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资管加强协同监管,统一标准成当务之急
近年来,在资管业务蓬勃兴起,金融创新不断涌现的同时,部分资管产品也出现了结构复杂、嵌套投资、杠杆叠加等问题,成为大资管混业经营时代不可忽视的风险点。“一行三会”今年以来处罚力度加大、节奏加快,资管业务整体监管框架的统一设计正处于不断磋商和优化的重要阶段。
来源:搜狐财经
近年来,在资管业务蓬勃兴起,金融创新不断涌现的同时,部分资管产品也出现了结构复杂、嵌套投资、杠杆叠加等问题,成为大资管混业经营时代不可忽视的风险点。“一行三会”今年以来处罚力度加大、节奏加快,资管业务整体监管框架的统一设计正处于不断磋商和优化的重要阶段。
在6月20日开幕的第九届陆家嘴论坛上,对于引发广泛关注的金融监管体系改革,银监会副主席王兆星认为,要通过深化改革真正构建起一个完善高效的金融监管体系,包括金融监管政策和金融监管标准的统一协调体系。“各个监管部门应具有充分的监管资源和手段有效实施监管,要最大限度地防止监管真空和重叠。”
资管业务规模膨胀风险暴露
近年来我国资产管理规模不断扩张,截至2017年3月末,不考虑交叉持有因素,我国各类金融机构的资管产品规模已经超过100万亿元。其中,银行理财产品余额29万亿元;信托资产规模22万亿元;基金管理公司及其子公司、证券公司、期货公司、私募基金管理机构资产管理业务总规模约53.47万亿元。
资管业务大发展的同时,行业乱象接踵而至,风险点频频暴露,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套利为代表的金融脱实向虚乱象。由于实体经济投资回报率持续下行,各金融机构纷纷将资金投向资产管理行业,资金借由委外投资、同业存单、非标债权等通道规避监管,暗度陈仓。巨额资金在金融业内部各市场间层层加码、来回空转,辗转流入资本市场或房地产市场,央行货币政策的传导链条被显著延长,资金成本层层抬升,对实体经济的提振作用被削弱。金融与实体经济失衡已成为我国宏观经济三大结构性失衡之一。
二、部分资管产品结构复杂、层层嵌套。一些分属不同监管部门管理的资管产品同质化,资金来源和目标客户非常相似,资金均可在银行、信托、证券等多个市场投资,但适用的监管约束、税收政策方面有所差异,不同金融机构开展同一业务制度成本不同,市场的逐利性自然使资金“水往低处流”,各资管机构通过产品业务合作规避监管,套取政策倾斜红利。而这一现象造成了资管产品底层资产不清、各环节当事人权责不明等问题,一旦风险爆发,很可能诱发系统性金融风险。
针对这些问题,一行三会正在采取现场检查、专项核查、市场监察、舆情监测、投诉举报等多种措施整治金融市场。今年前5个月,证监会对违规机构的处罚金额已达61亿元,监管的决心可见一斑。
统一资管业务监管标准
虽然风险点频频暴露,但监管层对不断涌现的金融创新业务态度十分明确,不会因为显露出一些乱象和风险就动摇金融改革和金融创新的决心。“我国的金融改革不是过快了,而是相对滞后。我国的金融创新不是过多、过度了,而是相对不足。”银监会副主席王兆星在陆家嘴论坛上发言时表示。
自2015年场外融资加杠杆引起A股剧烈波动后,加强金融混业经营的风险防范逐渐成为市场共识,分业监管的现状决定了大资管业务监管必须强化“一盘棋”意识。“制定统一的资管业务监管标准”成为近期学界和监管层着重讨论的问题。
在近期举办的多个论坛上,“协同监管”概念被屡屡提及。20日,证监会副主席姜洋在发言中表示,要紧紧依托中国人民银行牵头的监管信息协作机制,加强信息共享和政策共同协调,避免政策碰头叠加。银监会副主席王兆星则指出,各个监管部门应具有充分的监管资源和手段有效实施监管,要最大限度地防止监管真空和重叠。
顺应金融业发展趋势,创新监管模式则是监管层一贯的立场。“构建金融监管标准的统一协调体系、功能监管和机构监管相结合,分类统一制定标准规制”这一观点被银监会副主席王兆星、央行金融稳定局局长陆磊同时强调。审慎监管、穿透式监管将对资产业务实施全覆盖管理。
对于治理金融机构跨市场监管套利行为,据财新报道,银监会信托监督管理部主任邓智毅21日在第九届陆家嘴论坛上指出,金融业跨市场配置是潜在需求,伴随产生的各种通道需区分对待,善意的通道必须鼓励,恶意的通道必须遏制。
对于监管套利现象,邓智毅强调,这是因为各个板块之间监管不一致,为资金套利形成诱导;通过统一监管办法的补齐,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监管套利。各部门对于杠杆率、净资本要求、流动性比率等指标要求虽然存在差异,但是思路是要大致找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