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家消费金融公司银行系超八成 互联网消费金融何处安身
在传统信贷增速放缓背景下,银行、消费金融公司、互联网电商等机构纷纷凭借各自的优势介入消费金融领域,消费的快速增长及需求升级与发展中的消费金融相互促进
来源:消费金融市场观察
在传统信贷增速放缓背景下,银行、消费金融公司、互联网电商等机构纷纷凭借各自的优势介入消费金融领域,消费的快速增长及需求升级与发展中的消费金融相互促进。 据统计,目前国内已经开业的21家消费金融公司中有18家来自银行系,占比近86%。那么消费金融公司去哪里?如何安身立命呢? 银行系占主导 据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银行研究中心主任曾刚介绍,目前,在消费金融领域,主要有三类参与者。 第一类是传统商业银行。从目前传统的存量来讲,商业银行还占据绝对的主导,尤其是信用卡,基本上现在还是消费信贷领域当中最重要的支付工具。 曾刚表示,现在很多银行也开始向互联网领域发展,将电子银行部改成网络金融部,开始做网络贷款,进行一些创新和变化。 第二类是持牌的消费金融公司。目前消费金融公司,获批的有20余家。其中,银行系占据九成,剩下的有电商系也有产业系的。需要指出的是,银行系、电商系以及纯粹互联网的消费金融公司之间的业务发展模式存在比较大的分化。 据统计,目前,23家获批的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中,有21家有银行背景。从目前已公布2016年财报数据的公司来看,除兴业外,还有捷信消费金融(9.3亿元)、中银消费金融(5.4亿元)、招银消费金融(3.2亿元)等多家都实现盈利。 第三类是互联网机构,包括大的电商平台,比如阿里、京东、苏宁等,他们均以互联网电商平台来做消费金融。还有一类是细分市场上的某类平台,这一块上也有很多非常优秀的公司。不难发现,目前银行系仍是消费金融领域中的绝对主力。 但市场辨识度有限 政策鼓励消费金融,与银行零售业务转型有高度契合点。此前凭借风控、低成本资金等优势,银行系消费金融迅速崛起。但随着持有网贷牌照的互联网消费金融公司的崛起,长期依赖线下的银行系受到挑战。 由于整体数据不全,多数银行系消费金融公司成立时间并不长,发展不一,无法从财务或数据上进行全面纵向、横向的比较判断,仅能从股东结构、资源禀赋、产品特点来一探究竟。 此外,随着第三方支付迅猛发展、互联网消费金融公司崛起,银行系面临极大挑战。 支付结算、资金成本、风控制度是银行传统的三大优势,但这三大优势到了消费金融领域,似乎越来越“玩不转”了。 况且要想开展消费金融业务,首先一定要拿到支付。因为支付是一个发生交易过程中资金交付的一个过程,没有资金交付,就无从谈起消费金融。从目前情况来看,支付结算本就是银行本职。但随着第三方支付的迅猛发展,银行后端化的情况非常明显。 即使是银行引以为傲的风控制度也毫无优势。 银行的风控理念、制度、方法等已经不能适应互联网的发展。仅从小额分散这一点来看,用银行大集团作战、大资金、批发业务的方式,显然不能适应。 消费金融公司作为能够从事大类消费金融业务、具备放贷资格的金融主体,其牌照为全国性金融牌照,能够打破区域监管限制。但对银行而言,这一牌照的价值稀缺性却并不充分,甚至最核心的问题是,是否成立金融消费公司并不影响银行相关业务的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