位纺织业。“ 救市先救纺织,救纺织就是救农民”。他的建议被送呈温家宝总理并得到批示,有关意见在振兴规划中得到采纳和体现。
“纺织行业地位的提高,让我们增添了信心。”赵林中说,去年困扰纺织行业的首要问题是资金,今年则主要是市场问题。“我们要改变自己,还要留意全球的市场变化。市场有了,政策有了,要扎实地活着。”
对纺织第一重镇绍兴而言,上层的政策信号无疑是场“及时雨”。今年2月,绍兴县县 长冯建荣在全县经济工作会议上表示,如果说去年11月国务院出台的促进轻纺工业健康发展的六条扶持措施是“冬天里的一把火”,那今年2月4日国务院常务会 议审议并原则通过的纺织工业调整振兴规划就是“报春花”。“恰逢立春,这预示着纺织产业的又一个春天来了,给我们带来了信心。”
绍兴县政府一位官员对本报表示,绍兴也曾出现过关于纺织业是否是夕阳产业、落 后产业的争论,尤其是在去年个别企业资金链断裂、宏观环境不景气的背景下,这样的争论更为激烈,有些企业“用脚投票”选择了退出。“从这一意义上讲,振兴 规划对纺织业的明确定位,无形中平息了这些争论。”
在《规划》正式公布前10天,绍兴县《加快纺织产业集群升级行动计划》紧急出 炉,提出建设国际性纺织制造中心、国际性纺织贸易中心和国际性纺织创意中心三大目标。该计划期限与《规划》一致,也是2009—2011年,目标也与之吻 合,“实现从纺织大县到纺织强县的根本性转变。”
绍兴市发改委的一季度经济运行分析称,根据调研,今年以来,在一系列经济刺激 计划的激励下,特别是纺织产业重新定位后,绍兴众多纺织企业在寒冬中感到了政策的温暖,企业的发展信心逐步恢复。“纺织服装等产业由于刚性需求和反周期效 应等的存在,继续大幅下滑的可能性不大。”
但报告也直陈纺织业遇到的新问题:一是,今年以来,韩国、新加坡、越南、日本 等亚洲国家货币大幅贬值,而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则相对稳定,因此实际上人民币处于升值状态,产品的成本优势正在不断弱化;二是,美国、印度等国家为维护本 国企业利益,正不断增设进口门槛,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贸易摩擦更加频繁。“因此,在多重不利因素冲击下,出口形势不容乐观。”
3 后续政策有待“落地”
纺织业最艰难的时刻过去了吗?
较为乐观的投行报告判断,去年第四季度和今年1-2月“也许是此轮调整最黑暗的日 子”,预计从今年底或2010年初开始,随着内外部实体经济的逐步恢复,行业景气有望从底部逐步上升。但更多投行的分析显示,《规划》并无太多实质性利 好,国际金融危机仍在持续,纺织业的前景依旧不明朗。
纺织企业对《规划》的解读更微观和现实。 “继续提高纺织品服装出口退税率”的直观表述,自然逃脱不了他们的眼睛。据测算,出口退税每提高1个百分点,中国纺织业就能增加50多亿元利润。但实际 上,目前税率上调的空间仅剩1个百分点——自2008年8月1日起,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已连续4次提高纺织品、服装的出口退税率,从11%增至16%, 而出口退税的上限是17%。
虽然也期待“最后1个点”的提升,但纺企的感受其实并不强烈。“每次只提1个点,都已经麻木了,效果不明显。”施建海表示,即使提了税率,外商也会据此压价,利润并无提高多少,“只是增加了与外商的议价空间。我们最关心的是,有什么具体的政策落地?”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孙瑞哲对本报记者表示,纺织业振兴规划的出台无疑是利好,但目前《规划》仅仅是指明了纺织业的发展方向,并没有明确出台政策,“后续的政策值得期待。”
第一纺织网总编辑汪前进也认为,振兴规划的利好不会立竿见影,政策进一步落实需要3-6个月。
相比具体的政策,孙瑞哲则更关注《规划》涉及的4个方向性调整:一是商业模式需转 变,如中心城市的纺织品市场应从批发向零售转变,发展电子商务平台等;二是产业结构的调整,包括产品结构和区域结构,如产业用的纤维消耗比例要从目前 15%提高到19%,布局从沿海向中西部转移;三是公共服务提升,建设面向中小企业、功能完善的公共服务平台等;四是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如重视环境保 护、改善劳资关系等。
在金融危机依旧、国外需求减少的背景下,“进一步扩大国内消费”亦是《规划》 的重要内容,但“由外转内”的转型之路并非坦途。“外销的生意好,利润高,业务相对稳定。内需市场相比不够成熟,从外销转做内销重新争夺市场,竞争激烈。 ”中国纺织信息中心副主任伏广伟说,这是很多企业不愿转做内销的原因。
做外销的施建海坦言,自己不愿意转做内销。“内销需要在国内设点,成本高昂。而且内销模式上下游普遍存在欠款现象,风险较大。”他说,去年底以来,一些外贸企业纷纷转做内销,结果是加剧了内销企业之间的竞争,行业利润变得更薄。
对大企业而言,市场“转向”则是顺理成章之举。当地龙头企业——浙江天圣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去年9月着力进行市场调整,外贸占比已从原先的60%下降为目前的30%。“虽然内销竞争激烈,但消费市场潜力巨大。”公司副董事长章国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