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助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
发酵于美国的金融危机使各国深受其害,其根源在于美元主导的国际金融体系。继中国总理温家宝首次对中国在美的庞大投资面临巨大风险表达担忧,以 及副总理王岐山要求改革国际金融体系之后,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更连续撰文,呼吁设立超主权的国际储备货币,以减小美元主导的国际金融体系对其他经济体 的冲击。中国的发声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反应。
在可操作的政策层面上,人民币国际化的步伐加大。笔者认为,这将是推动国际货币金 融体系改革更强大的动力。固然,中国目前的经济实力远难以撼动美元的统治地位,人民币的国际化目标也面临重重障碍,但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既是中国避免未来受 制于他国的必经之路,也是中国跻身世界强国之林的必要条件。
人民币国际化的动因肇始于中国对美元的依赖及由此产生的巨大风险。中国过去 三十年快速的经济发展主要依赖的是出口导向型的增长方式,这种增长方式一方面创造了大量的贸易顺差,加上大量外国直接投资的涌入为中国积累了大量的外汇储 备,但这种经济增长方式也加深了中国对美元的多层依赖。
其一,是中国手中持有的以美元计价的将近2万亿美元外汇储备,和7400亿美元的美国国债以及其他美国公司债券。一旦美元贬值,这些资产就面临大幅缩水的危险。
其二,是作为外贸大国,中国绝大部分的进出口贸易必须依赖美元进行国际结算。美元汇率的剧烈波动无可避免地影响中国等依赖美元作为贸易结算工具的国家的对外贸易,增添进出口商的汇率风险。
其三,美元的风险还在于它跟中国的汇率和贸易政策牵扯在一起。2005年7月后,中国放弃了长期执行的人民币汇率与美元联动的政策,转而改为与一篮子货 币挂钩的政策,但显然,美元在这一篮子中的权重仍然是主导性的,这意味着人民币的外汇汇率实际上仍然主要受美元走势的影响。美元持续走强固然有助于中国庞 大外汇储备和其他美元资产的增值,但将打击中国的出口,在当前外围市场萎靡紧缩的环境下,进一步加剧中国的出口行业和失业危机。
人民币国际化取决于市场
在美国解纾经济危机前景不明朗,以及大量增发美元导致流动性过剩的情况下,如何化解由美元依赖症所产生的巨大泡沫风险,是中国政府当前面临的一大挑战。 建立超主权的国际储备货币固然有助于实现上述目标,但在美国主导的国际体系下,这种高层政治推动式的货币倡议,一方面因直接挑战美元的基础货币地位而势必 遭遇华府的抵制和阻挠,另一方面因面临集体行动逻辑的困境而注定难以付诸实践。因而,至少在中短期内,建立超主权的国际储备货币最多只能是梦想,难以改变 美元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而人民币国际化在政策层面上提供了推动国际货币体系变革的另外一股潜在力量。
人民币国际化的动力来自于市场, 决定其成败的关键也在于市场的选择,而非政治权力。简单地说,这个市场主要指境内外企业及个人是否愿意使用和持有人民币进行结算、投资和储存。政府政策固 然可以促进或阻滞人民币国际化,但从根本上说,接受或不接受人民币则是企业、组织或个人的选择。影响他们选择的因素有很多,但最重要的一来自对该国经济发 展的预期,二来自对该种货币的信心。从这一方面说,人民币国际化也同样需要接受国际市场的严峻考验。
面对中国高层要求变革国际货币体系的政治压力,美国可以淡然处之甚至嗤之以鼻,但面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市场压力,任何国家包括中国与美国则难以回避。这 种压力对中国来说,是如何在经济与金融政策上做出调整,推出适当的制度安排和加强金融市场的建设;对发行美元这种国际主导货币的美国来说,则是如何应对另 外一种外国货币的崛起,“侵蚀”美元的市场份额,挑战其基础性国际货币的地位。
人民币国际化与国际货币体系
从目前来看,人民币国际化仍然处于区域化的初始阶段,主要集中于边界贸易,因而其影响相对有限。但随着人民币国际化深度和广度的推进,它对美元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的影响将进一步显现。
从货币的结算职能来看,人民币的逐步国际化,最直接的后果是在支付商品或服务消费以及进行贸易结算时降低对美元和其他国际货币的依赖。早在2004年, 中国中央政府就允许云南使用人民币进行边境贸易结算的试点,现今云南的边境贸易95%左右通过人民币结算。继去年12月底推出对广东和长三角地区与港澳地 区、广西和云南与东盟(亚细安)的货物贸易进行人民币结算试点后,中国国务院4月8日决定进一步开放人民币结算试点,在上海市和广东省的广州、深圳、珠 海、东莞四个城市,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从而解除了长期以来对人民币结算的限制,标志着人民币由此前仅限于边贸领域开始向一般国际贸易拓展。开展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不仅有助于规避汇率风险,改善贸易条件,从而促进中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关系,而且可以减少周边国家对美元结算的依赖性。
人民币国际化深度发展的重要指标,是其作为储备货币和投资货币在国际上的流通和运用。通过货币互换,人民币目前已成为阿根廷、韩国、马来西亚、白俄罗 斯、印尼和香港的储备货币。中国政府与上述六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总额6500亿元人民币(约930亿美元)的货币互换协议,占中国外汇储备总额的5%。货 币互换协议的签署不仅有助于协议双方改善短期流动性,避免结算因美元的起伏而动荡,从而保证贸易环境的稳定,而且增加了人民币的国际使用量以及覆盖面,为 人民币跨境结算提供资金支持。中国的这种求贸易稳定的部署,是全球多数国家的共同期待,特别是这种摆脱美元的贸易安排有助于推动国际货币体系的变革。
从货币的投资职能来看,人民币金融资产的海外发行,将有助于降低其他国家对美元金融工具的依赖。自2007年6月以来,在香港的中资银行机构发行的以人 民币计价的债券,已经达到250亿元。为发展香港的人民币业务,促进用人民币的贸易结算,中国政府在去年12月进而提出允许香港的非金融机构发行以人民币 计价的债券。在香港发行人民币债券,能够吸引那些迫切需要规避美元等主要货币资产贬值的国际资本投资,尽管仍然受到控制,但这实际上打通了海外资金流入中 国的渠道;中国经济乐观的发展前景也将吸引更多的海外投资者。
重塑亚洲及全球金融格局
最后,中国打造 国际香港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努力也将重塑全球特别是亚洲的金融格局。在与东京、新加坡等其他城市的金融竞争中,香港力图加强其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借助 人民币国际化,中国政府也有意打造以香港为中心的人民币离岸市场。沪粤五个城市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标志着香港很快将成为首个中国境外人民币结算中 心。通过香港这一试验场,中国可以获得开展人民币海外业务的宝贵经验;而这一安排更可以令香港人民币业务更加多元化,加强香港金融体系处理以人民币计价交 易的能力。
上海也有意打造成为一个国际金融中心。在上海公布的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十一五”规划中,上海力图在直接融资、证券市场、期货 交易、黄金市场、产权交易市场等方面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市场。在参与人民币国际化方面,上海市4月2日公布的《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条例(草案)》 特别提出要建设和完善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功能相匹配的资金结算、清算体系。在涉及与香港金融地位的竞争问题上,上海则着力强调“实现沪港金融中心城市功能 互补和共同发展”。
香港和上海国际金融地位的提高将提升其国际金融规则的话语权。不可否认的是,不论是上海还是香港,打造国际金融中心的努力既需要金融市场的培育和金融 体制的创新,也需要中国实体经济的发展做后盾。两地面临的挑战除了人才因素外,也在于如何在现存货币体系下求得生存和发展的同时,实现对现存国际货币体系 的突破。
的确,目前而言,人民币的国际化仍旧处于初始阶段,它对改造国际货币体系的影响仍然很有限,但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特别是中国经济对亚太经济引擎作用的加大,可以预见的是,市场将更加欢迎人民币成为国际化货币,人民币的区域影响力将进一步增强。
作者为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访问研究员,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